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本色是將軍:水龍吟與永遇樂

辛棄疾14歲的時候,中原已被金人佔領20多年了,從小祖父告訴他與金人有「君父不共戴天之憤」, 發奮讀書勵精圖治,小小的心裡就埋下了英雄的種子。那一年,祖父命他赴燕京應考,實際上是對金人進行軍事考察,後來又去,17歲。他曾經問過祖父,當年山東淪陷的時候為什麼沒有隨著朝廷到南方去,祖父沉默不語,一家老小十多口人,只靠他一個人,他走不了。可這話如何告訴這個從小就不一般的孩子?只說,你一定要記住,這片河山本來就是我們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21歲的時候,辛棄疾帶二千人隨耿京起事,做掌書記直至耿京被叛徒所殺,他率五十名騎兵深入敵穴襲人五萬眾,生擒叛首,千里奔突,長驅渡淮,率眾歸宋。「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那一年他23歲,名重一時,朝野震驚。

多年之後,他44歲了,回憶起年少時的衝天豪氣,彷彿仍聽到風吹旌旗的獵獵聲,聞到血濺沙場的氣息,為朋友祝壽說的仍然是整頓乾坤。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裏,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還沒死心,也無法死心。人生的大幕剛剛拉開,馳騁沙場,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剛剛燃起,突然所有的戰鼓一下子都停了,渡江南歸,渡江南歸,卻一下子沒有了方向,所有打出去,獻上去,剖心瀝膽掏出來的復國大計都像拳頭打在了棉花上,沒有了下文。「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他把國當成自己的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可那個小朝廷並不如何愛他,他們怕他,煩他。好不容易講和了,能不能別提打仗了?好不容易我才坐穩了幾天的龍椅,你還要迎回先帝不成?你練兵、籌款、整頓軍務,時刻擺出一副要衝上前線的樣子,多可怕。家國算什麼,你說你「平生塞北江南」,「眼前萬裏江山」,可那是我趙家的天下,不是你辛家的天下,你愁的什麼,急的什麼呢?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30歲的辛棄疾,該是怎樣的少壯英雄,在南京的賞心亭上,他覺得自己像個孤獨的遊子,沒有人再提起他萬人中手擒叛賊,千里奔徙的壯舉,而他也料想不到之後還有三十多年,他會一次次登樓憑欄,看斜陽日暮。在此後他動蕩不安的歲月裏,上饒帶湖的新居,期思渡旁的瓢泉,他也有過一時的忘情,看山山亦好,看水水多情,欲說還休,醉裏且貪歡笑。我隔了千年的時光看過去,看他醉臥蘿裙,看他說「個裡柔溫,容我老其間」,卻是那樣的感傷。我知道他有美舍,他有許多的妻妾,可一點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孤獨沉鬱的千古愁人。牆上的那把寶劍幾乎快要生鏽了,夜半他彷彿聽到那隱忍不住的低鳴。

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

人言此地,夜深長見,鬥牛光焰。

我覺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憑欄卻怕,風雷怒,魚龍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

元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

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

問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陽纜?

一直覺得辛棄疾當年手刃敵人的武器肯定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劍。歷來劍都是兵器譜中的君子,楊家將岳家軍都可以用槍,而辛棄疾一定是用劍。就像《水龍吟》這樣的詞牌一定要歸在他的名下一樣。辛棄疾是有真的豪氣,更有曠世的才情。

52歲,他在福建作地方長官。此前他已經在江西帶湖邊閑居了十年,縱使英雄氣短,縱使心灰意冷,而龍吟劍嘯的清裂之音從來沒有停止過。福建南平,那裡兩條溪水匯合的地方有一個劍潭,潭邊有一個雙溪樓,他在樓上寫下了這第三首《水龍吟》。「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就像他一生的寫照,縱有倚天屠龍的本領,有一身支柱東南半壁的決心,可總似被縛住了手腳的蒼龍,欲飛還斂。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稼軒詞中愛用典,可他真是用得好。對他有信心所以讀來再生澀也會老老實實地去把那典故弄明白,否則會覺得對不住他對不住自己。這首詞裏就有一個關於龍泉寶劍的故事。據說龍泉劍是春秋時期的鑄劍神匠歐冶子在浙江龍泉那個地方鍛造而成,劍身奇薄異常鋒利。劍身上鑄有龍紋。《晉書?張華傳》也記載有一段龍泉劍的故事,說的是宰相張華有一天看到一股紫光從地面直衝到天上的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張華找來他的朋友雷煥,雷煥懂天象,說這是豫章一帶豐城那個地方有寶劍之氣上沖於天。於是張華就把雷煥派到了豐城作了縣令,後來果然在豫章的豐城地下掘出了兩把寶劍,就是傳說中的龍泉和太阿兩劍。雷煥把一把劍送給張華,自己留了一把。後來發生晉朝的八王之亂,張華被殺,他的劍不知所終,雷煥的劍傳給兒子。有一天,他兒子經過南平,過河的時候,佩在腰間的寶劍突然從劍套中跳出,躍入水中。手下人趕緊下水去尋,可哪有寶劍,只看到兩條五彩斑斕的龍轉眼間消失無蹤。後來那個潭就成了劍潭。

寶劍就這樣跟龍連在了一起,《水龍吟》也和辛稼軒連在了一起,這是他兵家詞心交織的異彩。我固執地認為這樣的詞牌就應該有這樣的來歷。

《水龍吟》其實最早是南北朝時北齊的一組古琴曲,後來到了唐代,被改編成了笛曲,這還得算在唐玄宗的名下。唐玄宗最擅長的樂器就是笛子,從李白為他寫的《宮中行樂詞》中可以明白地看出,「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 君王多樂事,還與萬方同」。李白歌頌起明主盛世來也是一點不含糊,唐玄宗是非常喜愛這首笛曲的,有可能就是他親自改編的也未可知。龍是水中之王,龍吟而風生水起,也投了天子之好。只是這樣一位少年時候也是英氣逼人,能在混亂的時局下一定乾坤的少年天子老到最後,不忍卒看。盛唐的龍吟之氣到他這兒算是消散了。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終於辛棄疾65歲了,他聽到了北伐的號角,可是這時早已經不是他當年高舉大旗義軍紛起的大好時機了,議和偷安的代價是兵力一弱再弱,人心即散且亂。君王只有在危難時候才會「思復得廉頗」,可他仍然有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決絕。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也成了他的絕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永遇樂》和《水龍吟》都是長調中以詩入詞或說以文入詞的句式,四字一句,作的不好,容易像在說大白話。所以稼軒用典也有道理,如果平鋪直述就更少了詞的委婉幽深的好處,否則也只能以情取勝了。關於《永遇樂》有一個傳說。唐代有一個姓杜的書生,詩詞作的好,家裡經常有文人雅士聚會吟唱。隔壁有一個名叫酥香的女孩兒非常喜歡他的詩詞,凡是他的詩詞她都能背下來。日復一日,心生愛戀。終於有一天,她與他相見,遂成「踰牆之好」,以身相許了。沒有媒妁之言,也可能家人斷斷不許,書生被告了官發配到遙遠的河朔。臨行前,他為她寫《永遇樂》,女孩兒手拿詞譜連唱三遍而亡。這是一個哀傷的故事,似乎不應該發生在唐代,放在理教森嚴的宋倒還合適些。況且唐時還沒有興起長詞慢調。不過因為一首詩詞一幅畫而愛上一個人的故事也只能發生在遙遠的年代了,不管是唐時的鶯鶯還是南宋牡丹亭裏的杜麗娘,天真無邪的勇氣和純粹的愛,明明知道換來的不可能是永遠的歡樂,而只是愛情乍現,落花飄墜時那最美的一個姿態。《永遇樂》三個字倒有著天真的歡喜,如果真的來自這樣的故事,那它的曲調一定是在無限的低婉惆悵與不捨中仍有無悔無怨的喜樂。

想起辛棄疾的前輩同鄉。小小的濟南城裡,南宋兩位最奪目的詞人都出自那裡。他是英雄,而她不僅是佳人更有蘊玉之才。同樣是南渡,那條淮水將他們的人生同樣地劃作了兩段。44歲的李清照跨過那條河,也從她前半生的幸福快樂跨入了此後無邊的流離孤寂。有時候會殘忍地想,命運這樣的安排就是為了讓我們看到一個了不起的詞人,就像讓辛棄疾的生命高潮結束在他23歲的時候一樣,而此後的歲月是留給我們的留給宋詞的,沒有他的抑鬱不展,沒有她的離愁別恨,哪裡有我們現在的感慨。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讀易安的這首《永遇樂》真是心酸。美人老去,詩詞不老。可心裡依然不能想像她滿頭白髮下的那一顆玲瓏心是如何捱過那茫茫的歲月。而她兀自還有笑意,那時候她想起了誰,那曾經鋪滿生活每一個角落的歡喜,永遠的不在了。

璧月初晴,黛雲遠澹,春事誰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

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

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

緗帙流離,風鬟三五,能賦詞最苦。

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空相對、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南宋末年劉辰翁專門寫了一首《永遇樂》來和易安。他在題序中說,他這首詞雖然「辭情不及,但悲苦過之」。宋亡之際,劉辰翁曾參加過文天祥的抗元活動,後隱居不仕。劉辰翁的時代是宋的末年,也是詞的末世了,不是賦詞最苦,人生本來就苦。

離亂中的輓歌:滿江紅與減字木蘭花

《射鵰英雄傳》裏完顏洪烈初遇包惜弱的那雙眼睛,命運就此改變。這就是江南嗎?他見過了臨安城裡的煙柳畫橋,吹過西湖邊的暖風如酒,聽過了酒宴席間的吳儂軟語,可沒有見過這樣煙水朦朧的眼睛。當年金主完顏亮讀過柳永的《望海潮》之後,對江南美景生出無限嚮往,立下「提師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峯」的野心。那些穿著華麗官服的宋朝的官員們,滿腹文采出口成章,卻有著卑微的嘴臉,腦子裡只想著如何保全自己那一點可憐的官位、家財,只要能讓他們在歌舞酒宴中多享樂一刻,讓他們幹什麼都行,可惜了這大好的河山。自從完顏洪烈看到了那雙眼睛,他也立下了一個決心,他要讓這雙江南的眼睛一直閃爍在他的身邊。有時候男人的動機就是這麼簡單,一念之間血流成河的事情不是沒有,雄心霸業也可以源於一首詩詞,一雙明媚的眼睛。

可憐的惜弱,她要安穩的生活,要丈夫的呵護,要自己的孩子平安地長大,離亂中的女人能有什麼選擇。一個女人的軟弱多情換個角度就被理解成無情無義,不忠不義,金大俠不忍她背罵名,讓她死得那樣慘烈,成全她最後的忠義。其實金大俠心裡對她未嘗沒有憐惜,不是每個女人都可以像胡一刀的妻子那樣剛烈,生命的隱忍委屈情不得已,人心的軟弱退縮本來也是真實的一面,在國亡家破的時刻是不是每個人都要以身殉國,死而後已呢?

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

名播蘭簪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

忽一聲、顰鼓揭天來,繁華歇。

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說。

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

客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問嫦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

至元十三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滅亡。三千嬪妃被俘虜北上。途徑北宋時的都城汴梁夷山驛站時,嬪妃中一個叫王清惠的昭儀在驛站牆壁上寫下了這首《滿江紅》。如果不是這首詞,我們再不會知道在弱智兒宋度宗的後宮中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才貌出眾的嬪妃。大宋朝實際上的最後一個皇帝度宗趙基先天智障,可照樣荒淫,朝政完全把持在流氓奸臣賈似道手中,不亡纔怪。雖然我是一點都不喜歡王清惠詞中的「名播蘭簪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這兩句,想一想,一個蘭心蕙質的女子費盡心思地去討好一個弱智昏庸的男人,只因為他是皇帝,真是不堪。但是,我錄下這首《滿江紅》是因為後來她這首詞流傳出去後引起的風波,她到底只是一個女子,不幸生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她應該怎麼做呢?

事情由文天祥而起。如果沒有文天祥,王清惠的這首《滿江紅》也不會流傳至今。文天祥兵敗被俘北上途中,讀到了王清惠的這首《滿江紅》,認為最後一句「問嫦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立場不夠明確,態度不鮮明,好像隨遇而安,存了僥倖偷生的念頭。於是他模仿王清惠的口吻,步其韻,作了兩首和詞,後來更有多人作和詞。文天祥的一首這樣說: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

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鑾仙闕。

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最無端,蕉影上窗紗,青燈歇。

曲池合,高臺滅。人間事,何堪說。

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

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文天祥在題序說,這首詞用了北宋年間陳後山的故事,師傅曾南豐對陳後山特別賞識並有知遇之恩,蘇東坡也曾想收陳後山到門下。曾南豐死後,陳後山寫詩《妾薄命》表示自己對曾南豐無限忠誠,絕不會改從他師。文天祥用這個故事的意思,一是覺得王清惠應該學陳後山,不侍二主,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借王清惠的口吻表達他自己的決心。民族英雄的氣概和決心不由人不感動,他被關押在元軍大牢中,連早已投降的宋舊主都來勸降,他只是痛哭,誓死不降。宋的國風看似弱不經風,可那些飽受忠勇仁義薰陶的儒生卻如綿裏藏針,挺身而出,堅持到最後。這個時候我們能說什麼呢?他不是為了那個朝廷,為了那個皇帝,殺身成仁,捨身取義,只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罷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其實,王清惠那最後一句也並不是貪戀榮華,在被押解入元大都後,她還負責撫養教導度宗留下的幼子,她該去為那個昏聵的皇帝殉葬嗎?死是很容易的事,活著纔不容易,而且她是清潔地活著。後來,她自請為女道士,就如同詞裏說的月中嫦娥一般,在寂寞清修中了卻了餘生。

我覺得王清惠已不易。宮中的一名叫汪元量的樂師堪稱清惠的知己。還在舊宮中的時候,他們倆一個是皇帝的昭儀,一個是皇帝的樂師,從汪留下來的許多他和清惠的唱和之作看,他們有著超出常人的友誼。汪也是才子,亦有豪氣,曾入獄看望文天祥,互相鼓勵。在被元軍押解北上的途中,汪元量一直默默陪伴在清惠的身邊。後來他也有一首《滿江紅和王清惠》,我讀來,倒覺有難言的情愫在裡面,也許在浮華而寂寞的深宮中他們曾靠著互相唱和的詩文慰藉過相通的心靈,而如今除寂寞外,國破家亡的哀痛只讓人萬念俱灰: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被午夜、漏聲催箭,曉光侵闕。

花覆千官鸞閣外,香浮九鼎龍樓側。

恨黑風、吹雨濕霓裳,歌聲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人去後,書應絕。腸斷處,心難說。

更那堪杜宇,滿山啼血。

事去空流東汴水,愁來不見西湖月。

有誰知、海上泣蟬娟,菱花缺。

似乎唐教坊曲中有《上江虹》的名目,流轉而變為《滿江紅》,但唐五代並沒有流傳。填這個曲調最早的是柳永,詠漁人晚歸,燈火映照江面,有羈旅行役的感傷。直到了嶽飛的手裡,才變飄逸瀟灑的韻味而慷慨沉鬱起來,而「滿江紅」三字那樣地刺目,滿腔的憤恨和難酬的壯志。

還是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宋詞中那些微弱的聲音和淡淡的身影,聽聽英雄背後的詠唱吧。王清惠借著這首《滿江紅》留下了名字,而在宋詞中你還能看到一些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女子,她們像開在路邊寂寞的木蘭花,點綴在宋詞的華彩麗句之間,有不起眼的芳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在金、元無數次的南犯中,伴隨著一次次屈辱的議和協議,大宋朝不知有多少納歲供奉連同江南女子被掠北上。她們本是溫婉倚門的少女,是綢繆鼓瑟的婦人,可踏上了背井離鄉的道路,比之王清惠或是包惜弱,她們的命運更如狂風浪尖上的小舟,無從把握,惟有她們留在驛站牆壁或客舍間的詞句,告訴我們曾經有過的芳魂和苦心。

有一個女子的經歷酷似包惜弱,只是她終比惜弱剛烈許多,丈夫的名字叫徐君寶,所以我們只能把她稱作徐君寶妻。南宋末被元兵所俘,送給一個王爺,因為生得美,王爺一直想強佔,從被俘一路幾千里,她始終用計與之周旋,後來終於還是投水而死。死前留下一首《滿庭芳》,有「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破鑒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從今後,夢魂千里,夜夜嶽陽樓」的句子,也成千古絕唱。

朝雲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

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

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靖康年間,陽武縣令蔣興祖帶領全城的百姓和來犯的金兵對抗,有人勸他,小小的陽武縣如何能擋千百金兵,不如棄城。蔣興祖說:「我世受國恩,一死而已。」死守兩天之後,蔣興祖和妻子以及兒子都戰死,城破。十五歲的小女兒被金人掠去。蔣家是江南讀書人家,小姑娘從小長得秀美可愛,在父母教導下能詩善文,好助人為樂。鄉裏百姓沒有不知道不喜歡她的,就像那個可愛的郭二小姐。只可惜她的父母雖有郭靖黃蓉死守襄陽城的忠烈,卻沒有射鵰英雄的武功,蔣姑娘不能像郭二小姐,縱使國破家亡還可以仗劍天涯。她只是一個平凡的小姑娘,在北去的路上,她留下上面這首《減字木蘭花》。此後她的命運如何誰也不知道。

淮山隱隱,千里雲峯千里恨。

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

山長水遠, 遮斷行人東望眼。

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同樣是《減字木蘭花》,同樣是一個不知道名字的女子在北去的途中所寫。蔣家姑娘還有跡可尋,而這首詞的作者人們只知道是一名「淮上女」。那是南宋嘉定年間,金兵南犯,擄大批良家婦女北歸。詞作得自然直白,可仇怨感情真切動人。她們不約而同地用這個曲調抒寫去國離鄉的悲苦。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減字木蘭花》是南宋非常受人喜愛的曲調,被稱作「減蘭」,詞牌中的減字、偷聲就是在原有詞牌格式上減少字數,就像「攤破」是在原來的句式上增加字數一樣,是隨著音樂曲調的變化而引起的字句上的變化。木蘭花就是玉蘭花,唐詩中詠木蘭花的句子不少,《木蘭花》是唐教坊曲,五代韋莊、馮延巳就有詞作,宋人還有把《木蘭花》和《玉樓春》混用的,都是八句七言。後來這個詞牌變化很多,歷來增字減字加字的都不少,沒有定式,把上下片兩個起句的字數從七字減為四字成為《減字木蘭花》後風行一時,從蔣姑娘到淮上女都可在路途中填寫就可見它的流行,離亂有悲歌,被南來北往的行人四處傳唱,不也是歌聲中的歷史。

木蘭花開在清明前後,花先開而葉後發,顏色有雪白也有紫紅,白的是白玉蘭,紫的是紫玉蘭,也就是辛荑花。不由得想起王維有一首《辛荑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說的就是開在深山裡的紫玉蘭。在宋詞華彩與悲愴的交響中,王清惠、蔣興祖的小女,淮上女,還有那個不肯侍敵自沉池中的徐君寶的妻子,從良家女,士人妻到宮中妃,她們的詞句也像深谷中的玉蘭花獨自散發著幽香,沒有人會經常把她們想起。客舍驛站牆上的字跡早已經不在了,但透過滾滾的煙塵還能看到她們的身影。離亂中的女人,猶自惦念著故鄉家國,誰還來為她們唱一曲輓歌?

梅花季節暗香盈盈:一剪梅與卜運算元

冬日的街頭,有花農騎了自行車賣梅花。後座上專門設計了支架和大竹筒,大枝大枝的臘梅花密密地插在裡面,並不覺得梅花就格外清雅些,不過是和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馬蹄蓮,秋天的菊花一樣,知道季節又換了。我真喜歡這城市的風俗,喧囂中有隱隱的古風,人們興緻勃勃認認真真地過每一天的日子,趕每個節日,愛每種花——也只是把花兒當了花兒而已,不覺負擔,而一定要可親可愛才成。

梅花季節案頭有暗香盈盈,想那宋人真也不能免俗,一古腦兒地都去愛梅花,好象愛了其他的花兒就失了君子雅緻風格,不管寫得好不好都得把態表了一樣,把個梅花供了起來。相比之下,我倒更喜歡那個梅花仙子的故事,有人情味又不艷俗:

隋朝開皇年間,有一個叫趙師雄的人,也不怕冷,大冬天遊羅浮山,天寒日暮的投宿在一個松林間酒肆旁邊的客棧裏,奇怪啊,山裡頭還有酒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完全是聊齋故事發生的場景。趙師兄正朦朧欲睡,突然眼前一亮,出現了一個一身雪白的美貌女子,月色映著松間殘雪照在她的臉上,秀麗之極,還芳香襲人。開口說話更是清麗可人,趙師兄一點不覺得害怕,拉著她的手敲開隔壁酒家的門,和那女子對飲起來。不一會兒,又來個綠衣小童,戲笑歌舞很是快活。沒多久,這位趙師兄就醉倒睡著了。睡夢中但覺風寒相襲。第二天天微亮,他醒來,發覺自己睡在一棵大梅樹下,樹上還有一隻翠鳥在沖著他鳴叫,月影還在頭頂,夢卻是完全醒了,滿心惆悵。這場梅花夢後來就有了個名字叫羅浮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這個故事是柳宗元在傳奇小說《龍城錄》裏說的,故事雖然簡單,字句生動,關鍵是乾乾淨淨,相比那些花妖樹精自薦枕蓆的行為,梅花精天真活潑沒有心機,看來只是長夜寂寞,又正當花季,動了凡心。不過那句「睡夢中但覺風寒相襲」好象也有深意哦,嘿,怕是我受聊齋影響,想成人之美吧,這個梅花仙子和翠羽小鳥像是鶯鶯和紅娘,只是主動權不在那做人的一方而已。

一剪梅花萬樣嬌。斜插梅枝,略點眉梢。

輕盈微笑舞低迴,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漸寒深酒漸消。袖裡時聞,玉釧輕敲。

城頭誰恁促殘更,銀漏何如,且慢明朝。

真是漂亮,神情兼備動人心魄。要是把上面的這個故事拍成聊齋一類的電視劇,周邦彥創製的這首《一剪梅》簡直可以直接作為片尾曲。只是不知道這位音樂家當時譜的這一曲是怎樣的婉轉輕柔。梅花的風姿說的人太多,梅花的嬌態卻不再見有人提到。也是,自從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之後,梅的姿態精神已盡,寫梅花似人還不如寫人似梅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周邦彥自小博覽羣書,文采飛揚。神宗年間贊成新法得到賞識,《汴京賦》一文為他贏得天下聲名。可他似乎並不太會在官場上用力,所以不見有什麼大作為。新法被廢后,他自然也失了勢,被外放各地沉浮十年。哲宗繼位後被召回,此時的朝政已經被黨爭搞得沒有道理可講。周邦彥性子也大改,不再關心朝政,少年時的風流神氣,多愁善感都消失了,人說他是「望之如木雞」。真是令人傷感的詞,我實在不能想像那個寫出了「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的「京華倦客」如何能讓自己的臉上沒有了喜怒哀樂,如何能讓自己的心裡不再有情思纏繞。政治真是能徹底地毀掉一個人。幸好,他還可以一門心思地當他的大晟府樂正。這個大晟府是徽宗時設立的一個宮廷音樂機構,任務就是整理古樂,創製新調。他那時已經六十多歲了,經他手的新曲舊調從士林翰院傳唱到西樓南瓦,縱使墮落娼門,埋沒蔓草,他在他的音樂裏還是當年那個疏雋不羈,富麗淡遠的周美成。

其實梅花在宋以前還是多情而熱烈的,並不像後來只是清奇孤高。否則南北朝時宋朝的陸凱也不會想到要讓送信的驛使幫他捎一枝梅花給好朋友範曄,(怎麼還是離不了宋?)「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現在我們說得浪漫創意不過是古人自然而然的行為,折梅和折柳一樣,柳喻纏綿不捨,梅喻芳香縈懷吧。無法想像,現在我買一枝梅花拿在手裡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那嬌嫩的花骨朵掉下來,最多從城西送到城東。古時候的梅花是不是長得格外結實些,可以經得起路途的顛簸?而那驛使還該有一顆怎樣善解人意的心才能接了這多情而麻煩的差事。

老色頻生玉鏡塵。雪澹春姿,越看精神。

谿橋人去幾黃昏。流水泠泠,都是啼痕。

煙雨輕寒暮掩門。萼綠燈前,酒帶香溫。

風情誰道不因春。春到一分,花瘦一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一剪梅》詞牌中專門用了詠梅的並不多,這是吳文英的《一剪梅》,喜歡最後一句,好似寫梅實際寫人,意境哀中有美。周邦彥之後梅詞愈勝,但詠梅人的心已發生變化,也許是周曲過於纏綿哀婉,人們覺得不適合表現梅花的意象之美,品格之高,所以後來用這一曲填的詞反而大多是無限惆悵低迴之作,而與梅無關了,其中尤以李清照的最是讓人心折。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古人覺得愁是一種不受約束的感情,它在我們的體內自由地來去,這一個腔子本就是它的家,若要不愁除非不求。《一剪梅》的迴旋往複在辛棄疾那裡因為疊句的使用,同樣的題材變得更加不能自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記得同燒此夜香,人在迴廊,月在迴廊。

而今獨自睚昏黃,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錦字都來三兩行,千斷人腸,萬斷人腸。

雁兒何處是仙鄉?來也恓惶,去也恓惶。

蔣捷的《一剪梅》用色彩變化比喻時光的流逝,小的時候讀它留下了極深刻的影響,好像是一幅仕女圖的掛曆,一個古裝美人斜倚欄幹無心緒。面前的小園內只有櫻桃芭蕉紅的紅,綠得綠,旁邊就題了那「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句子,當時覺得那美人的閑愁真是優雅。怡紅快綠是大觀園裡的幸福時光,儘管短暫卻格外美好。流光飛舞,只怕的是還沒看夠花開花謝,春已不在。這樣的句子也真是冶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宋詞中可以用來詠梅花的詞牌實在太多,其絕色處更離不開姜夔。他最著名的《暗香》《疏影》不是我最喜歡的,可能跟我偏愛小令有關。是的,對長詞慢調我總不如對小令那樣容易感動。也許是長詞太注重鋪成了,著了力,反反覆復地說,就是不許一言道破,含蓄婉美是夠了,可衝擊力不夠。但姜夔是真的愛梅之人,想到他就彷彿一枝老梅。有些人就給我們這樣的感覺,好像杜牧、小山一生都是年輕人,公子俊朗,無法想像他們會老,而杜甫、姜夔好像一直就老,並不曾年輕過。姜夔一生布衣,倚人而生,雖不至寄人籬下,但總是看人臉色,不自由,生命從來沒有真正地綻放,再好的顏色再好的香氣也是幽幽地委屈的散發,反正我是不喜歡。

江左詠梅人,夢繞青青路。

因向凌風臺下看,心事還將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憶別庾郎時,又過林逋處。

萬古西湖寂寞春,惆悵誰能賦。

這是姜夔的《卜運算元》,並不是他的代表作,不算好。但《卜運算元》好像跟梅花有緣一樣,有隱士風範的朱敦儒也用這個詞牌寫梅:

古澗一枝梅,免被園林鎖。

路遠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幽思有誰知?託契都難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獨自風流獨自香,明月來尋我。

當然最著名的還是陸遊的那首《卜運算元》,只是梅花從朱敦儒的躲春到陸遊的爭春,從山澗開到路邊,完全是人的心境和際遇的寫照,每個人對著梅說話就像對著自己說話一樣,梅到了這個時候象徵而已,已沒有了疏影暗香的美姿芬芳,太執著用力了: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同樣是寫梅,我其實更喜歡陸遊的另一首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對《卜運算元》這個詞牌一直覺得來歷不明。有種說法,是說初唐的駱賓王寫詩喜歡用數字,所以後來人稱他為卜運算元。他的著名的《帝京篇》裏是有連著用數字的「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的句子,但並不覺得他在做數學題。在詩中用數字也是很普遍的事情,用的好並不妨礙詩意,而且駱賓王也不見得有好突出。不知道他是不是還有打卦算命的本事?從漢魏開始這種本事就很流行了,遠的有東方朔、諸葛亮,後來的劉伯溫、曾國藩,雖然「三星四卜五地輿」等一直被歸入下九流的路數,但從來也不少這方面的人才,發揮得好成功率高就可以升段為神仙智者。宋明理學象數盛行,《卜運算元》是一曲非常流行的曲調,教坊中也多演奏,還分慢曲和小調,可見卜卦一事也盛行於當世。

想起小時候唸的「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首大智若愚的童謠來自北宋時候著名的理學家邵雍。這可是個神仙級的人物,精通易經,在世時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聲在外,「一年之際在於春」就是他老人家提出來的。有意思的是他著名的預測學著作叫《梅花易術》,還寫了預測詩《梅花詩》預測當時和後世的歷史,沒有不準的。還有一個根梅花有關的故事,據說有一次邵雍經過庭園觀看梅花,看見梅花樹上有二雀相爭而墜地,通過起卦邵雍推斷,明晚會有女子來折花,園丁會誤以為是賊而前來驅趕,那女子會因此而驚惶失措,不小心摔倒在地,傷及大腿,但傷勢不會很嚴重。後來事情果然和他說的一模一樣。這老先生也是,既然料到了,也不阻止。

可見用《卜運算元》詠梅果然是有來歷的。可惜邵雍沒有用《卜運算元》來填一曲詞,否則一定也是絕妙。後來有兩首王觀和李之儀的《卜運算元》,倒有幾許樂府民歌的質樸,也是言簡而意味悠遠,有古詩風味,詞的名氣大於詞人的名氣。你喜歡哪一首呢?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峯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8766770_1.html/ ]

纔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冬天寒意正深,也是思念正深的時候。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作梅花。我們有這樣的幸運嗎?細數枝上梅朵,是單是雙,是雙還是單?誰來為命運再算上一卦?

  • IS在這時候殺中國人 背後陰謀耐人尋味

    微信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鐵血軍事」,給你看文章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