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僅產於長江中下游。白鰭豚自成一科,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2種最瀕危的動物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白鰭豚種羣數量銳減,2002年估計已不足50頭。

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發表報告指出,白鰭豚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是指該物種因其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的能力。在一個科學家宣佈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以前,這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繁衍了2500萬年。

江豚的生存也很成問題。自從2007年白鰭豚被正式宣告「功能性滅絕」後,江豚就成了長江與洞庭湖、鄱陽湖僅存的鯨類動物。現存野生江豚的數量在1000頭左右。這種動物的數量正在以每年6.4%的速度遞減,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再過10到15年,江豚將面臨和白鰭豚一樣的滅絕命運。

在長江中下游,集裝箱船、挖沙船和快艇密佈。江豚依靠自身的聲吶系統在混濁的長江水域遊弋,但它往往無法探測到船舶的螺旋槳,經常被螺旋槳打傷致死致殘,傷殘者無法進食而餓死,或者因水質污染導致傷口潰爛而死。漁船捕魚時,多採用撒網誘捕和延繩釣法,非法電魚行為也很常見。長江中的魚類數量比10年前少了40%,導致江豚食物食物銳減。挖沙活動幹擾了江豚的繁殖,上游的三峽大壩也加速了江豚數量的減少。這也是造成白鰭豚功能性滅絕的原因。

中華鱘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佈於我國的長江流域。近年來,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其中水體污染對於中華鱘的繁殖來說,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由於三峽水利工程,葛洲壩工程的建成,使得中華鱘產卵繁殖的場所受到了影響,使得中華鱘不能洄遊。很多中華鱘一生可能進入長江上游進行繁殖之後,就永遠回不到中下遊了了。水利工程在江中有巨大的水輪,其在高速運轉的時候所產生的殺傷力是很大的。這導致了中華鱘在經過水利工程下方的水輪時,經常死亡,水都被染成血紅色。

在葛洲壩工程進行截留之前,捕撈中華鱘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更多漁民會將捕撈到中華鱘當作一件榮耀無比的事情。但是在葛洲壩工程進行截流之後,使得中華鱘在壩下出現扎堆存在的現象,在江中可以很容易捕撈中華鱘。據當地居民的介紹,以前很難見到的中華鱘,曾經在截流後一個晚上就可以抓到六七條,並且每條可以達到二百至三百斤左右。當地漁民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危害性,這就導致了中華鱘的數量不斷的減少。

人工捕撈,水利工程影響,水體污染是對中華鱘繁殖影響最大的因素。


目前地球正在經歷這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目前物種滅絕速度是非人為的114倍,主要原因是過度捕撈、棲息地減少、污染等人為原因導致。白鰭豚、鰣魚和白鱘都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測底消失。

我們更要吸取這次大教訓,更要積極保護每一個長江生態物種


白暨豚是功能性滅絕,不排除還有零散幾頭,但是其已經無法繁衍成種羣了,滅絕只是時間問題,我記得一個物種是幾十年沒有見過才能宣告滅絕。至於江豚,中華鱘,長江裡面還有,只是越來越少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