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宣佈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剛生效兩年有餘,特朗普此番表態,又將把伊核問題帶入不確定的氛圍,引發一連串疑問。

聯合國祕書長迴應美方決定:深感憂慮

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8日發表聲明,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宣佈美國決定退出伊朗核協議並重啓對伊朗制裁表示“嚴重關切”。聲明敦促伊核協議其他參與方“全面履行各自承諾”,敦促聯合國其他會員國支持該協議。

古特雷斯說,他一貫認爲,伊核協議是核不擴散領域和外交領域的一項重大成就,有助於地區及國際和平與安全。與協議執行有關的所有關切應該通過協議本身規定的機制加以解決,與協議無直接關聯的事項應該在維持該協議的前提下加以解決,這是至關重要的。

伊朗:暫不退出 已準備好重啓鈾濃縮

伊朗外長扎裏夫說:“(我們)將帶頭作出外交努力,檢驗其他簽字國是否能夠保證伊朗的全部利益。”

魯哈尼警告,如果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伊朗可能會跨越協議的限制,重啓鈾濃縮活動。他說:“伊朗將在未來數週的時間內決定要不要加大此項活動的力度。

他表示,“如果在協議框架內我們能得到我們想要的,那這個協議就還可以繼續留着。”但如果不行,他已經下令讓伊朗原子能組織做好準備,在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後開始“不設限制”的鈾濃縮活動。他認爲,特朗普的戰術是“心理戰”,伊朗應抵制美國的壓力。

英法德對特朗普退出協議表遺憾

法國總統馬克龍就美國關於終止伊朗核計劃的決定發表評論。他稱,法國、德國和英國對美國退出該協議的決定表示遺憾。核不擴散制度正受到威脅。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消息,馬克龍在特朗普發言後在Twitter上即時表示,“我們將在一個更廣泛的框架上集體努力,這些議題涵蓋核活動、伊核協議2025年後的時期、彈道活動以及中東地區的穩定,特別是敘利亞、也門和伊拉克。”

馬克龍稱,法國、德國和英國對美國決定放棄伊核協議表示遺憾。核不擴散制度正受到威脅。

延伸閱讀|伊朗與核的那些事兒

事實上,伊朗發展核計劃由來已久。伊朗核開發始於1957年,當時,伊朗巴列維王朝與美國關係密切。西方國家爲了遏制蘇聯支持了伊朗核計劃。伊朗1968年簽署加入《核不擴散條約》,1970年該條約由伊朗國會批准後正式生效。到1979年巴列維國王垮臺爲止,伊朗共有 6座用於發電的核反應堆。不過,同年由於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以及隨後爆發兩伊戰爭,核計劃陷入停頓。

那麼之後,伊朗怎麼又重啓核計劃了呢?

大家都知道,1979年是伊朗的分水嶺,當年11月,全民公投通過採納伊斯蘭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就職爲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認爲核不是好東西,因此伊朗在很長一段時間對核技術研發並不熱心。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和伊拉克互相襲擊對方的核設施,伊朗核設施受到破壞。隨着兩伊戰爭進入長期僵持狀態,1985年,伊朗決心重啓核技術,不過,由於美國竭力阻撓,一直沒能取得大的進展。90年代中期以後,恢復和發展核能源成爲伊朗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核開發力度加大。

2003年是伊核問題的關鍵節點,也是伊核危機的導火索。當年,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幹事巴拉迪率領覈查團隊進入伊朗,對伊朗核設施進行了覈查並給出結論:伊朗並沒有履行《核不擴散條約》。可能很多人都沒想到,由此開始,伊核問題延續了12年。

2015年,伊朗核問題談判終於在日內瓦修成正果,伊朗和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簽署伊朗放棄核武器開發的全面協議。這主要是因爲2013年溫和派的魯哈尼出任伊朗總統,伊朗開始就核問題與各國頻頻對話。

中東亂局|以色列成幕後最大推手

美國總統特朗普8日的講話中,特別提到了一週前,以色列公佈的所謂有關伊朗祕密核武器計劃的證據。以色列此舉可謂是爲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獻上了一次“助攻”。以色列爲何要聯手美國在伊核問題上施壓?以色列和伊朗持續惡化的關係,又是否會釀成更大的衝突呢?

特朗普宣佈退出伊核協議並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制裁。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對此迴應稱,以色列認爲特朗普做出了歷史性的舉動,以方感謝特朗普的勇敢領導,因爲他致力於對付伊朗政權,以及他承諾確保伊朗永遠不會獲得核武器。

事實上自2015年伊朗和伊核問題六國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以來,以色列就表達了強烈不滿,內塔尼亞胡稱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歷史性錯誤”,這也一度造成他與奧巴馬政府之間的裂痕。不過隨着特朗普的上臺,美國在伊核問題上態度逆轉;加上近年來,伊朗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敘利亞、也門等地區熱點問題,這讓以色列如坐鍼氈,遊說美國借伊核問題對伊朗進行打壓,這成爲美以兩國共同的利益選擇。

耶路撒冷戰略研究所主席 埃弗萊:以色列對伊朗在地區事務中的作爲非常關切,不僅僅是在敘利亞,同樣在也門、黎巴嫩、伊拉克等,在所有這些地方我們都看到了伊朗的“強勢”,這跟伊核協議是有關係的。因爲協議停止了很多制裁,事實上讓伊朗獲利頗多,而中東國家普遍認爲伊核協議到期後,伊朗仍然能夠繼續其核計劃。

(北京時間綜合北京青年報、環球網、中新網等媒體報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