作者:林毛毛

圖片:網絡


- 1 - 


前兩天,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一則特別「直男」的視頻。短短十幾秒鐘,卻看得我白眼沒翻到天上去!


那是日本在線教育平臺U-CAN上個月投放的廣告,鼓吹新手媽媽趁着產假多考考證。當媽的朋友們,請感受一下這個畫風:


陽光溫暖地傾斜下來,寶寶乖乖地躺在嬰兒牀上睡得又香又甜。


媽媽輕輕地給他蓋上了小被子,然後坐到書桌前,開始讀書記筆記。她想在產假期間,通過資格考試。



老公捧着個杯子走了過來,溫柔地跟妻子說,「不要工作太辛苦喔~」


妻子用力地點了點頭,露出了燦爛的微笑,表示她覺得這很有趣。



隨後,就打出了勵志滿滿的廣告語:努力工作很有趣!U-Can!



——這廣告,真是窗明几淨、真是明媚積極、真是……啥玩意兒?導演怕不是對媽媽這個羣體有什麼誤解?


片子想倡導媽媽們好好利用假期,提升自己,但好像把產假當成了小學生過寒暑假。


果然片子一播出,很多媽媽就忍不住在Twitter上怒懟:


這片子會讓人以爲,產假=有時間考證吧!


搞笑,明明連吹乾頭髮的時間都沒有。


這種休產假的時候考個什麼證吧的廣告,很打擊我…上廁所都沒空,每次都要火速撲完冷掉的飯…難道不才是育兒的現實嗎?



把「媽媽」的角色塑造得那麼輕鬆愉快就能勝任,難怪看得大家這麼生氣。


脫離了實際的雞血,就變成了毒雞湯。


- 2 - 


「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樣樣不離它。如今七字都變更,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地雞毛的,纔是絕大多數媽媽真實的生活。


剩下的,是那些無法與人言說的糟糕情緒。根據《新媽媽情緒藍皮書》的調查:


中國每年有1500萬以上的新手媽媽,產後體內的雌性激素會呈斷崖式下跌。


其中60~80%會陷入不同程度的抑鬱,近20%會發展爲臨牀抑鬱症。


我們的後臺經常會收到很多新手媽媽的留言。她們的痛苦基本分兩種。一種是生理上的,小A說,她經歷了剖腹產、傷口痛。各種頭暈、貧血、高燒、毛囊炎也接踵而至。


老公和婆婆心疼她,勸她別再純母乳餵養。但她聽說只有母乳才健康,爲了給寶寶最好的,她咬牙堅持親喂,每天都嚴重睡眠不足。


還有一種是心理上的,小B說,她產後甚至一度想尋死……



這些故事看得我膽戰心驚,但畢竟隔着屏幕,我無法真正感同身受。——直到春節期間,我去了朋友葉子家。


推開門的那一刻,那種媽媽特有的育兒焦慮就撲面而來。


葉子在客廳安置了一整面的書架,上面擺滿了幾百本厚薄不一的育兒書。原來的茶几啊茶具的,則都被推到了一邊。



葉子的女兒出生三個多月,老公和婆婆幫忙,她有了點時間可以看書,看得全是母嬰科普。


葉子說,她買全套全套的書單,孩子一睡着就翻一翻。書上寫到孩子2個小時睡一覺才正常,所以一旦她女兒3個小時還沒睡,她就緊張得不行。


而只要孩子醒着,葉子就一定要跟她做互動,按摩、唸書、放音頻。生怕耽誤一會兒,就會錯過孩子發育的關鍵期,失去和孩子深厚的連結。



可孩子還不會說話,這種交流注定是單向的。你不知道寶寶哭了是餓了還是尿布溼了,丟出去的東西得不到迴應,只能拼命學。


於是到最後,葉子越來越焦慮,累得不行,她說,「我只是想當一個合格的媽媽」。


- 3 - 


「二三(月)擡頭笑認媽,四五翻身辯聲佳,六七會坐學咿呀」……這些書本告訴了葉子,她的孩子將會面臨什麼,卻從來沒告訴過她,她自己將會面臨什麼。


所以她所有的神經都被寶寶牽動着。一個人連自己的聲音和感受都忽略了,更何況身邊的其他人呢?


婆婆說,自己以前也沒看什麼書啊,不也把孩子帶得好好的?——但葉子覺得那是上一輩的經驗,放現在根本不適用。


老公有時候勸她,「沒事的~孩子總會自己長大的。」——但那語氣,怎麼聽都覺得站着說話不腰疼。


別人的意見開始變形,甚至連安慰都像在否定自己。有天晚上,葉子剛要睡着,就被孩子的哭聲吵醒了,只好拖着疲憊的身體去給孩子換尿布。


其實她幾乎每個小時都要起來一次,但考慮到老公第二天還要工作,所以從來不叫醒他。


但第二天,她卻看到老公打着呼嚕睡到了9點,爬起來就大咧咧的從尿布上跨了過去。


那一瞬間,葉子崩潰了!心裏的委屈和怒火全都躥了上來:


你看到了爲什麼都不把它撿起來?


你從來都看不到,你們所有人都看不到我有多辛苦!你就只會整天躲在公司裏工作,什麼忙也幫不上!


老公愣了幾秒,然後說,「我沒戴眼鏡……如果你告訴我,我肯定會撿起來的。晚上換尿布也可以叫我幫忙。」



這件事讓葉子很自責。但這真的能怪她嗎?是她太敏感、太矯情、太小題大做?


媽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和孩子骨肉相連了10個月的人啊,儘管在這之前,她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女孩。


成爲媽媽是自己的第二人生,身體、角色、重心、人際關係突然全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但所有人都覺得女性自己會迅速適應,甚至包括媽媽自己。


新媽媽的真實處境不總像考證廣告裏那般歲月靜好——「爲母則剛」是一句美好的謊言,所有的新媽都需要關注和支持。


爲了讓更多媽媽看見自己的底層情緒,我們做了一門課,《新媽的第一堂心理課》。


- 4 - 


這門課推出之前,我們邀請了5位內測官來做體驗。她們中的好幾個人都是狂熱的育兒理念追求者,關注了幾十個××媽媽、××爸爸的公衆號。


有人還有自己的「媽媽羣」,就是分享怎麼育兒的微信羣。她說自己剛進羣時覺得太好了,終於找到組織了!羣裏會有那種羣主,出來免費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她看到好的就一條條收藏。


但是這種爆炸式的信息,基本上還是在圍繞怎麼應對孩子,用什麼紙尿布啊小孩子吐怎麼辦啊,而關注不到媽媽自己。


而新媽心理訓練營不一樣,它不提供任何育兒模版,但卻幫助她們「更好地瞭解了自己、然後是自己和孩子的關係。」



關注Momself比較久的老粉應該都知道,我們的老闆崔璀也一度有過產後抑鬱情緒。但在試聽完這門課後,她說:


馬老師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5年前。


如果當時有這樣的產品,也許我會少走很多彎路,產後抑鬱情緒也會更快的緩解。


所以今天,我們正式上線了這門課。


它不是純粹的音頻課,而是一個訓練營。由英國牛津大學正念導師馬嘉瞳帶領,還有多位助教。



訓練營的意思是,你會收到很多問候(包括早上7點的打卡提醒),但不會有責備;


你會遇見很多跟你一樣的新手媽媽,但你們不是爲了分享怎麼正確育兒,而是自己的當媽感受;


你還是會因爲哄不好寶寶而煩躁,但一次次訓練下來,你會在煩躁時發現自己的情緒,並且開始告訴自己,「我安慰不了寶寶,所以現在有一點煩躁。」


——相信我,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你正處在備孕至產後兩年的階段,或者你身邊有愛的人處在這個階段,你可以來感受一下。


我們會用21天時間,陪你踏上新手媽媽的全新旅程。讓你在雞飛狗跳的生活裏,找到一份確定感。


就像Momself一直以來的態度:他們關心你怎麼養孩子,我們關心你。


- End -


新媽的第一堂心理課

感興趣的朋友,歡迎

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 點擊閱讀原文

至詳情頁查看


第一週日程安排如下👇

第二、三週的安排

也可以添加“二管家”微信諮詢

(微信號:momself37)

招滿即止,不要錯過哦~



點擊下方✲好看👇

告訴媽媽們,“你不孤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