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視覺中國圖

當地時間5月8日14時(北京時間9日凌晨2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就伊朗核協議發表講話。特朗普是否會像競選時所說的那樣退出前總統奧巴馬時期簽署的伊核協議,又是否會加大國際局勢的不穩定,引發了各方密切關注。

《華盛頓郵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預測,特朗普可能不會在8日宣佈完全放棄伊核協議,但會就協議豁免的一部分制裁項目做出決定,並表現出強硬立場,稱伊朗有隱瞞核項目真實情況的先例。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劉中民8日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如果美國完全退出伊核協議,將面臨來自歐洲和伊朗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歐洲出於自身利益不一定能完全配合美國,另一方面美國過去對伊朗的制裁很難對伊朗的體制形成有效壓迫。

劉中民表示,在伊核問題上,如果沒有歐洲的配合,不僅在道義上不利於美國的形象,在現實層面也很難達到效果。而如果美國選擇不完全退出伊核協議、爲未來談判留下一定餘地,將有利於縮小美歐之間的分歧。

特朗普的“美國第一”理念

《華盛頓郵報》7日預測,特朗普會就協議豁免的一部分制裁項目做出決定,其他一些被取消的制裁項目則將留待7月再做決定。

特朗普此次決定將會影響的制裁項目包括要求其他國家減少進口伊朗石油,否則美國將制裁它們的銀行及它們與伊朗相關的金融交易。

相關官員透露,特朗普不太可能明確指出美國將如何處理相關銀行、企業及人員的複雜法律問題。美國財政部已經在擬定應急方案,要重新完全實施制裁可能尚需數月時間。

但曾負責伊核協議相關制裁事務的美國前國務院官員奈非(Richard Nephew)表示,各國可能會立刻開始減少購買伊朗石油以降低風險。

特朗普可能將在講話中表現出更強硬立場。兩名知情人士說,他將像上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一樣,援引關於上世紀90年代祕密核武器項目的伊朗文件,以證明伊朗隱瞞了核項目的真實情況。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良祥對澎湃新聞表示,美國國內一直存在強大的反伊朗力量,如猶太人遊說團體等,均將伊朗視爲敵對國家。而2018年是美國中期選舉年,特朗普也想在2年後謀求連任,獲取猶太遊說團體的支持及華爾街資本對他來說尤爲重要。

而在國際層面,劉中民表示,在“美國第一”的理念下,無論在全球還是地區層面,美國都是要推卸責任,將其在中東的支出轉嫁到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盟友身上。美國在伊朗問題上的不斷施壓,也是想要通過將伊朗強化爲地區對手的做法,調動沙特、以色列這些地區盟友,再以出售軍火等方式,迴歸到“美國第一”的宗旨。

伊朗面臨經濟壓力和政治挑戰

伊朗正在爲局勢變化做準備。據伊朗梅爾通訊社8日報道,伊朗總統魯哈尼7日表示,如果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伊朗要麼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繼續留在協議中以實現伊朗的利益,要麼會在協議無法惠及其經濟的情況下考慮自己的計劃。

他還表示,如果美國的目標是奪走伊朗的獨立和在本地區的影響,那伊朗將會堅決抵抗。而如果美國的目標是避免伊朗獲取核武器,那實際上伊朗並沒有打算製造核武器。

魯哈尼還在8日出席了伊朗國際石油、天然氣、精煉及石油化工展,稱石油和能源對國家內政外交都非常特殊,敦促伊朗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與外國夥伴合作,並敦促伊朗石油部依靠國內科技、努力吸引外資。

劉中民對澎湃新聞表示,美國加大制裁肯定會進一步加大伊朗國內的經濟壓力,如何應對這一領域的危機是伊朗政府將面臨的挑戰。

劉中民還表示,從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的外交政策來看,伊朗很難屈服於外界的壓迫。如果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伊朗將重啓鈾濃縮活動,並且加大對敘利亞、黎巴嫩等地親伊朗武裝力量的支持。伊朗沒有退路,如果向美國妥協,從其國內政治而言將關係到政權合法性。

金良祥也表示,如果美國退出,伊朗國內關於退出核協議的壓力也會上升,魯哈尼政府的信譽和伊朗國內的穩定都有可能受損,伊朗和沙特、以色列的對抗也有可能加劇。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7日發文稱,2012年實行的制裁曾將伊朗的石油出口減半,給伊朗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動盪。如果美國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至少在短期內效果不會像2012年那樣劇烈,因爲根據美國法律,制裁要在6個月後才能生效,而且可能還有一些其他國家會無視美國的決定,繼續購買伊朗的石油。

文章預測稱,作爲迴應,伊朗可能至少在一開始嘗試孤立美國,與其他簽署國一起保留協議。但由於伊朗經濟發展仍然緩慢、外國投資也尚未形成氣候,魯哈尼正面臨政治壓力來證明協議對經濟的好處。如果歐洲投資者離開,伊朗可能會認爲留在協議中對其不利,從而決定打破協議關於鈾濃縮的限制。最極端的情況是,伊朗可能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驅逐西方觀察員,甚至在一年或更短的時間裏製造核武器。

加大美歐分歧、損害國際機制

而在美伊之外,國際社會也在高度關注特朗普的決定。

近日,英法德三國密集斡旋,試圖勸說美國留在伊核協議中。正在訪美的英國外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特朗普喜歡看的電視節目“福克斯與朋友們”上警告說,如果伊核協議被打破、伊朗製造了核武器,那中東地區就會出現軍備競賽,沙特阿拉伯、埃及、阿聯酋等都會想開發核武器。

約翰遜還於6日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儘管伊核協議並不完美,但它的“壞處是最少的”。它曾成功避免了可能的危機,而今各盟國應當聯合起來繼續完善協議。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默克爾也相繼訪美試圖勸說特朗普。

美國《國會山報》報道稱,歐盟曾是伊朗被制裁前最大的貿易伙伴,如今正希望回到這一地位。法國與伊朗的貿易在2017年1月-10月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8%。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與伊朗簽訂了價值約48億美元的天然氣開發協定,空中客車將賣出總價值180億美元的100架飛機給伊朗。德國也曾是伊朗主要的貿易伙伴,但它和伊朗的貿易在2013年下降到約20億美元,而在2017年,德國向伊朗的出口回升到了約35億美元。

劉中民表示,以往美歐之間也存在如伊拉克等問題的嚴重分歧,如果美國想完全退出伊核協議,歐洲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是否能夠完全配合美國,對美國也是很大的挑戰。

《外交政策》文章預測,美國製裁可能會迫使歐洲企業在美國和伊朗市場之間做出選擇,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會離開伊朗,以免遭到美國懲罰。

而在更廣泛的層面,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巴黎氣候變化協議》等國際協議後,如果再退出伊核協議,將意味着又一項多邊合作產生動搖。

金良祥表示,特朗普如果退出協議,不僅會對中東地區核不擴散形勢造成消極影響,也會嚴重打擊國際社會以談判方式解決核擴散問題的信心。

《華盛頓郵報》7日援引政治風險分析公司“歐亞集團”總裁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的分析稱,如果美國退出伊核協議,這將是“至今爲止對美國盟友最大的一次‘打臉’”,甚至比此前退出多邊協議、承認耶路撒冷爲以色列首都、對日本及其他盟國徵收鋼鋁關稅更爲嚴重。

特朗普的決定是否會給朝核談判增加變數,也引發了關注。一些外交政策專家擔憂,取消伊朗核協議可能會向朝鮮政府發出信號,讓後者認爲美國是個不可靠的談判者。

但美國資深朝韓問題專家車維德(Victor Cha)則在7日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爲白宮實際上是在藉此向朝鮮發出信號,要求與朝鮮談判更好的協議。而朝鮮可能會認爲自己和伊朗不一樣,因此不會在意伊核協議。

劉中民也表示,朝核和伊核本身就是兩個問題,目前朝核問題趨於樂觀,伊核問題卻趨於緊張,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國際政治權力現實主義的悲劇。劉中民認爲,朝鮮恰恰因爲擁有了核武器,使得它在國際社會在大國間有了更多轉圜的餘地。如果美國對伊朗一再施壓,將不排除把伊朗進一步逼向擁核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