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短期內國際貿易保持良好增長勢頭,但保護主義對貿易增長的負面影響不可輕視。反對保護主義,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維護良好國際貿易環境和促進國際貿易健康發展的首要任務。

開放與多邊合作等話題,成爲正在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關注的焦點。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主編的《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19年度報告》(下稱《報告》)也同時發佈。

第一財經梳理《報告》的數據發現,近年,發達經濟體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大幅增加,美國和德國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數量最多。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反對保護主義和推動貿易自由化方面穩步前行。

《報告》以二十國集團(G20)中的11 個新興經濟體(E11)爲研究對象。這11 個新興經濟體有: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

美德出臺貿易保護措施最多

《報告》稱,根據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全球貿易預警數據庫統計資料,2009~2018年,E11實施的貿易保護或反制措施總計4766項,平均每個經濟體爲433.3項。

但G20中8個發達國家成員(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美國)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總計達5310項,平均每個國家爲663.8項,比E11高230.5項。

2018年,E11新增貿易保護或反制措施總計爲384項,較2017年減少25項;G20中8個發達國家成員新增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總計達711項,較2017年增加240項,平均每個國家新增88.9項。

分國別看,美國和德國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數量最多。2009~2018年美國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高達1693項,居全球首位,平均每年出臺169.3項,其中2018年出臺197項,較2017年增長28.8%。

排在第二位的德國同期累計出臺1225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中2018年新增115項,較2017年增長113%。

在發達經濟體中,加拿大在2018年加大了保護主義力度,新增貿易保護主義措施152項,爲2017年的4.75倍。

在E11中,印度同期累計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最多,爲919項,其中2018年新增107項,較2017年增長17.6%。過去10年間,墨西哥、韓國和土耳其出臺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數量最少,分別爲156項、188項和228項。

《報告》認爲,這表明,發達經濟體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推手。作爲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在貿易政策上採取更加強硬且力度更大的保護主義措施,導致全球貿易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新興經濟體:貿易自由化主要推動力

在一些發達經濟體保護主義盛行之時,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反對保護主義和推動貿易自由化方面穩步前行。

2009~2018年,E11推行的貿易自由化措施爲2223項,其中2018年新增234項;同期,G20中的發達國家成員推行的貿易自由化措施爲887項,並且自2015年起持續下降,其中2018年僅新增56項,較2017年下降38.5%。

分國別看,2018年E11中,巴西、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出臺的貿易自由化措施較多,分別爲63項、35項、33項、33項,較2017年分別增長21.2%、12.9%、37.5%和10.0%。

同期,G20發達國家成員中美國出臺的貿易自由化措施較多,爲35項,但較2017年下降16.7%。

依託金磚國家等南南合作平臺,新興經濟體爲反對保護主義和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作出了諸多新的努力。

與此同時,《報告》總結分析稱,2017年以來,由於發達經濟體保護主義力度加大,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聯繫持續強化。發達經濟體佔新興經濟體的貿易份額持續下降。這表明,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逐步下降,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貿易依存度逐步提升。

目前,發達經濟體仍是E11的主要貿易對象,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在E11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從貿易份額來看,2017年E11內部貿易佔E11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扭轉了2013年以來持續下降的勢頭,並在2018 年上半年創歷史最高水平。

基於IMF等數據分析,《報告》稱,分國別看,多數E11經濟體與其他E11經濟體的貿易增速高於各經濟體對外貿易增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