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史上,北洋军阀的大家长刚翘辫子那会儿,没有哪一位角儿,能像段祺瑞这般更适合接下老头子的衣钵。不过这是一个烂摊子,且是个十足的烫手山芋。段祺瑞论威望、能力以及格局,自然比不上袁氏,不过强脾气可比自己的故主大得多。民国五年,北洋旧部暗流涌动,但是敢明面上撂挑子的只有段祺瑞,连老头子的面子都可以不给。所以别提什么“冯四哥”亦或是“曹三弟”,至于吴佩孚这样的晚辈,张作霖这样的旁系,自然更不能入“段芝老”之眼。这位桀骜的“北洋之虎”,晚年能够审时度势悬崖勒马,虽说大节不亏,但是峥嵘一生还是留下些许遗憾,最大的莫过于壮志未酬,那就是北洋军南征折戟。

其实,这也是段祺瑞的悲哀。虽然也威名赫赫的皖系军阀扛纛人,却苦于无兵可用。毕竟自己没兵,雇人看家护院可以,但雇人打仗,尤其是具有远大目标的武力征伐,不靠谱。段祺瑞也忘记了一点,在他继位之后的北洋军,早已今非昔比,军人倒还是军人,除了几个有野心的,却没多少人乐意打仗了。有地盘的,占住地盘刮地皮,没地盘的,也占住一块地盘刮地皮,再加上贩卖烟土,哭穷中枢什么的,大家日子都过得挺滋润。手里的兵,无非是自己和家人,包括亲戚什么的刮地皮的本钱,不是用来打仗的,也打不了什么仗,最大的作用在于装点门面的花花架子。

即便是留日的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平日在家,也是不喜戎装爱袍褂,马也不会骑了,轿子也坐上了,姨太太娶了一房又一房。还有的,大烟瘾十足,“大烟炮”不烧上几个,漫说打仗,就是吃饭都不肯。上前线开拔,士兵在地上走路,北洋军将领却坐轿子。段祺瑞的成名之战,号召北洋袍泽教训张勋,是因为这位“辫帅”孤军深入,而且只有五千人,众寡过于悬殊,稳赚不赔,而且仗根本不会真打,况且段祺瑞肯花银子,好处多多,虚晃一枪,就可以邀功请赏,这么便宜的买卖,不做白不做。但是,段祺瑞意欲武力南征的抱负,眼前有陆荣廷手下的粤军,还有谭延闿的湘军,远一点还有唐继尧的滇军和熊克武的川军,都是一群能折腾且喜欢扯旗放炮的角色。

然而仗要真刀真枪地打,士卒一排排地倒下,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第一批随着段祺瑞心腹傅良佑入湘的两个主力师,其中的一个王汝贤师,就是刚刚讨伐张勋时的马厂誓师的主力第八师,这个师长,还是段祺瑞从原师长李长泰手里夺过来,赏给王汝贤这个原来的旅长的。然而,这个师跟另一个范国璋师一道,入湘之后,碰到点困难吃了点小亏,就罢兵休战,不肯打了。不是段祺瑞没给钱,饷是加倍发的,但钱是老板的,命是自己的,命要紧。

王汝贤还是段祺瑞的学生,全不顾老师的知遇之恩。说不打,就不打,所以傅良佐的“湘督”没有做成,第二拨开赴前线的北洋军主力,是曹锟所部第三师和张敬尧的第七师,余下的还有被部下从山东赶出来的张怀芝所部,江苏李纯手下的杂牌军张宗昌所部,寄人篱下的张勋旧部等。这些人中真想打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锟,一个是吴佩孚,这是因为段祺瑞手下的策士徐树铮,许愿曹锟副总统之职,然而随着能打硬仗的吴佩孚,没能得到论功评赏的应得犒劳,段祺瑞麾下再无可用之兵,南征也成为一厢情愿的黄粱一梦。

参考资料:《菜根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