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如果說,“湖南最後的慢火車”讓你走進了時光深處,去尋味一段久未觸摸的記憶。那麼,慢火車下的村莊,那些挑着扁擔,靠勤勞雙手脫貧致富的果農和菜農們,更是溫暖了億萬人們的內心。慢火車雖慢,卻慢亦有情。慢火車不僅豐富了老百姓的物質生活,更讓他們接觸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而接觸得越多,脫貧的意識就越強、辦法也就越多。

近日,紅網時刻記者走下慢火車,走進村莊,來到田間地頭,記錄他們的脫貧故事。

走果蔬專業之路 麻陽5.5萬人摘掉“貧困帽” 【紅網】 自媒體 第1張

賈有貴看着自己豐收的蔬菜,笑得一臉燦爛。

走果蔬專業之路 麻陽5.5萬人摘掉“貧困帽” 【紅網】 自媒體 第2張

住上新房子是賈有貴兩口子期盼已久的願望。

曾經70平米的土磚房已變成了一棟面積180平方的簇新小樓。

紅網時刻記者 郭薇燦 懷化報道

懷化市麻陽苗族自治縣裏有很多專業村,如同一個大而幸福的家庭,有很多潛能迥異,不同成長的孩子。

黃桃專業村、葡萄專業村、金秋梨專業村……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整體思路,麻陽苗族自治縣統籌設計着他們各自的“青春手冊”,盡心激發他們脫貧致富最大的動能。

錦和鎮河灣村也有屬於自己的定位——蔬菜專業村,在這裏,全村226戶986口人,種植蔬菜農戶達121戶482人。

7月3日清晨,河灣村村民賈有貴站在自己的蔬菜園裏,笑得一臉燦爛,他的前後左右是成片成片青翠欲滴的辣椒。

賈有貴說,他的脫貧路既是全縣5萬餘名已經擺脫貧困的村民縮影,更是這個偉大時代在湘西大山百姓身上的投射。

錦和鎮,又稱月城。

境內高山連綿,溪河交錯,辰水繞着月亮般的小鎮蜿蜒而過,錦和大橋與渝懷鐵路橋架在辰水之上,連接着小鎮與外面的世界。

千百年來,這裏的百姓們日復一日辛勤耕作,卻始終難以走出小鎮。曾經,交通不便,遏制了“湘黔咽喉”錦和的發展。

從錦和鎮到河灣村,約有十餘分鐘車程,如今,平坦的水泥路,一直延伸到了村民的家門口。

賈有貴就住在河灣村一組,一棟面積180平方的簇新小樓就是他的家。2014年,賈有貴還是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那時,他們一家6口住在70平米的土磚房裡。

“我是因病致貧的,”賈有貴說,2006年,他患了一場大病,作為家中的頂樑柱,突然喪失了勞動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也是在同一年,渝懷鐵路線建成通車,7272次慢火車穿鎮而過,從此有了錦和站。

火車來了,錦和這個千年古鎮似乎也醒來了,村民肩挑手扛,將家中的農產品,搭着火車送到了更遠的地方。

賈有貴很感激慢火車帶來山村的改變,但他更認可鄰居家上了大學的兒子,對這一切改變的總結:火車不過是時代強音裏一個跳動的音符,這首協奏曲裏,還有更多更多的元素,比如產業的扶持、扶貧政策的落實。

“3.5畝土地種蔬菜就一定會給生活帶來改變?”賈有貴說,但他的蔬菜產量和質量均有保證,因為經常會有農業專業指導員上門指導。在麻陽這樣的指導員有273名。不僅如此,他還經常上農業技術培訓班,“精準扶貧”開展以來,麻陽全縣一共舉辦了74期農業技術培訓,48個出列貧困村先後有3760名貧困戶參加培訓。質量、產量有了保證,收入自然就有了保障。

賈有貴還是全縣有產業發展能力和意願的貧困戶之一,至今年5月,麻陽撥付的自主發展產業獎補資金就有3614.28萬元,賈有貴在家附近的黑木耳產業園做些零工,每年能獲得分紅和工錢達2萬餘元。據瞭解,麻陽全縣類似產業幫扶新型經營主體已有44家。

賈有貴如今已經順利脫貧,在麻陽和他一樣走出貧困序列的共有55506人。他說,“慢火車”每天穿行於大山之間,將脫貧攻堅的成果一點點轉化,有時候他會帶那些親人一樣的駐村扶貧隊員走出錦和大橋,俯瞰整個小鎮,如果是在月夜,這座建在辰水之上,如半月一樣的城市,真的如月一樣美麗。

相關報道:

慢火車下的村莊丨家裡裝上了空調 還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慢火車下的村莊丨火車“拖”來的新房子與幸福

慢火車下的村莊丨田昌儀:紅網讓我這個深山老農“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