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錄
  • ? 基本理論觀念
  • ? 艱難的成長
  • ? 不朽的成就
  • ? 《兒童的人格教育》
  • ? 《阿德勒人格哲學》
  • ? 《超越自卑》
  • ? 相關詞條
  • ? 參考資料
  • [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基本理論觀念回目錄

    阿德勒反對「性衝動是個體精神與生活的基礎」。認為直正個體生活決定於人如何面對外在世界所給的問題和個人的努力方式。他的基本理論觀念:第一,是認為人是一個統一體,人的一切表現包括思想、性感、衝動、以至夢幻,全都接受一個內在一致原則的管轄,也就是人格的管轄。第二,認為人生總是在不斷地克服缺陷,追求完美,在追求中使「進化的衝動,完美的思想,在不斷拉著我們向前。」第三,是自卑感,他認為人有三種自卑:面對宇宙的自卑、面對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麪對他人的自卑,這些自卑是成就的原因,是使人奮發向上的動力。第四,是社會感或社會興趣、社會精神。這便是阿德勒人格心理學的重要課題。

    去挑戰一個人的信念總比遵守來的容易。原文:It is always easier to fight for one"s principles than to live upto them.

    艱難的成長回目錄

    阿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於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條件並沒有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與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既矮又醜,幼年時患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他四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身體健康的哥哥面前他總感到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又小有醜,樣樣不如別人。他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了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家庭醫生也對他絕望了。然而,幾天後病情卻意外地好轉。從此他想當一名醫生。在後來的回憶中,他曾說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進學校讀書以後,開始他的成績很差,以至老師覺得他明顯不具備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因而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纔是明智之舉。

    阿弗雷德.阿德勒

    不過在一些小事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不甘人後的一面。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我記得走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採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後面而間隔了一段距離,把書包放在公墓牆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後多次地來回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懼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個合羣的孩子,與同伴玩時被人所接受的感覺使他感到高興和滿足。不朽的成就回目錄

    弗洛伊德

    1895年,阿德勒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學位,成為眼科和內科醫生。1900年,弗洛伊德的《釋夢》出版後,他讀到了此書,並對其深有好感。他認為此書對於瞭解人性有很大的貢獻。於是他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著文為弗 洛伊德的觀點做辯護。或許正是這一緣故,當1902年弗洛伊德著手建立小組織——「星期三心理學會」後不久,阿德勒就被邀請加入,成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鑒於阿德勒在這個小羣體中智力最為出眾,弗洛伊德對阿德勒倍加讚譽,也非常信任。1910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薦下,他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第一任主席,並負責該協會會刊的編務。但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其實在一開始就潛伏著有朝一日會裂隙的危機。阿德勒從一開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實信徒,兩人之間也從未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正如著名心理學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樣,阿

    夢的解析

    德勒顯然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弗洛伊德這位大師的年輕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則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門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對他的學說有任何懷疑和偏離。1907年,阿德勒發表了一篇論述由身體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並獲得了很大的聲譽,此時弗洛伊德還認為阿德勒的觀點為對精神分析學的一大貢獻。但是,當阿德勒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觀點並認為補償作用是理論的中心思想時,弗洛伊德便不能容忍了。兩人在理論方面分歧越來越大。1911年,阿德勒連續發表三篇文章,闡述他對精神分析性傾向的反對。兩人的矛盾激化,最後阿德勒辭去協會主席之職,率領他的幾個追隨者退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另組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鑒於「精神分析」一詞已為弗洛伊德使用了,1912年,他又把組織名字改為「個體心理學學會」。從那時起,阿德勒便致力於發展和完善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體系。

    阿弗雷德.阿德勒

    1911年有一位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Vaihinger)出版了一本書,叫做《『虛假』的心理學》(ThePsychologyof『AsIf』),它對阿德勒的思想立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懷亨特主張:人類都是憑藉一些在一些現實上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生活著的。我們認為宇宙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實體,並以此種虛假的觀念為基礎,作出種種行為,其實宇宙是紊亂不堪的。我們造出了虛假的上帝,並且裝模作樣,彷彿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實哪裡有什麼客觀存在的神?儘管這些東西在經驗上都是虛假的,我們卻不懷疑其真實性,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其影響。阿德勒把這種概念引用到心理學上,尤其是因果關係的問題。弗洛伊德把因果關係當做是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定律,但是阿德勒卻在懷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洛伊德觀點之物。他認為:促使人類作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是其過去的經驗。這種目標雖然是虛假的,它們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種行為。個人不僅常常無法瞭解其目標的用意為何,有時他甚至不知其目標何在,因此,這種目標經常是屬於潛意識的。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之一稱為「自我的理想」,個人能借之獲得優越感,並能維護自我尊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德勒 曾在奧國軍隊服役,充當醫生。以後,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的輔導的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係,而可涵概師生關係。他對教師們的影響既深且遠,有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出身自將其觀點用於教育上的教師。

    維也納

    在1920年左右,阿德勒便已經聲名遠播了。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便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LifeShouldMeantoYou)。  

    1934年,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刊。1937年,阿德勒受聘赴兩個城市演講。過分勞累的結果,他終於因心臟病突發,而死於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兒童的人格教育》回目錄

    世上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的一生至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所作為的人;還有一些人認為,為我們的民族 和人類培養一個有所作為的人勝過千萬個庸庸碌碌的人。這套譯叢奉獻給他們一讀。本書為「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通過對當時的教育制度的評估,批駁了陳腐的教育觀念,提出了全新的教改方案,並從家長、教師、學生和社會的角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該書語言簡明、確切、通俗,可讀性強,可供廣大父母、教師和有興趣者閱讀。《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是世界教育名著譯叢中的一本,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勒(1870-1937)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個體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關於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於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反覆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問題兒童的「不良」行為只是問題的表面現象……《阿德勒人格哲學》回目錄

    不論我們做什麼,每個行為都是我們個人對人類生命的一個答案,而每一個答案,都必須顧及我們是人類的一分 子,並聚居在這個地球上。

    這是一次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哲學是人生觀的學問、哲學是心靈的完善、哲學是生命的詩。

    另譯《阿德勒的人格智慧》

    《超越自卑》回目錄

    寫於1932年的《超越自卑》一書,就是這位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這部書中,阿德勒博士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用通俗生動的語文描寫了自卑感去爭取優越感,從而獲得成功的。阿德勒博士特彆強調自卑感,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種正常的感覺狀態,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奮鬥的源頭。自卑感非但不是弱點或異常,反而是創造的源泉。人類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這是所有人的通性。而優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補償。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當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撓時,他就會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門路,去爭取優越以及完美,從而獲得成功。特別是在幼年時期,在自卑感的驅動之下,人們的發展才能夠持續地往更高層次邁進。

    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 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阿德勒在本書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這是因為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行動的藉口時,便發展成神經性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它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阿德勒的生平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Adler 1870-1937)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 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 理學體系, 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 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 具有重要意義. 1870 年 2 月 17 日阿德勒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 做穀物生意.由於父親經營有方,他的家境頗為富裕,一家人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阿德 勒從小生活舒適安逸,物質生活相對滿足,但他卻認為自己的童年是不幸的.在 6 個兄弟妹 中他排行老二,哥哥體格健壯,是個典型的模範兒童,而他自覺長相既矮又醜,與長兄有一 種激烈的對抗情緒.母親似乎偏愛哥哥,但阿德勒與父親正處融洽.阿德勒是一個直到 4 歲才會走路的體弱多病的兒童.他患有佝僂病,無法進行激烈的體育活動. 但他並沒有讓 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相反,這刺激了他的上進心.阿德勒喜歡交遊,結交各種各樣的朋 友,在孩子們的遊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的哥哥.他的父親鼓勵他說: "阿德勒,你必須不 相信任何事. "就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 一生, 而要勇於突破, 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這種堅強的信條造就了阿德勒一生的功名. 5 歲時的一次遭遇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年,他患上了致命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 了,家人也不抱什麼希望.但幾天後,他竟奇蹟般地康復了.這場病加上他 3 歲時大弟弟的 死亡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願望, 他要用這個生活目標去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 懼.所以,儘管他很喜歡音樂,也對許多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選擇了心理醫生的 職業,他許多個體心理學的觀點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的這一遭遇. 阿德勒 5 歲時上小學,9 歲時進入弗洛伊德 14 年前上過的中學. 剛上中學的時候,由於他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因此看不起他,並建議他 的父親讓他去當一名製鞋的工人.當然,他的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事也刺激了好強的阿德 勒,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解決了一道連老師也感 到頭疼的數學題,成了班上的優等生,更增強了他的自信心.阿德勒後來經常提到這件事, 在不無自豪的同時,也啟示人們:人的潛力是沒有侷限的,更不是天生註定的,只要肯去挖 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 中學畢業後,阿德勒如願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系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 識,並受到良好的醫學訓練. 1895 年進入維也那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初為一眼科醫師,他特別注意身體器官的 自卑,認為它是驅使個人採取行動的真正動力.後轉向精神病學,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 症問題, 1902 年他參加弗洛伊德週三討論會, 是當時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成員之一. 1910 年 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 在這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婚.羅莎出生於莫斯科一個擁有特權的家庭, 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幹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的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 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 以至他們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 阿德勒在回 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但後來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 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吧!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老二亞 歷山德拉和老三庫爾特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 在行醫期間,阿德勒曾就公共衛生問題寫過幾篇文章,這是同他早期的興趣,即社會民 主運動相一致的.就在這一時期,阿德勒讀到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釋》一書,他寫了一篇 捍衛弗洛伊德所論觀點的論文.基於這一原因,1902 年弗洛伊德邀請阿德勒加入維也納精 神分析協會,併當選為該協會主席.但是不久,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的分歧便日漸顯露.阿德 勒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玄學, 主張從根本上限定裏比多和壓抑等機械概念. 阿德勒自稱自己 是根據心理學術語, 或者說文化心理學術語探索神經病概念. 在這一探索過程中, 他於 1907 年出版了《器官自卑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一書,擴大了從性到整個有機體的生物學基礎; 1908 年發表論文《攻擊的內驅力》 ,主張用一種追求的內驅力,來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學中作 為主要內驅力的性;1910 年發表論文《自卑感》和《男性的抗議》 ,進一步提出用作為過度 補償的男性的抗議來取代包括價值在內的整個內驅力概念. 在某種意義上說, 男性的抗議不 久又被追求權力,也即追求優越所取代.阿德勒認為,個體在其統一和目標定向操作方面好 像遵循著自我創造的生活規劃,後來他稱之為"生活風格" .內驅力,感覺,情緒,記憶, 無意識等所有過程都從屬於生活風格.1911 年,因突出強調社會因素的作用,公開反對弗 洛伊德的泛性論而兩人關係破裂, 阿德勒終於辭去精神分析研究協會的主席職位, 並退出該 協會,阿德勒創立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1912 年 改稱個體心理學會,成為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1914 年他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 .另 組非精神分析協會,不久又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協會. 1912 年,阿德勒在其《神經病的形成》一書中提出他的新心理學.新心理學包含了他 的大多數主要概念.1918 年,他引進了"社會興趣"這一概念.社會興趣,邊同克服自卑 感一起,成為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心理病理學的個案裏,阿德勒把 這些人稱之為生活失敗者, 其社會興趣的傾向未能得到適當的發燕尾服. 這些人追求社會上 無用的個人權力,而反對健康的,社會上的有用的,克服一般困難的追求.心理病理學家通 過鼓勵,證實患者的錯誤,以及增強其社會興趣來提高患者的自我尊重.治療家的工作是幫 助患者認知重組,並習得社會上更有用的行為,特別是早期回憶和出生順序,也包括夢,都 被用來促使患者瞭解自己的生活風格. 本世紀 20 年代,阿德勒對預防發生了很大興趣.這包括參與維也納教育學院的兒童指 導師資培訓,在那裡,阿德勒有了他的第一個學術職務;在公立學校他建立了眾多的兒童指 導中心;而成人教育課程又使他的通俗讀物《瞭解人的本質》得以問世. 從 1926 年起,阿德勒多次訪問美國,為大量的聽眾講課.1932 年,他成為長島醫學心 理教授.1934 年他定居紐約.1937 年 5 月 28 日,阿德勒因心臟病逝世於蘇格蘭的阿伯登. 關於阿德勒的工作有一個自相矛盾的現象: 他的概念已得到普遍證實, 並進入大多數人 格理論,包括精審分析.但是,這些要領卻未被最後承認.然而,阿德勒傳統卻由北美阿德 勒派心理學協會所繼承.該協會出版了通訊的季刊《個體心理學》 ,舉辦定期聚會,組織研 究班.R.德萊斯庫為創建阿德勒培訓學院,地區組織,家庭教育中心,研究團體等,做了大 量的工作.在許多車家都有阿德勒派協會,最大的是在德國,那裡出版了季刊《個體心理雜 志》 個體心理學國際學會每 3 年舉行一次會議. . 阿德勒夏季學校和學院已加入國際委員會. 在許多國家,這些學校和學院已加入國際委員會.在許多國家,這些學校和學院每年只辦 2 周. 從一些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阿德勒不甘人後的一面.他曾自述過一件小事: "我記得走往 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顫, 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自己感到十分困惑不解.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 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採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 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後面而間隔了一段距離,把書包放在公墓牆壁附近的草地 上,然後多次地來回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懼為止. "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個 合羣的孩子,與同伴玩時被人所接受的感覺使他感到高興和滿足. 阿德勒一生寫下了許多著作和文章,其中大部分是對非專業人員的公開演講.他的理 論,在《美國個性心理學雜誌》上並通過美國個性心理學協會繼續得到促進和發展. "思想是從生活中孕育出來的" .這句話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但用在阿德勒身上 卻是極其貼切的. 我們透過他的生平可以明瞭他的幾乎所有重要觀點之來源. 茲舉幾例. 如:他在身體上的缺陷,使他日後觀點中非常重視器官缺陷的研究.寫於 1907 年的 其主要著作之一《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就是對此的探討.在後來的著作中他也不時 回到這一主題. 如:在與哥哥的對比中,哥哥身體健康又受父親寵愛,因此他深感自卑.在以後的生 活中,超越自卑和與哥哥,同伴的競爭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這也使得他在日後提 出自我與超越的主題,並把追求優越與成就作為人類活動的基本需要.可以說,自卑與 超越的理論是他自己個性發展的真實寫照.他本人正是通過自卑感補償而獲得巨大進步 的人. 又如:當他 5 歲從死神中逃脫後,他決定日後成為一名醫生.這一生活目標的確立對 他具有重要影響.他說: "我確定了一個生活目標,藉此理想而結束了對死亡的恐懼" . 由此他明瞭生活目的的重要性. 再如:從他童年的合羣上,也不難明白他日後提出社會興趣之概念的合理性.另外, 他對排行學的興趣與觀點也與他的成長背景有著密切關係. 可以說,他的早期經歷確實深刻地影響了他日後的觀點,他在心理學上的許多觀點都 可以從他童年時代的這些記憶中尋找某些蛛絲馬跡.正因此,阿德勒雖然在後來拋棄了 弗洛伊德的許多重要觀點,但他卻堅持了早期經歷對人之重要性的觀點,相信早期經驗 對個體性格甚至一生都具有重大影響.他個人的努力與成功也使他堅信個體雖受環境之 影響,但個體並非完全被動的,個體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重新做出自己的選擇的能力.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 (1907)《理解人性》 , (1918)《個體心 , 理學的理論和實踐》 (1927)《生命對你應有的意義》 , (1932)等.其觀點對後來心理學 的發展影響頗大.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如阿爾伯特,勒溫,馬斯洛都對他與他的觀點表示 了好感.1970 年,馬斯洛曾說: "在我看來,阿德勒一年比一年顯得正確.隨著事實的 積累,這些事實對他關於人的形象的看法給以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 "事實上,阿德勒被 認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者之一. 阿德勒的觀點在中國亦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藉助於他的《生命對你應 有的意義》一書在國內的翻譯.此書的中譯本不少.就我所見有三種:最有影響的是作 家出版社的《自卑與超越》 (已對原書名做了更改) ;華齡出版社拿來主義叢書系列中的 《挑戰自卑》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精神分析經典譯叢系列中的 ;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 麼》 .另外, 《現代社會與人》名著譯叢(貴州人民出版社)中收入了他的他的另一重要 作品《理解人性》 .此書亦被收入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的精神分析經典譯叢系列中. 阿德勒的主要理論 個體心理學 自卑與補償 追求優越 生活風格 社會興趣 創造性自我 心理治療觀 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並非強調個別差異的心理學.他所指的個體是一個與社會,與他人不 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一個有自己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追求未來理想的和諧整體.阿德 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強調個體應在正確理解生活意義的基礎上, 進行積極的心理補償, 學會 合作之道,培養健康的社會興趣,從而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身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自卑與補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人格發展的動力. 器官自卑(Organ Infeniority) :指身體的某個器官沒有得到正常發展的某種殘疾狀況.這種 狀況能刺激補償或過度補償.他的早期理論中,將自卑感與身體的缺陷聯繫起來. 補償(Compensation) :個體通過努力克服缺陷,或通過注重發展各種取代缺陷的機能來對 缺陷(如器官自卑)進行補償. 過度補償(Over compensation) :指個體通過極大的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轉變成優勢的過程. 後來,阿德勒從強調身體缺陷轉向強調主觀上的自卑感.認為自卑感源於嬰幼時期的無力, 無能和無知. "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依我看來,我們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指個體被自卑感壓垮以致一事無成的一種心理狀況. 追求優越 追求優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 :它是對完美或優越的永無止境的追求.阿德勒認為,每 個人奮力追求的目標就是優越.是 "生命的基本事實." 阿德勒早期的觀點中,追求優越就是追求更多的攻擊,力量或男性品質.後來,他把追求個 人優越改為對社會完美的追求. 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如果一個人只追求自己的優越而忽視其他人和社會的需要, 則表現為優越情結:專橫跋扈,愛虛榮,言過其實,驕傲自大,自以為是.阿德勒主張,每 個人一生下來就有一種自卑感.弱小無助的兒童依賴於更強壯的成年人照料才能生存下來, 這就是自卑感的證明.阿德勒認為,這種感覺樗著人生一開始就為克服自卑感而抗爭.他把 這種抗爭叫做尋求優越.弗洛伊德根據性和攻擊來描述人的動機,而阿德勒則認為,尋求優 越是人生的推動力,所有其他動機都可歸入其中. 對於阿德勒來說,我們做的民有事情,都是為了建立一種優越感來克服生活中的障礙,克服 我們的自卑感. 為什麼我們要努力工作以取得進步?像一個運動員那樣為獲勝, 為了達到一 定的權位而奮爭?因為獲得這些東西能使我們擺脫自卑. 我們越自卑, 尋求優越感的要求越 強烈.例如:羅期福患小兒麻痹症而致殘,然而,或者就是因為他的殘疾,使他渴望成為2 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但是有一些事例說明,過度自卑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有些人有自 卑情結,他們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差得太多,以至於產生一種無助感,而不是驅使自己去建立 優越感. 但是阿德勒沒有把成就與心理健康等同起來.相反,他認為,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調節的人, 是通過社會效益來表達他們對優越感的尋求的. 例如, 成功的生意人通過他們的成就來獲得 優越感和個人滿足, 但只有他們達到了兼顧其他人的利益的目標時, 他們的優越感才能獲得. 成功意味著以公平的價格向消費者提供好的產呂,這樣的產品使生個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幸 福.相反,自我調節差的人是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的自私和追求個人名譽來尋求優越感的, 例如, 尋求個人利益和權利的政治家就是調節能力差的人. 那些為了幫助弱者而尋求權利和 地位的人,才表現出調節良好的尋求優越行為. 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Style of life) :人在追求優越過程中,解決生活環境問題的獨特方式,即個體追 求優越的手段. 它是一種標識生活存在的獨特的方式, 是自我作為一個整體在社會生活中尋求表現的一種獨 特方式. 這一概念與艾裏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有許多共同之處. 生活風格之形成 人追求優越的方式主要來自於童年的經驗.兒童在 4-5 歲時就形成其生活風格. 由於兒童所處的家庭,生活條件及周圍的社會環境不同,兒童便會形成不同的生活風格. 社會興趣含義 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 :指一種與他人和諧生活友好相處的先天潛能. 阿德勒從研究個人的自卑感出發,經過對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方面的研究,最終把個體與 社會結合起來,強調人類社會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在探討社會生活對個體人生的意義時,他指出,生活的意義不是為了個人的優越而奮鬥,而 是為了滿足人類和諧友好的生活, 以及建立美好社會的需要, 也就是"對人類全體發生興趣". 這個理論帶有社會文化的特點. 阿德勒認為,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處於一種無助和卑微的地位,對於缺乏依靠和缺少能 力的條件,兒童必須儘力學習掌握環境.為此,兒童必須去環境進行了解,評估和判斷. 每個兒童最初的生活環境都是家庭, 出生順序即是兒童的最初基本生活環境. 兒童首先 得找出其在這個順序中的地位,從而獲得家庭環境中的歸屬.進而,兒童在更在的社會範圍 內有所歸屬,具有意義成為一個人,並得到相應的認可和重視.這些認知和評價會影響兒童 一個發展方向的生活風格. 生活風格信念包括許多方面,譬如自我觀念,自我理想,世界觀和個人倫理.這些信念 之間的矛盾形成了自卑感,自卑感也就成人格的基本動力.從阿德勒的觀點來看,這些信念 多數是無意識的,但行為卻與信念是大致相符的.這樣一來,人如果受到鼓勵,在同樣的的 生活風格內,其一生就能有所成就,反之則無所作為.人在缺乏應有這物時產生自卑是很自 然的.便如果是裝得自卑或是過度發泄,就表現為一種自卑情結. 生活風格的一般目標就是了解, 預測和控制生活及自我. 個體在追求這些目標的過程中 會派生出情感,這種情感是行為更加具有目的性.所以說,情緒是通過認知創造的,而不是 由人充當情緒的受害者. 個體的生活任務包括三個方面,這此任務要求個體不斷地去尋求解決的方法. 第一項任務是職業任務.第二項任務是社會任務,又包括隸屬和合作.第三項任務是愛 情和婚姻. 除此之外,阿德勒提出了兩項補充任務,即自我和精神.自我任務方面,人們需要確定 自己,承認自己,並找到對待自己的姿態.在精神任務方面,個體需要解決宗教,哲學,存 在方面的問題. 阿德勒理論的的核心涉及到生活的意義.人們在面對生活任務時,通常具有三種態度: "是的","是的,不過"和"不是的". 以肯定態度來對待生活任務表示了社會利益, 但這樣的反應並不是被動的適應. 社會利 益是對生活負責,進行社會合作,為公共利益服務並承擔社會進步的個人責任. 如果是不那麼肯定的態度, 則表示雖然認識到解決任務的必要性, 但同時卻進行警覺的 自我保護.這樣的人對生活任務持肯定的傾向,但卻不能夠以直接的方式進行解決.對於阿 德勒理論來說, 反覆使用這種不那麼肯定的人意味著不同程度的神經症. 神經質人格的一個 顯著特點是, 當面臨挫折時用避免直接解決問題的方式去適應生活任務, 從而避免了會使之 威脅自身,自尊或地位的主觀成敗. 而進行否定回答的人,則被認為病態人格患者,具有"低劣"或錯誤的生活風格,這樣的 人被自卑情結所控制 社會興趣類別 人們通常會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三類問題: 1,職業選擇.每個人都期望自己成為對社會價值的人,每個人都期望能找到實現自己社會 價值,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工作. 2,社會活動.人在社會生活中需要與他人交往,建立友誼關係是每一個正常人適應生活的 最一般方式. 3,愛情婚姻.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是每個人都努力追求的,但這也是出問題最多的一個方 面. 阿德勒認為通過遺傳我們所獲得的社會興趣只是一種潛在的,沒有發揮出來的傾向. 如果一個人沒有社會興趣,此人的生活將是不幸的."在所有人類的過失中,在神經症和心 理變態中,在犯罪,自殺,酗酒,吸毒和性倒錯中……都可以看到社會興趣的極大喪失." 阿德勒認為決定一個是否具有社會興趣的主要因素是母親, 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質決定了兒童 社會興趣的程度. 生活風格的類型 統治支配型 索取支配型 躲避型 社會有益型 其中前三種都是錯誤的生活風格.阿德勒認為,生理缺陷,溺愛,被忽視等童年條件都 可能產生錯誤的生活風格. 創造性自我 定義:創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是人格的自由成分.它使得個體能在可供選擇的生活風 格和虛構目標之間進行選擇. 人不僅是遺傳和環境的被動接受者, 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 由地作用於這些影響. 意義: 創造性自我是阿德勒人格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也是存在主義哲學觀在心理學上 的最初闡發. 由來: 阿德勒反對弗氏把人看作完全由生物和環境影響決定的, 而主張人能夠自由決定其生 活風格,主動把遺傳和環境的影響結合進來變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心理治療觀 神經症產生的兩個因素: 病人所確立的生活目標不符合實際; 健康的個體應該有發展良好的社會興趣,而不健康的個體則沒有. 心理治療的目的是讓患者對自己的生活風格有全面透徹的瞭解,建立起社會興趣. 評價一個人生活風格的主要方法是: 出生順序 最初記憶 夢的解釋 治療中,多鼓勵和肯定,力圖使患者打破自我偏見,鼓勵他們在應付生活問題時做出有意義 的選擇. 阿德勒療法的基本理論 阿德勒人格理論假設:人是有責任心,創造力,統一的社會的人,其行為是有目的,並 指向目標的. 在承認遺傳和環境對行為有很強作用的同時, 阿德勒也認為自我設置的目標能 夠說明個體行為存在的最大差異.個體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個體面對生活挑戰時,其思維,感 受和行為的獨特性.強烈的自卑感和社會興趣的減少,可能導致生活方式出現問題,進而導 致個體功能發揮失常.在他看來,生活方式出現問題的個體就會變得"沮喪",下面是他的理 論的幾個主要觀點: 1.各種行為的動機就是驅使人由不利到有利,由自卑到完美. 2.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指向目標的. 3.人格是按照統一的,自我一致的方式構建的. 4.行為發生於社會情景,因而具有社會意義. 5.行為的評價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 6.個體行為要根據特殊率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在阿德勒看來,精神疾病是"沮喪"的一種反應而非疾病.當個體不能有效地應對低人一 等的感覺時,他就會變得"沮喪",結果,在他努力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時,就會形成扭曲的觀 念,情緒和行為.心理治療與諮詢本質上是鼓勵和再教育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來訪者獲得 直接面對生活任務和挑戰的勇氣, 並激發他們的社會興趣. 治療首先要在在諮詢師和來訪者 之間形成積極的關係,治療過程中既要分析來訪者身上各種錯誤,扭曲或者誇張的目標,還 要幫助來訪者分析其為達到目標而採取的行為中,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

    1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