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hū_Okehazama-gassen.jpg

上一篇提到的桶狹間之戰,鄰近強敵今川義元身死,致使今川氏的衰弱,對於境內豪族控制力大幅下滑,更導致松平家的獨立、家督改名為德川家康。

在隔兩年(1562年)雙方同意下(信長北上征服美濃、家康東向對抗今川氏)使織德同盟誕生,維繫至信長身死都未曾打破。

擺平東方勢力後,信長總算可以放心北征。

 

美濃征伐

 

Saitō_Tatsuoki.jpg

齋藤義龍在織德同盟的前一年病故(35歲),由其子齋藤龍興繼承家督之位。

能力遠不如其父義龍與祖父道三,對於內部控制力下滑,但防線仍舊固若金湯。

信長多次試圖北征完成攻略美濃的夢想,但屢屢苦戰。期間除了利用正面的攻防戰之外,亦私通部分齋藤氏的家臣與豪族。

而龍興本身也遭到部分家臣的不滿,尤其是美濃三人眾(稻葉良通(一鐵)安藤守就(道足)和氏家直元(卜全))與竹中重治(日後的竹中半兵衛,在秀吉西征中國地區時大放異彩)。

但齋藤龍興嘗試透過與武田、三好結盟對抗信長。(算是為龍興無能的形象做平反)

6598151465259951.jpg

竹中重治(1544~1579)

竹中重治與岳父安藤守就奪取齋藤家的居城-稻葉山城,後來歸還。

重臣的離心離德與織田軍的日益強盛,最終在1567年,稻葉山城陷落,龍興流亡,齋藤氏滅亡。

信長將稻葉山城更名為岐阜,根據傳統資料,是有天下布武」之意。

在美濃征伐裡可以看出傳統的大名,下屬與主君的關係其實沒有那麼緊密,武士必須忠誠」這概念在日後的德川幕府才大力宣導。

主君時常為了下屬、豪族的服從深感壓力。(這段日後會補充)

 

jpskmapv1.2.jpg

(日本戰國分國圖,來源:http://www.se-n-go-ku.org/post/author/shogun20021020)

而與此同時,信長也向南方征伐,進駐伊勢國。

 

幕府再興

下載 (1).jpg

足利義昭(1537~1597)

在足利義輝身死後,其弟覺慶原本居住於興福寺,擔任僧侶,但在劇變之後,遭到監禁,在細川藤孝等人的協助下逃出。

先還俗,更名為足利義秋,並且向鄰近大名(諸侯)尋求協助,懇求再興幕府。

後來接近美濃征伐勝利後的信長。在領有尾張、北伊勢、美濃的信長,決定發動上洛(京都)。

 

下載 (2).jpg

淺井長政(1545~1573)

進入近江國時與淺井氏行盟友之實(盟約內容主要是信長將妹妹阿市嫁給長政,雙方攻守同盟),共同擁護將軍回京,並且對抗反對勢力-六角氏。

上洛的過程中暫時平定盤據於京都、反對將軍的勢力,三好三人眾退出京都,足利義昭任徵夷大將軍

而三好三人眾利用信長不在京都之際偷襲將軍,幸得近畿豪族與明智光秀等奮勇作戰,才擊退三人眾。

(詳見:https://www.ptt.cc/bbs/WarringState/M.1447067743.A.783.html)

這時義昭與信長之間尚無矛盾,雙方都取得他們需要的(義昭擔任將軍、信長得到實權與堺市的控制權)

註:堺市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西邊是大阪灣

 

第一次包圍網

在隔一年信長頒布殿中御掟,限制將軍的權利。

 

下載 (3).jpg

朝倉義景(1533~1573)

織田信長以朝倉義景未上京為由,背棄與淺井氏的盟約,討伐朝倉氏。(1570年4月)

攻陷朝倉境內的城池,當鄰近金崎城時得知淺井氏背盟後,信長先行離開,奔向京都,留下明智光秀、羽柴秀吉等重臣安排撤退事宜。

(小說很常拿阿市送小豆袋提醒信常遭到兩邊包圍來描述這段故事,但僅止於傳說)

並未受到毀滅性打擊,織田軍損失部分兵力後回歸。

反對信長的大名逐漸形成包圍網

400px-Map_Japan_Genki1.png

20170729-015959_U1004_M306314_a381.jpg

(金崎撤退戰)

安然撤退後,信長在夏天之際重整軍勢與德川家康合兵,向淺井、朝倉聯軍發動攻勢(姊川之戰/野村合戰)。

雙方都有不小的損失,淺井、朝倉戰敗,然而並未受到毀滅性打擊,聯合三好等近畿一帶反信長的勢力共同對抗織田軍。

遂有了野田、福島城之戰,由本願寺與三好聯手對抗信長。

而長島的宗教勢力也起兵反抗信長(長島一向一揆),使信長焦頭爛額。

可以說信長處於一個多線作戰的危機。

images.jpg

(示意圖)

信長雖然對於包圍網的勢力勝多敗少,但還是尋求朝廷的協助,終於在年底達成和解(1570.12月)

暫時解除包圍網的危機。

 

其他勢力的崛興與發展

Portrait_of_Otomo_Sorin.jpg

大友宗麟(1530~1587)

為九州的大名,在1554年發動流血政變(二階崩之變),殺害弟弟與母親,使其父義鑑重傷。

接任家督後與尼子氏結盟(詳見日本戰國通史(一)),對抗新興的毛利氏,並且在九州擴大勢力範圍,但在與龍造寺家交戰時意外敗北。

 

300px-Tyousokabe_Mototika.jpg

長宗我部元親(1539~1599)

為四國的大名,在1560年代開始與土佐國的其餘豪族交戰,戰勝並逐步降伏土佐國各個豪族(除了西邊的一條家)。

為日後統一四國墊下基礎,持續採用一領具足(半農半兵、兵農合一)的制度,兵源獲得保障。

 

375px-Motonari_Mouri02.jpg

毛利元就(1497~1571)

主君大內家遭重臣陶晴賢篡奪,毛利元就與其對抗,並在1554年嚴島之戰重挫陶晴賢。

先西征打擊大內家的殘部、擴大勢力;後與東邊強權尼子氏交戰,利用尼子家政爭(尼子晴久屠殺新宮黨,新宮黨是尼子家的精銳),

在西元1566年消滅尼子氏,成為中國地區最強大的大名。

 

礙於篇幅僅能挑出部分大名作介紹,這段時間的政治變化相當大,這時候已經能看見統一的曙光,但距離真正統一仍有一段很漫長的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