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因为临时改道导致路上多了很多车子,所以第二天的行程改成去升旗山和极乐寺。我一直以为这两个景点离光大很远,没想到问了当地人怎样去那个地方后,才知道其实距离很近而已。驾车去大概花个15-20分钟左右吧,而且只要跟著主道走就会到达:P

拼图2 

吃完早餐后,我们走路到对面的<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 Penang Chinese Anti-war Memorial>。

 

“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是二战后槟城唯一的由华人自己修建的纪念碑,从1946年开工,历经数年不断修葺加工,并将一千余具从各处荒地挖掘出来的罹难同胞骸骨焚化后安葬于碑下,直到1951年11月11日上午11时才正式举行纪念碑落成典礼。有一位93岁钟灵生(二零零七年的时候),当年日治期间曾目睹同胞遭难的温振祥虽然行动不便,但仍持拐杖到纪念碑前敬礼。他曾向记者透露,在1951年7月份,许多罹难者的骨灰已送到纪念碑处。直到当年11月11日11时,纪念碑正式揭幕。除了数百人的骨灰外,尚有多份当天的华文日报也一起埋在纪念碑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件(简称七七卢沟桥)促使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沿海。广州失守后,滞留在香港的两万多吨军火,必须转从新建的滇缅公路运入。 1938年,滇缅公路完工,这条公路成为抗战时期祖国大陆进出口的生命线,是全国抗战的大动脉。然而,当时国内有经验的大卡车司机及汽车修理工来源奇缺,临时培训又来不及,设在昆明负责管理这两条运输线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就积极向海外招募机工。当时滇缅公路刚筑好,为保证这条大动脉能够畅通无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昆明设立了西南运输公司,并在新加坡和缅甸仰光设立办事处,负责把军火物资从香港经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从滇缅公路运入昆明。当时在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会长陈嘉庚接到祖国的信函后,于1939年2月7日以“南侨筹赈总会”名义发出《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与发表演说动员鼓励华侨应募。第一批应招的华侨机工共80名,其中新加坡32名,马来西亚48名,这48人由廖国雄带到新加坡集中。这支队伍被命名为“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队”。 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南侨机工们为了祖国民族的生存,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奔赴祖国抗日战争前线。第一批南侨机工搭乘法国邮轮“满江红”号到越南,再从越南海防登陆,转乘滇越铁路火车抵达昆明,然后到了西南运输公司训练所。此后,半年内有15批机工相继回到祖国参加抗日。连同第一批在内一共有3000多人,其中有4名为女性。他们来自南洋各地,他们中既有普通司机,也有富家子弟、工程师、学生等,“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当年参加抗战的“南侨机工”中,有1028人牺牲在这条运输线上,1126人抗战结束后返回南洋,在国内留下的约有1072人,目前还健在的仅剩十几人。

 

滇缅公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缅甸腊戎,全长1146公里,这是云南20万民工,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用大半年的时间修筑的一条中国西南对外交通大动脉。这条公路翻越深谷,迂回于崇山峻岭中,路面崎岖不平,且要横穿怒江、澜沧江和漾濞江的急流,地势极为险恶。在峡谷间架设桥梁、行车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难有生还机会,加上不少地段瘴气肆虐,敌机疯狂滥炸,没有熟练技术和胆大心细的驾驶员是无法胜任的。由于熟练的驾驶员奇缺,西南运输公司向南侨总会呼吁,请求招募熟练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服务抗日。机工们还谱写了自己的进行曲——《马达进行曲》,显示了他们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歌词唱道:

 

我们的雄心和马达共鸣,

 

我们的队伍向祖国前进;

 

我们的血汗作胜利保证,

 

在我们面前永远是光明。

 

这套好身手到今天显出救国本领,

 

马达快开动!

 

为了祖国,亲爱的祖国——!

 

负起这次神圣战争的伟大使命,

 

我们很光荣,与弟兄们前进!

 

滇缅公路地势极为险要,许多人视为畏途,英美盟军的汽车通过滇缅公路的危险地段时,大多要请南侨驾驶员代为驾驶。他们虽然大多技术高超,但还是有不少人葬身深谷中。 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继失守,滇缅公路成为运输军用物资入境的唯一通道。日本侵略者为切断这条中国对外唯一的交通大动脉,派出大批飞机对滇缅公路特别是怒江上的惠通桥和澜沧江上的功果桥进行狂轰滥炸,有数百骁勇顽强的南侨机工被日机炸死。 1941年1月23日,功果桥被日机炸断,日寇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然而,聪明无比的南洋机工却从附近仓库中拿来成百个汽油桶和木板,仅10个小时就用钢索扎起长达300米的大浮桥,冒著巨大的风险把满载军火物资的车队开过江去,保证了这条抗日大动脉的畅通无阻。 1942年2月,蒋介石派出了他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了抗战历史上著名的“远征军”入缅作战。此时南洋机工不仅要抢运抗战物资,又担负起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的任务。从1942年3月到4月,远征军先后在同古、仁安羌、腊戍等地同日军作战。仁羌战役解救出被日军包围的7000多英军。 ”

资料转载至:http://ptlimlink.blogspot.com/2012/02/penang-chinese-anti-war-memorial.html

 

20-21.12.2012 (25) 

升旗山山脚的大门口,也许是因为学校假期,大门口都被商人搭起帆布帐篷,卖一些手信和解暑的饮料。

 

外国人乘搭缆车的费用成人为30令吉,儿童15令吉
而本地成人为8令吉【需出示身份证】,
儿童(3岁至12岁)4令吉,
55岁以上的乐龄人士以及学生4令吉,
残障人士免费,
本地人家庭配套(2名成人及2名儿童)18令吉,
外国人家庭配套70令吉,
单程5令吉【需出示身份证】而外国人17令吉。

 

20-21.12.2012 (15)

 从边门摄。

20-21.12.2012 (16) 

升旗山缆车,缆车里备有冷气设备。

缆车的速度很快,从山脚到山顶只需八分钟。

 

 

 

20-21.12.2012 (17) 

由于山上气候清凉宜人,年平均气温只有21度左右,所以过去那些英国殖民统治者们在山上修建了一些别墅,并常来此处避暑。

 

20-21.12.2012 (18) 20-21.12.2012 (22)

从山顶上望下去,美景尽收眼底=]

20-21.12.2012 (19)   20-21.12.2012 (20) 

山顶上有间名为Sri Aruloli Thirumurugan的印度庙,18世纪末,英军队伍中的印度兵和抬轿的印度苦力,就在此聚会朝拜。【据说这里是槟城最早的印度庙所在地】。

 

 

20-21.12.2012 (21)

 

山顶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拱形门的建筑物,名为Gate House,在1789年由殖民政府所建立的别墅,

供当时槟城的最高殖民统治者到山上避暑所用。现则属槟城市政府,游客不得进入。

20-21.12.2012 (23) 

山上某间别墅。

下山时已是中午时分,吃完午餐我们继续下一个行程——极乐寺。

 

 

20-21.12.2012 (26) 

极乐寺建于1893年,寺庙依山而建,占地12公顷。
极乐寺的建设由当时任椰脚街广福宫的主持妙莲法师所启发。妙莲法师原本来自福建涌泉寺,他曾于1885年到槟城州筹募基金修建福州龟山法堂。 2年后,出任椰脚街广福宫的主持。槟城极乐寺最先建立的是大士殿,5年后相继增建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东西客堂及放生池等。 
1930年, 极乐寺内楼高7层的万佛塔正式建成。此塔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分别采纳了中国,泰国和缅甸寺庙的设计,综合了3国寺庙的建筑风格。 2002年, 一座30.2公尺高的观音铜像建成。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7%9F%E5%9F%8E%E6%9E%81%E4%B9%90%E5%AF%BA

 

20-21.12.2012 (27) 20-21.12.2012 (28)

还在建著的极乐寺观音圣像八角亭,那天天气很好,忍不住拍多了一张。

20-21.12.2012 (29)

许愿树上满满的愿望。

20-21.12.2012 (30)

从极乐寺最高处拍下。

坐缆车来回成人RM4,7-12岁小童RM2。

20-21.12.2012 (31) 20-21.12.2012 (32)  

万佛塔共9层,设计结合了中国式、泰式和缅甸式佛塔的特征。

IMG_5195  

从万佛塔上摄,能看到远远的观音圣像八角亭。

我一个人独自走楼梯上万佛塔,结果到第八层我就放弃了,原因是我脚软了==

 

  

initpintu  

万佛塔外种的花朵。

万佛塔入门票成人RM2,儿童RM1。

 

 

洁琳

 

傍晚6时15分

 

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