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類似的問題不僅僅在日本汽車上,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外資車企都選擇國企合作,這些既有一些歷史原因也有處於政治因素的考量。

首先國企汽車企業,規模大,影響力廣,資金雄厚扶持力度大,同時在早年間我國民營汽車企業幾乎缺乏,即便是有在十多年前其自身規模相對較小,達不到一定水準。因此選擇國有企業合作可以更快的打開國內市場,快速形成市場規模。

現在來看依然如此,比如南北大眾,東風標緻,長安福特等等,幾乎所有的合資企業全部選擇了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合作對象

而地方或者私企企業合作由於企業性質會形象到自身品牌形象,不過隨著民營和地方國企企業壯大,很多後來的外資品牌也逐步選擇了這類企業,比如賓士和比亞迪,大眾和江淮,奇瑞路虎等等,這也說明了我國汽車工業進步。


不是日本車都找國企合作,是所有外國車企進去中國都是和國企合作,比如一汽大眾,奇瑞捷豹路虎,華晨寶馬等等,這就是在中國汽車史上最著名的「市場換技術」的成果。

「市場換技術」指的是始自80年代後期少數中外轎車合資企業建立,直至中國加入WTO,允許世界各大汽車跨國公司在中國合資設廠,進行本土化生產。當時的想法中國必須有自己的骨幹企業,合資必須建立在雙贏的基礎上,按中國的長遠利益搞。我們讓出巨大的市場,我們就有資格要技術,要利潤。

三十多年過去了,現實告訴我們這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敗了。

2010年前的國產自主品牌只能躲在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某個陰暗角落瑟瑟發抖,面黃肌瘦,一看就營養不良。反觀所有的合資品牌,哪一個不是在中國市場賺的盆滿缽滿?由以兩個大眾為代表。有資料顯示,早些年,合資品牌很多根本不在國內生產,不裝輪子送到中國,在國內把車輪裝上就算國內生產,而且還避開了關稅。

回到根本:合資品牌三十年到底留給了中國什麼技術?沒有,什麼都沒有。國產近五年的快速發展,跟合資品牌關係真的不大,靠的還是自己的奮發圖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