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和助推青年電影夢想的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不放過每一次讓夢想照進現實的機會,本次基金會攜手看電影國際共同啓動“中國放映·未來”青年電影“走出去”長片展映計劃,力求讓更多好的國產長片電影作品落地國際電影節,將感動中國的力量投射世界,成就感動未來的中國放映。



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不斷攀升、中國影片在各大國際電影節頻傳佳音,中國電影市場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消費潛力和發展空間。伴隨不同類型電影所具有的特點和發展情況,中國電影在面對來自世界電影嚴峻挑戰的時刻,正在尋求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能夠引發“世界共鳴”的電影語言。

    

如鏡像般映射出國家發展和時代變遷的中國電影之路上,中國電影新生力量日漸豐滿自己的羽翼,用兼具藝術和商業的電影語言引發世界關注,從“新”出發,用心打磨作品的中國青年電影人用才華拓寬國產電影類型創作邊界的同時,也用日益增長的票房成績和良好口碑印證他們的電影初心。



正在進行的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從華人影星鞏俐在首映紅毯上備受矚目的身姿,到導演刁亦男的影片《南方車站的聚會》入圍主競賽單元,導演祖峯首部處女作《六慾天》入圍“一種關注”單元,青年導演顧曉剛的長片處女作《春江水暖》作爲第58屆影評人週閉幕影片亮相,無一不展示了中國電影及影人在世界電影中愈發華彩綻放。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攜手看電影國際共同舉辦的“中國放映·未來”青年電影長片展映活動,爲戛納再添一抹中國紅。5月16、17兩日的長片展映活動裏,兩部優秀中國影片與歐洲觀衆見面,它們分別是:導演鬆太加執導的極具民族特色的影片《阿拉姜色》和青年導演郭帆執導的中國科幻鉅製《流浪地球》。



 

民族的纔是世界的     


《阿拉姜色》的人性之光

 



法國時間5月16日在戛納電影宮Riviera 1展映的中國影片《阿拉姜色》,其從微觀寫實角度透視信仰、生死與家庭內在聯繫。影片由鬆太加執導,容中爾甲、尼瑪頌宋、賽卻加主演,講述了年輕的母親患病,丈夫與兒子陪她踏上了爲前夫盡遺願的拉薩之旅的故事。《阿拉姜色》裏,民族特色、宗教信仰只是故事發生的背景,鬆太加看重的是這個重組家庭的情感紐帶,刻畫的是一顆顆脆弱敏感而又細碎溫潤的人心。



“我想表達人的複雜性,這個故事是一個繼父接納孩子、現任諒解前任的過程,也是一個‘男人變成男人’的過程。”這部充滿人性溫度的影片在戛納展映結束後收穫觀衆熱烈掌聲,與以往藏族題材影片明亮的色調和精緻的構圖不同,《阿拉姜色》的鏡頭更顯質樸深沉,風景反主爲客,人物狀態和情感成爲鏡頭捕捉的焦點。


 

這部頗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影片預料之外的感動了歐洲觀衆,其中對於藏族文化、價值觀的探討引發了他們很大的興趣,有觀衆認爲“影片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表達出動人而深邃的情感”;有觀衆覺得這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影片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夢想的衝突、和解和達成,通過導演細膩的表現手法,形成了跨越不同文化屏障的感動;有觀衆覺得“故事從以女主爲主轉換爲以男主爲主十分巧妙;甚至有觀衆爲故事情節現場落淚。


     

 

推進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

     

《流浪地球》導演坦言“工具不足”


     

法國時間5月17日晚在戛納Olympia8廳舉行了電影《流浪地球》展映活動,這也是《流浪地球》在國內收穫47億票房之後首度與法國觀衆見面。影片根據中國著名作家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啓“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着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該片不僅成爲春節檔當之無愧的焦點,影片所展現的科幻力量也讓中國科幻元年就此起航。



展映當晚,本片導演郭帆來到現場與觀衆進行映後交流活動,參加展映的觀衆對影片展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從影片的拍攝、製作到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進程等方面對郭帆導演提問。來自英國的留學生針對“導演從拍攝敘事風格、獨立風格影片到拍攝《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題材併成功製造震撼效果,是轉型還是其他”,郭導表示:“拍攝科幻電影的動因源於他自幼喜愛科幻電影,他的首部影片《李獻計歷險記》已經包含科幻元素,之後有機會做科幻電影便義無反顧的投入其中,我做導演很大部分原因是要做科幻電影;其次是14年拍完《同桌的你》,受電影局派遣去好萊塢學習,電影局希望通過學習讓青年導演看到中國電影工業和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差距,我們也確實看到了這之間的差距。一同前往的幾個導演之後不約而同做了同樣的選擇:盡己所能爲中國電影工業出力。比如甯浩導演《瘋狂的外星人》,陳思成導演《唐人街探案》,路陽導演《刺殺小說家》,肖央導演《天氣預爆》都是如此。電影工業化說白了是一種電影拍攝工具,當下中國缺少相對成熟的‘工具’,當我們工具不足,想象力就無法更好的呈現,科幻片和奇效片其實是對影視工業化推進非常有力的類型。”

     

有觀衆對於如何通過3000萬歐元製作成本打造《流浪地球》,導演如何看待國內電影工業化水準,以及導演未來拍攝計劃會側重的影片類型頗感興趣,郭導表示:“如果按照好萊塢中上游水準作爲標準,我們當前的拍攝製作差距大概是25—30年,特效差距稍微短一些,大概15年左右。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製作和科幻有關的電影,而拍攝《流浪地球》讓我感受到了從拍攝到製作特效方面中國和好萊塢的差距,道阻且長,我們會繼續追趕。而完成《流浪地球》的7000人團隊4年來日夜兼程的努力正是影片能夠在3000萬歐元製作成本基礎上得以展現震撼效果的原因。”



現場有來自美國的留學生爲影片展現的熱血和特效感動,對於導演從執導第一部影片到《流浪地球》遇到最深的挑戰和困難十分關心,對此,郭導回答:“拍攝電影最難的是信任,包括《流浪地球》,爲什麼合作現在的團隊,是在4年時間裏通過階段性成績來達成信任的。《流浪地球》從一開始的2個人到最後字幕裏的7000人,不僅是大家對我的信任也是我對團隊的信任。從一開始的不信任到彼此包容信任。整個過程像電影《流浪地球》本身,這是很艱難的部分。”同爲青年電影人,他也分享了自己作爲導演的心路歷程:“在一些關鍵節點會自我懷疑,《流浪地球》在快上映時還會有小的剪輯修改,當時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經常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雖然達成信任的過程是艱難的,但結果卻是幸福的。”幽默感十足的分享讓還在電影學習過程中的青年人頗受鼓舞。


現場來自歐洲和美國的觀衆表示,《流浪地球》是一部非常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影片,雖然通過Netflix達成全球多個國家的網絡播放,但實際影片更適合在大熒幕和院線上映,比如在歐洲上映也會取得很好的成績和口碑,對此,郭導表示:“中國的科幻類型電影正在逐漸建立的過程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科幻影片,我們在這個領域嘗試做落地和文化結合,很多青年導演都在做類似的事情。目前《流浪地球》院線上映已經覆蓋中國大陸,北美,韓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隨着Netflix協議的簽訂,網絡部分可以上線190多個國家和地區。”面對觀衆的呼聲,郭導對於影片當下的發行狀況也表示了遺憾,他覺得通過《流浪地球》可以得到更多發行方面的經驗,以後在發行端要制定更爲詳盡的規劃,這次比較遺憾的是這部分此前沒有進行太多的規劃,以至於很多觀衆與《流浪地球》在影院中失之交臂。



現場一位來自法國的觀衆在觀影后對《流浪地球》給予很高的評價,覺得非常驚喜,對於中國能夠拍攝這樣一部高水準的科幻電影表示讚許,同時很遺憾《流浪地球》在法國甚至歐洲沒能夠進行更具規模的推廣,“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應該被更多歐洲觀衆看到,絕對會讓歐洲觀衆對當前中國電影的水準改觀”。     


最後,郭帆導演用自己拍攝《流浪地球》的親身體驗分享給大家:中國電影當下最亟待解決的並非建立宏大的世界觀,而是電影工業化進程,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工業化體系,尋找自己“順手的工具”,而非套用好萊塢成熟工業體系,那也許並不適閤中國電影未來。

     


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新生力量開始用“好故事”說話,感動中國的同時也收穫了來自世界的關注。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中國電影人正在將實力與才華融入夢想,用包含中國文化和意蘊的影像作品鑄就電影未來。


扶持和助推青年電影夢想的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不放過每一次讓夢想照進現實的機會,本次基金會攜手看電影國際共同啓動“中國放映·未來”青年電影“走出去”長片展映計劃,力求讓更多好的國產長片電影作品落地國際電影節,將感動中國的力量投射世界,成就感動未來的中國放映。

     

 

— THE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