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玉:漢代社會政治文化結構在玉器上的體現(姚士奇2004)

器琢磨

[摘要]闡述了漢代社會政治文化結構的三大特徵,即:漢承秦制、漢繼楚緒、獨尊儒術。通過對出土的漢代玉器在形式和意義上表現的分析,指出:漢代三大政治文化特徵對漢代玉器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太的影響,就此意義上,對漢代玉器分類作了簡要的歸納。

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楚在西安灞上親率臣下向漢王劉邦獻玉璽、呈兵符、伏地稱臣。至此,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就如曇花一現般地宣告了它的滅亡。

公元前202年,經過了歷時五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於垓下一戰最終摧毀了西楚霸王項羽之後,正式即皇帝位,稱漢高祖,開創了426年的漢代江山。

這是一段豐富而生動的歷史。西漢王朝的建立在我們民族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雖然說在此九百年前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固然是實現了中華地域的政治統一,但當時畢竟尚為國家形成的初期,對處於分散狀態的諸侯各國還不能實行完全的統治,有時候還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然而,到了秦漢多民族國家的建立以後,情況便大大的不同了。

首先,秦朝的統一便是我國歷史上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誌。自秦削平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實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度量衡,大有承繼歷代政治成果和融合各家所長之壯舉,更有築長城、建阿房、修驪山、開運河,立國時間雖短,但皆屬震驚中外之舉,毫無疑問已成為漢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惜乎統治時間太短,更兼焚書坑儒,推行極端的專制主義,區區的15年建國史未能做出更大的成果。

西漢王朝建立後,依仗著政治統一大業的宏偉基礎,加速推進著日益富足的社會經濟,不斷開創著新的文化繁榮。在縱向方面,它繼承了自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戰國必來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成果;在橫的方面,它充分發揮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天然優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以其博大的胸懷,兼容並蓄,多元吸收,並且整理和總結先秦典籍,綜合各家之長,完成學術統一,更有通西域、和匈奴,開創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成就了我們民族一個亘古未有的文化大融合的局面,奠定了我中華民族文化構造的基礎。自此以後,中國文化的體制和風貌基本上固定了下來。

1漢代社會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徵

中國的玉器自它誕生以後,就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是在相當長的歷史上首先表現為一種政治現象。由於中國古代的政治與天地和鬼神思想有扯不斷的聯繫,因此,玉器又始終被打上神秘的烙印。那麼,在漢代的社會政治制度之下,玉器的狀況如何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回答漢代社會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徵。

根據歷史家的諸多論述,漢代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文化結構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

一是漢承秦制。從陳勝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到秦王朝徹底滅亡,這是一場以農民戰爭推翻封建王朝的偉大鬥爭。在秦漢兩個統一的王朝之間進行的楚漢戰爭,實質上是秦末農民戰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從秦到漢,這當中經歷的是農民戰爭的暴風驟雨,雖然最終推翻秦王朝的主力軍的仍然是千千萬萬的農民,但是作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人物劉邦,儘管他也是出生於農民家庭,當他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之下取得軍事上的完全勝利之後,旋即就位稱帝,不失時宜地摭拾秦法、作律九章、恢復封建、制定禮儀,最終完成了向封建統治者的轉化。這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鬥爭最終成為由一個封建政權向另一個封建政權的過渡。已成為封建地主政權的劉邦集團為自己本身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經濟、法律和宗教禮儀方面,完全繼承了秦王朝的一切制度。這就是所謂的「漢承秦制」。

二是漢繼楚緒。和政治、經濟諸方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劉漢王朝在文化藝術領域並未完全繼承周秦文化,卻是大量地繼承和發展了戰國時代楚文化的傳統。這首先是楚文化本身的豐功偉業及其深遠而長久的影響所使然。早在商王朝滅亡之後,楚繼承了商文明在南方的成果,再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楚文化已遠非周秦文化所及。源之於楚地的詞賦、音律、帛畫,甚至漢初獨領風騷的黃老之學,皆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年佳絕。楚歌、楚舞、楚聲、楚韻更是傳遍大江南北大河上下。遙想當年項羽被困,聞「四面皆楚歌」,軍心頓失。這已成為利用文化奪取軍事政治勝利的著名範例。劉漢開國君臣及漢軍漢將大多出身楚地,當他們登上了歷史政治舞台,便把他們那南楚故地的文化風韻表現於中原大地、齊魯之濱。劉邦衣錦還鄉之日,一曲「大風起兮雲飛揚」,不是傳遍了中華大地二千二百多年之久?這便是歷史家們所論述的「漢繼楚緒」。

三是獨尊儒術。漢武帝劉徹即位以後,隨著西漢王朝國力的不斷壯大,更迫切需要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儒家之學術恰好符合漢王朝之需要。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斷然下令排斥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罷黜不治儒學的朝廷命官,大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擔任朝廷丞相之位。這就是載之於史冊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以後,儒學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儒家思想成為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

2漢代三大政治文化特徵對玉器的影響

表現於漢代政治文化的這三大特徵,對漢代玉器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2.1 漢承秦制在玉器上的表現

秦文化本身就是在原來周文化的母體中成長起來的文化。在秦文化中佔據主要地位之一的乃中原禮樂。儘管當時「周禮」的用玉制度歷經春秋戰國爭鳴的大潮已呈「禮崩」之勢,但作為在政治、經濟上續承秦代制度的漢王朝,仍然繼承著一部分以玉祀神的傳統禮制和以玉示禮的宮廷習俗。不過,這種繼承已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順應著漢代政治背景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和改進,這其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六器的改變。到西漢時,「周禮」六器僅存三器,玉璧的用途仍然較多;圭的數量已有所減少;璜則呈全面衰落之勢,實際上已和琥一同轉變為裝飾品;至於璋、琮已經很少見到。

這一切說明,西漢之時表現於禮儀方面的特徵是:周制雖然崩潰,禮制精神尤存;六器的制度雖已經瓦解,以玉祭天的思想仍然盛行;宮廷玉器儀仗固成歷史,政治場所仍然用玉,但向著實用的方向轉化。我們不妨列舉數件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1979年10月在山東省膠東半島成山頭地表以下出土了一組西漢以前的玉禮器。出土現場為中間平置一枚玉璧,兩邊各置一枚玉圭。玉璧之前放罱一枚玉璜(圖1),這顯然是一組重大的瘞埋祭獻之玉。1982年7月在附近又發現類似的一組,中間為乳丁玉璧,兩側是素身玉圭,亦屬戰國末年至漢初遺物。這兩組玉器顯然具有同樣的意義。成山面臨東洋大海,是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史載秦皇漢武都曾親臨成山禮祭日月星辰,司馬遷記載成山有專門的日主之祠。上述兩組玉器,與《周禮》圭璧合制之說基本相符合,必是當時君臣禮祭昊天之物。《周禮·大宗伯》云:「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和四望。」西漢時重要典故之一便是漢武帝多次封禪,禮祭華、嵩,登臨太、岳,巡幸東海,決少不了置圭璧、埋玉韘,連宮廷侍從和隨行儒生都必須戴皮弁、執玉笏。這一切的禮節都源之於以玉祀神的傳統禮制,且載之於儒家的經典之中,可以想像當時所用玉器之量是一定不會少的。這些都是漢承秦制的表現。

圖1:成山祭日玉器示意圖

還有一篇太史公親筆記下的歷史事件,很能說明當時宮廷玉禮器仍然在大行其道。新豐大營鴻門宴上,范增數次暗示項羽從速斬殺劉邦,「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失卻了這千載難逢之機,留下了終身嘆恨。劉邦逃出項衛大營之前,為迷惑項羽,還留下「白璧一雙」和「玉斗一雙」,遣張良代為拜獻項羽與范增。「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這可是一件千古流傳的典故。君子必佩玉,以玉璧作王者大禮,以玉玦喻示決斷,這些都是漢代玉器在政治禮儀當中實用的事例。

2.2 漢繼楚緒對玉器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漢代神怪題材玉器的大量創作和流行、辟邪壓勝玉器的出現以及喪葬玉器的登峰造極。

楚人習俗篤信神仙、偏好巫術。其實鬼神思想起源於遠古時代,在北方大地也很盛行,只是時至周代末期已有所衰微,經春秋戰國之後,漸為先秦理性思想所替代。然而,歷史卻又偏偏將大量神秘的遠古傳統留置於楚山楚水並包藏於楚鄉楚俗之中。例如楚之文化瑰寶屈子《天問》、《離騷》之類,就蘊藏著大量古代的神話,可以反映當年楚人的迷信程度。漢朝統一以後,原楚文化中的鬼神迷信曾充斥於漢的文藝創作之中。漢代的文藝創作又藉助於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的強大動力,推動著好巫信鬼習俗的廣泛蔓延。郭沫若先生有一首《西江月·題長沙楚墓帛畫》做了直觀的形象描述:「彷彿三闖再世,企翹孤鶴相從。陸離長劍握拳中,切雲之冠高聳。上罩天球華蓋,下乘湖面蒼龍。鯉魚前導意從容,瞬上九重飛動。」詞中描述的楚人上天入地的動人情景,那時確實震撼著許許多多人們的心靈。這就難怪「略輸文采」的秦皇漢武一門心思要想著長生不老、羽化登仙了。

對於鬼神信念的迷狂,對於死後幸福的追逐,引發了漢代玉器幾多重要變化。在鬼神題材玉器方面,出現了許多人獸合一的離奇造型,如人面獸身、人身獸尾、獸生雙翼等等,甚至還有似獸非獸、似鳥非鳥之動物形象。這些玉器的創作都是當時意識形態的反映。有鬼神的故事,就會加重辟邪的心理。漢代玉剛卯、吉語玉壁、玉翁仲、玉辟邪、司南佩等盡皆應運而生。1972年發掘的安徽亳縣鳳凰台一號東漢墓出士玉剛卯一對,皆白玉琢制。體積僅2.2cm3,但文字頗多。其中一件刻曰:「正月,剛卯既央,靈殳四方,赤青白黃,四色是當。帝命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癉,奠我敢當。」剛卯是漢代特有玉器。人們用之佩戴於身,籍以驅逐疫鬼。正如《說文》所曰:「欬改大剛卯以逐鬼魅也。」漢朝廷對不同等級的官員佩戴剛卯的質料還專門作了規定。

在喪葬用玉方面,相信用玉可以使屍體不朽,相信來世可以繼續享受,這是當時人們頭腦中一項非常頑固的信念。更兼東漢政權實行舉薦取士,時人為求「孝悌」追名逐利,不惜爭僭崇侈,以大量財富埋入土中,成為不可遏止之勢。漢代厚葬之風盛行。上從皇室,下到民間,無不極盡其能。其中最為盛行的漢代諸侯王級以上官員的玉衣之制,做成了中華文明史中喪葬用玉最奢侈的一幕。總之,神仙玉器的千奇百怪,喪葬玉器的造極登峰,這是漢代玉器的重要特點之一。人們說漢代是玉器神話的時代,不無一定的道理。

2.3 獨尊儒術對玉器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代玉器上最直接的反映,是促進了裝飾用玉在全國範圍內的大量佩戴和流行。以玉裝飾人身,一曰辟邪,二曰成翩翩君子之道德形象,漢時這一做法在中華大地上已蔚然成風。此習俗流傳相當久遠,以至直到今日佩玉者乃眾,可謂千古遺俗也。

3漢代玉器的簡要歸納

通過上述文字的介紹,對漢代玉器的分類,相信愛好玉器的讀者一定已瞭然於胸。為了敘述和總結的完整,本文在此作一簡要歸納。

漢代玉器主要分為五類:

一是禮玉類,有玉璧、玉圭、玉璜。在出土器物中亦偶見玉環、玉瑗、玉琮之類,但已不作為禮器使用。例如江蘇漣水三里墩西漢墓出土一件玉琮,形制雖仍為外方內目的格局。但上配鎏金銀蓋,下裝鷹形銀座,已成藝術陳設之物,不再具有禮器的含義口漢墓劉勝槨中用於罩生殖器的小玉罩竟是用玉琮改制的。這一切都說明及至漢代,禮制雖仍在施行中,然《周禮》中的那一套已不復存在矣。

二是喪葬玉類,有玉棺、玉衣、玉覆面、玉琀、玉握及九竅塞。這裡所說的喪葬玉器是專指殮屍用的玉器。其它所有隨葬玉器不在其中。漢時原有周秦祀神習俗之基礎,更受到楚文化鬼巫迷信之渲染,喪葬用玉幾乎達到無所不用其極。古往今來厚葬之風無有超過漢代者。且看中山靖王劉勝夫婦之殮:大型漆棺置於漢白玉棺床之上,棺外四周鑲嵌玉壁20餘枚;棺內周壁滿鑲玉版;墓主頭枕鑲玉銅枕;身著金縷玉衣;妝戴組合玉佩;手握璜形玉器;袖藏篆刻最印,胸前背後置玉璧十數枚,口、眼、鼻等凡九竅皆以玉塞之;總計用玉片數量4500枚以上,耗用金縫三、四斤之多。如此糜費民生膏血實在令人驚嘆。

三是裝飾玉類。由於儒家學術走向正宗統治地位,玉德思想大為盛行,極大地促進了裝飾用玉的發展。漢之裝飾用玉,分為人身裝飾和器物飾兩類。人身裝飾玉器品種有單件玉佩、單件玉飾、玉組佩、玉觽、玉帶鉤、玉沖牙、玉琪、玉笄、玉珠、玉管、玉韘、心形佩等。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組佩有1l套之多。連殉葬隸役人中還有使用玉組佩者。墓主身上所掛的玉組佩用32件玉器組成,成了一套集大成的玉器件。漢之器物裝飾有嵌玉鋪首、龍形玉拐杖頭、玉劍具等。玉制劍具,春秋為之,漢乃鼎盛。有的墓中能出數十套之多。

四是玉器藝術品類,主要是以動物造型的玉器為主。有著名的玉奔馬、玉舞人,還有玉鷹、玉熊、玉鳥、玉獸、玉蛙、玉獅、玉瓏、玉虎等等。這些動物的雕刻大多都以表現真實為主,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反映,但同時也保留著夏、商、周三代動物通天神靈的傳統。

五是玉器實用品類。這當中有飲食類的玉容器,如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杯、承盤高足杯、銅框玉蓋杯、玉卮、玉盒等;有寢具類的玉枕;有印信類的玉印。河北定縣北陵頭43號墓埋葬的是中山穆王劉暢夫婦。墓中出土的玉座屏屬陳設大型玉器,高1.65米,與人高相仿,非常少見。湖北蠡縣漢墓中還出土有玉案,雖不足8厘米大小,仍屬陳設用品。玉器藝術品類和實用品類的增多,說明漢代玉器開始成為生活化、世俗化之先驅,開拓了我國玉雕藝術的新天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