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石秀娟臺北25日電)來自全球多國推動民主發展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今天齊聚臺北,利用慶祝臺灣民主基金會成立15週年的機會,分享各自克服民主障礙的經驗,共同思考如何應對民主制度面臨的挑戰,彼此學習,並承諾繼續合作,捍衛民主。

為慶祝成立15週年,臺灣民主基金會邀世界各地長期互動合作的非政府組織工作者來臺,參與「全球民主團結在臺灣」國際會議,現場擺設介紹臺灣民主化歷程的展覽,以「民主在臺灣:世紀回顧」為主題,讓訪賓瞭解臺灣自日治時期以來追求民主、自由的歷程。

臺灣民主基金會也錄製影片,介紹這個在2003年經立法院各黨派支持而通過決議設立的亞洲第一個國家級民主基金會。基金會執行長徐斯儉在影片中指出,基金會的成立,「反映臺灣人民意志」,代表臺灣人民希望在國際社會上,對於維護與促進民主,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徐斯儉說,民主不只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是能給人自由、尊嚴、保障人的基本權利以及發展可能性的制度,這是民主最根本的價值取向。他說,民主不是天生給的,「是需要守護的」。

外交部長吳釗燮致詞時指出,歷經三次和平政黨輪替,臺灣的民主化逐漸成熟,個人權利與社會正義等觀念深植民心,臺灣民主基金會致力支持學界及非政府組織發展,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臺灣要加強與理念相同的國家合作對抗威權勢力時,臺灣民主基金會的角色將更為關鍵。

總統蔡英文也發表演講,她宣示,面對來自中國意圖改變臺灣人生活方式和壓縮臺灣國際空間的壓力,臺灣會和理念相同的國家站在一起,對抗這些威嚇,臺灣在民主路上不會走回頭路。

在美國同樣是由國會支持成立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總裁葛希曼(Carl Gershman)出席。他在演說時替臺灣民主基金會向立法院請求更多的經費支援,希望立法院給臺灣民主基金會一筆特別的預算,以利推動對抗威權政權崛起的策略,像美國國會對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支持一樣。

在座談會上,代表突尼西亞人權聯盟出席的宅莫里(Najet Zammouri)特別強調公民社會對民主發展的重要性。她說,突尼西亞有很強的公民社會力量,獨立於政治勢力,他們促進民眾的政治參與,教育民眾要尊重反對方不同意見等民主價值的瞭解,沒有這些,不可能建立民主。

突尼西亞人權聯盟是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全國對話四方集團」成員之一。宅莫里也說,媒體也是民主化的重要一環,媒體必須具獨立性,與政治人物保持一定距離。

代表亞洲民主網絡、來自印度的賈特里(Harshvrat Jaitli)同樣強調教育年輕公民的重要。

來自捷克、代表「公元兩千論壇」出席的卡列帕(Jakub Klepal)說,民主制度之所以脆弱,因為它保障所有人都有一樣的權利與自由,包括民主制度的敵人,可以說民主制度的優點也是它的弱點,因此,民主必須被小心謹慎地守護、維持、捍衛。

他指出,因為政治與民意脫節、政府效能不彰、貧富差距等問題,再加上科技發展讓這些問題的傳播加速,促進政治極端主義的發展,全球的民主制度都面臨很大的壓力。他認為,政治菁英必須要認真對待民眾關切的問題,調整公共政策,並注重機會的平等。

代表美國國家民主研究院的杜赫蒂(Ivan Doherty)說,民主國家進行類似這樣的區域性會議討論,是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多機會可以影響別人,或者學習到別人的經驗」。107062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