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王朝有鑒於秦朝的暴虐統治,形成了「王道」與「霸道」兼用的治國特點,即所謂的「漢家制度」。漢宣帝劉詢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君,西漢第10位皇帝,原名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幼年受其祖父謀反牽連入獄,長於民間。後霍光等大臣迎立繼位,以代替被廢的昌邑王劉賀。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吏稱其職,民安其業」,史稱「宣帝中興」。宣帝朝是漢朝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候,他所重用的名臣既有丙吉、蕭望之、黃霸等精通儒家經典的人(儒者行王道),也有像魏相、趙廣漢、鄭昌等精通律法的人(法家行霸道),恩威並重,籠絡民心,駕馭羣臣,從而開創了西漢的中興之路。

宣帝的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史載其「柔仁好儒」,對漢宣帝以法御臣下的做法不贊同,認為「陛下持刑太深」,主張「宜用儒生。」漢宣帝對此大為生氣,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太子,最後嘆息著說:「亂我家者,太子也!」後來,漢元帝繼位後的所作所為證實了宣帝的預見,漢元帝成了漢家基業的敗家子,重用腐儒,導致外戚和宦官互相傾軋爭權奪利,西漢王朝從此走了下坡路。有名的昭君出塞就是發生在漢元帝時期,馬致遠根據這一歷史寫的雜劇《漢宮秋》,主角漢元帝,一出大悲劇。

漢宣帝雖然預見到了太子可能是敗家子,但是最終沒有下定決心改換接班人。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害怕廢長立幼引發政權不穩,二是寵信外戚而造成尾大不掉,投鼠忌器。因此終究無法當機立斷,任由歷史按其既定程序發展下去。而歷史上秦始皇太子扶蘇,朱元璋太子朱標,都是喜歡儒術的皇位接班人,不過歷史沒有給他們機會來證明到底是不肖的敗家子還是更加英明的帝二代。


漢朝王霸並用,外儒內法。宣帝太子被儒家迷惑。漢宣帝從底層長成,知道儒家的侷限,但太子母親已被霍顯暗害,不忍換太子,也可能沒有備選。漢宣帝知道太子能力不足,卻沒有更好選擇,故有亂無家者太子也之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