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祭祖,只為垂訓家風

  王氏世譜全冊。 本報記者 姜文潔 攝

  王漁洋故居全景。 本報記者 姜文潔 翻拍

  王氏家族的春聯都是代代傳下來的,並由家族的人來寫。                本報記者 姜文潔 攝

  李梅訓  山東師範大學山東省齊魯文化研究院 

  本報深度記者 馬云云本報《今日淄博》記者 王欣實習生 崔菲菲 高晴     「望我族人,恪守家訓,為弘揚新城王氏文化作出重大貢獻。」剛剛過去的馬年春節,數百名新城王氏家族成員收到了這樣一條簡訊。  簡訊是以山東新城王氏宗親聯誼會的名義發的。這個2011年10月成立的組織,正在想方設法讓家族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為傳承門風家訓作出更大的努力。  王克明是新城王氏第二十世孫,也是宗親聯誼會會長,他回憶,當初之所以要成立聯誼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近年來不少新城王氏家族的後裔前來尋根問祖,「有來自雲南、貴州、山西的,還有的來自海外,他們尋根問祖的願望很強烈。」  聯誼會成立後,建立了山東新城王氏網站,網站開通以來,已經有省內及深圳、南京、甘肅、貴州、台灣等地的王氏後裔通過網站尋根問祖、諮詢輩分、聯繫第九次續譜、族事活動等。  全國各地的族人更是千里迢迢來新城尋根溯源,瞻仰新城王氏歷史文物古迹。就在幾天前,還有5名來自鄒平的王姓人士找到王克明,「他們認為祖先是從新城搬出去的,但我們的族譜很嚴,要仔細考證。」  王克明說:「尋根問祖成功的,自然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慶幸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血脈淵源;不成功的,則是因為王氏族人徙居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導致家譜失續。特別是清朝末年至解放前,社會動蕩,造成有些族人的族譜失續。」  而人們之所以不遠千里來認祖歸宗,就是想恪守家訓祖制,傳承優良門風。每每看到那些尋根無果者的遺憾表情,王克明的心裡就很難過,期盼他們能找到家族的精神歸宿。  宗親聯誼會的成立,讓新城王氏家族的許多傳統活動又重新被提上日程。  去年10月,數百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王氏後人肅立在忠勤祠前,向先祖深深鞠躬。為了這樣的家族祭祀,這座祠堂曾經靜靜等待了60年。  歷史上,新城王氏家族每年進行兩次隆重的祭祖儀式,稱為春秋二祭。這一傳統延續了400多年。那時候,祭祖活動由德高望重的族人作為主祭人主持祭祖。  新城王氏家族的祭祖儀式和其他家族有所不同,主祭人宣讀祭文後,要帶領族人朗誦家訓,參加祭祖的所有族人,每人都能從王家祠堂領取一份午飯——兩個饃饃,一碗肉湯。  但上世紀50年代以後,這樣的祭祀就中止了。宗親聯誼會決定每年的清明節都要進行祭祖儀式,除了本地的新城王氏後人,各地也會派代表前來參加。  不過,現在的祭祖已經與古時大不相同,原來的三拜九叩變成了鞠躬和敬獻花籃,主祭人宣讀祭文來緬懷先人忠勤報國、廉潔勤政的光輝業績,同時要朗誦家訓,激勵後人傳承道義、讀書的門風。  最近,宗親聯誼會常務理事會又作出了一個決定——籌備啟動第九次續修世譜。  在新城王氏第16代王淇的家裡,珍藏著王氏家族的世譜,這是1994年,也就是他65歲時,花費了兩年時間修訂的,之後在2008年進行過一次增補。  明萬曆三年,新城王氏家族第五代王之垣創修了第一版族譜,此後每30至50年修訂一次,1994年的版本是王家世譜的第八次修訂,距上次修訂整整相隔了80年。  這些世譜每本約5厘米厚,整整有9本之多,在第一本世譜上,詳細記錄了家訓、先祖為官時和皇帝來往的奏章等等。    「以前的世譜里都沒有這些資料,是第八次修訂新編進去的。」王淇是這次修訂的帶頭人,為了獲取足夠的史料,他從族人的收藏和國家圖書館檔案館收集了大量資料,前後花了兩年時間。  續譜絕對是王家的一件大事,在王淇家的客廳,至今還擺放著「新城王氏第八次續譜紀念」的瓷盤。  「通過續修世譜,增加族人凝聚力,繼承發揚家族文化。」眼下,王克明已經著手為第九次續修世譜做準備,而今年清明節的祭祖活動也要提上日程了。   值得一提的是,宗親聯誼會的會址設在新城鎮一個名為「紗帽樹街」的地方,對面則是王漁洋故居。  「紗帽樹街」源於王家的一則傳說,相傳王氏二世祖王伍夫人,一天夢見有人在自家施粥的粥店門前大槐樹上掛紗帽,解夢的人就說,樹上有多少紗帽王家就能出多少官。果不其然,從第三代王麟開始,王家就開啟了通過讀書進入仕途的輝煌歷程,鑄就了家族的傳奇。王家興盛 重在修德盡職  「從來忠厚傳家遠,自古詩書繼世長」,每年春節,行走在山東的大街小巷,這副春聯總會不時出現在眼前。其實,修德立業,耕讀傳家,詩書科舉,盡職盡責,就是山東人根深蒂固的傳統,新城王氏家族的興盛路徑不外如是。  由讀書科舉而走上仕途是王氏家族的興起路徑。第三代王麟學習《毛詩》起家,十四歲考中貢生,使王氏家族由此成為書香門第。到第五代,王之垣制定了一套經典的科舉教育體系,大大提高了家族子弟的科舉能力,僅第五、第六兩代子弟中就有進士14人、舉人2人、貢生(蔭生)15人;獲得官職者37人,其中正四品以上官員9人。錢謙益所謂「嘉靖以來,其門第最盛」,民間所謂「王半朝」即源於此。  家族興盛,重在保持,「修德」「盡職」,不可或缺。  王氏家族始遷祖王貴質樸寬厚。第二代王伍家境日漸富足,家給有餘之後常周濟貧窮,鄉人稱之為「王菩薩」。其後人居官清正自守,居鄉寬厚待人,闔家講信修睦,保持勤儉作風。王漁洋給其子王啟汸的《手鏡》中強調「做官自己腳跟須正,持門第不得」,遵「清慎勤」三字,「日用節儉,可以成廉;而下人衣食,亦須照管,令其無缺」等可為總結。  盡忠職守是王氏家族居官子弟的一貫作風,而使家族崛起成為地方名門望族的第四代重要人物王重光堪稱典範:任工部主事,成功治理徐州地區的洪災;任戶部員外郎,榷稅九江「不名一錢」;任雲中僉事,不畏權貴,打擊不法,為一批被誣陷死罪的士卒洗清冤屈;貶官貴州參議後,被改派採辦大木的苦差,仍然不避艱險,親自率隊進入高山深谷尋找木材,砍伐北運,等采木任務完成,卻積勞成疾,溘然離世。嘉靖皇帝賜祭喪,詔贈太僕卿,褒獎其「忠勤報國」。  可以說,王重光在每個職位上都做到了為國為民、盡職盡責。直到王漁洋初任揚州推官時,其母也叮囑「務盡職守、以嗣前烈」。這種思想至今值得我們深思借鑒。崛起路徑  新城王氏從明初始祖王貴由青州遷徙到新城始至清代末年,時間跨度約數百年。  其發展過程大體上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從明初至嘉靖中期,新城王氏始祖至第四代,是一個由匠戶之家到科舉世家崛起的過程。  二、從嘉靖中期到天啟末年,新城王氏第五代、第六代為主體,是新城王氏的鼎盛時期。  三、從崇禎末年到清初順治朝,新城王氏第七代為主體,歷經明清鼎革,新城王氏先後遭到了五次大的兵火洗劫。  四、清初順、康年間,新城王氏第八、第九代為主體。此時王氏家族重振科舉,以王漁洋、王士祿兄弟為代表的家族文化風靡天下,新城王氏經歷了一個家族中興時代。  五、從乾隆初至清末,新城王氏第十至第十四代為主體。以康熙末年王漁洋罷官去世為標誌,新城王氏開始衰落,但其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失卻一個紳衿家族的地位。「一代詩宗」王漁洋  作為清初傑出詩人,新城王氏家族第八代王漁洋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  順治七年,漁洋應童子試,郡、邑、提學三試皆第一,次年鄉試中舉,順治十二年,年僅22歲的王漁洋參加會試,結果中第。  順治十五年,王漁洋參加殿試,次年出任揚州推官,之後歷任少詹事、侍郎等職,官至刑部尚書。  康熙一朝,王漁洋的詩名聞大江南北,蔚為「一代詩宗」,王漁洋獨創神韻論,領袖文壇,天下詩人莫不尊他為泰山北斗,並以此得到康熙帝的青睞。  王漁洋因牽涉宮廷權力之爭,於康熙四十三年,從刑部尚書任上被罷官。重視與望族聯姻  作為強化與擴大宗族組織的有力手段,婚姻被視為一種僅次於血緣關係的親緣關係,而被新城王氏高度重視。  新城王氏的主要奠基人王之垣在湖廣巡撫任上,迎合首輔張居正杖殺影響極大的泰州學派名士何心隱,在日後的倒張狂潮中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政治麻煩。在這關鍵時刻,新城王氏姻親網路中的成員馮琦公開為之張目,並去信表示了對他的支持,讓新城王氏最終擺脫這次政治危機。  數十年後,王漁洋以詩名世,馮琦從孫文華殿大學士馮溥在康熙面前對其力薦。漁洋最終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並由此官運亨通。  漁洋去世後,新城王氏雖然走向了沒落,但是長時間仍能保持地方紳衿的地位,清代中葉甚至仍有左右地方官命運的政治能量,正與新城王氏這一時段內姻親家族如惠民李之芳家族、長山袁守侗家族、歷城朱宏祚家族的顯赫地位密切相關,如漁洋孫女婿袁守侗曾為軍機重臣,深得乾隆帝寵信。這幾個家族中精英人物在政治上的精彩表現,為整個婚姻網路政治經濟利益提供了保障。  摘編自何成博士論文《新城王氏:對明清時期山東科舉望族的個案研究》晒晒「傳家寶」 聊聊「家風」  一件物品,或許它並不精美;一門技藝,或許已不再風光。但它是一件「傳家寶」,是祖輩父輩的留念,是家風古訓的流傳,是古老技藝的繼承。節儉、謙恭、不貪圖富貴……良好的家風家訓,是家庭和睦、子女成長的法寶。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晚報網邀您晒晒您家的「老物件」、「老手藝」,講講傳家寶的故事,聊聊您的優良家風。  稿件字數不限,可長可短,需配有圖片。來稿請發郵箱至[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