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之前課本上說的,曾經也是深信不疑,而且可以解釋的頭頭是道。最簡單的解釋是說:下雪的時候是凝固過程,釋放熱量;化雪的時候是融化過程,吸收熱量。

但是我們來從理論上構建一個實驗,在同一地點(也許是不同的時間),一個在下雪,一個在化雪。在這個地點放置一個溫度計。下雪的時候,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應該比雪的溫度低,這樣才能保證下下來的雪不會融化。化雪的時候,溫度計顯示的溫度,應該比雪的溫度高,這樣才能保證雪一直融化。從熱力學定律來說,其實是「抵抗不抵消」原理,是指兩個容器熱量可以交互,但是不可以過度交互。比如1容器是10度,2容器是20度,交互的結果,兩個容器的溫度不會高於20度,也不會低於10度。按照這個原理來說,下雪不冷化雪冷其實是解釋不通的。去百度了一下,下面給傳送門:

1.認為是主觀感受才形成的俗話。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001482.html

2.氣象學原理來解釋。http://iask.sina.com.cn/b/8009089.html還有其他的解釋麼?


冷與不冷是針對我們對周圍空氣的感覺來判斷的。當地溫度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局地溫度變化,另一個是平流溫度變化。前者就是由於地面輻射導致的變化,後者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導致溫度的變化。先明確一點,大氣的溫度是由於地面的長波輻射導致的。而地面長波輻射的強度取決於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多少,冰雪面地面將太陽的輻射全部反射了,因此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最少。下雪的時候,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比化雪的時候要多,故反射到大氣的長波輻射也要多。因此可以說下雪的時候,空氣的溫度要比化雪高。這個是局地溫度的變化。另外從平流溫度變化來看,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不是謬論?講的興許有些道理。。。


下雪必定比化雪冷。冷鋒和暖流相遇發生熱傳替產生放熱和吸熱的過程,暖流水氣瞬間達到0度以下才會發生凝華下雪。冷鋒比暖流重,冷鋒侵佔大地氣溫在零度以下才不會是雨加雪。雪融化時吸熱,進行熱傳替說明此時地表氣溫度高於零度。簡單說,陽光照遍大地、冰雪融化,肯定比零下30度正在下暴風雪來的暖和。


這是句諺語。冷說的是體感溫度。體感溫度與溫度和濕度有關。你只討論了溫度的情況。
可從傳熱角度分析。積雪表面對太陽能吸收率低,0.13, 但和人體的熱交換髮射率大,0.9以上。即使在晴天吸收太陽熱量少,向深冷天空散熱量大,導致地面溫度低。相反,下雪時雖是陰天,但天空有烏雲、降雪層阻擋,地層也有儲熱,所以即使沒有太陽照射,散熱量少。在氣溫一樣的夜晚,化雪時人體向雪夜、天空散熱多,會覺得冷。白天太陽照射下,直接獲得太陽熱能,人感覺熱;但在遮蔽條件下,因為雪地散熱作用,還是會感到冷。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一晚上,到處問人問學霸問大神,都沒有得到讓我安心的答案,最後我來到了知乎…

跟濕度有關吧,比如南方的濕冷最TM難受,1~5℃的時候,下著小雨或者毛毛雨。真的冷到刺骨。空氣中的水蒸氣能快速帶走體表溫度。那叫難受呀。反過來,如果是幹到皮膚開裂的時候,再冷都不是很大的問題。

化雪的時候,空氣濕度比較高吧,下雪的時候,都冷到結冰了,相對乾燥一點吧。所以沒有化雪的時候冷。


很多人忽視一個問題,下雪就一定是冷鋒過境?沒有可能是暖鋒過境??說白了,那個氣象學解釋,考慮的是入冬時候的降雪。北方初春,溫度從-20回升到-1,這時候的降雪怎麼解釋?

可以從雪的狀態分析


冷空氣要來的時候就開始下雪,雪停了冷空氣就到了,能不冷嗎,積雪持續幾天會更冷,化雪一般只需要一天,那天很暖和。


其實應該是下雪時人的體感溫度高於同溫度時的天氣,化雪時體感溫度低於同溫度時候天氣,它倆應該不能直接對比的。


假設導致使氣溫變的能量是恆定的,那麼水蒸氣變冰,變雪而然要消耗總體的能量,這是我們學到的。然後在化雪時,雪是白的吸收熱輻射會很慢。所以有雪的旁邊溫度都比較低,包括空氣。只能從其他黑色的吸收熱輻射大的物體上來吸熱。所以氣溫沒多大變化,只是地面有涼涼飄起。


下雪時地面溫度高,人在地面活動,感覺不冷。天再冷,凍土層都有一定厚底。化雪時,雪相變潛熱都基本都是吸收的地面溫度,地面溫度下降了,所以人感覺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