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週醫療圈大事件回顧。

  來源:醫脈通

  作者:小脈

  本文爲醫脈通編輯綜合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4月12日,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官方微信“華西檢驗醫學中心”發佈消息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唐江濤同志於2019年4月11日21時53分在華西醫院離世,享年40歲。據稱,唐江濤醫生是在4月11日晚踢球時突發心梗,不幸去世。而這已經不是今年發生的第一次醫生運動中猝死事件。就在一個多月前的2月25日,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療中心俞蕭開醫生和同事們打球時突發主動脈夾層,搶救無效身亡,年僅27歲。哀慟!

  醫生長期高強度高負荷工作,救死扶傷,卻保障不了自己的生命安危……希望更多人能關注醫護人員的健康!

  接下來跟小編一起看一下本週醫療圈有哪些熱點?

  時事熱點

  熱聞一:2019美國醫生薪酬報告出爐!

  2019年4月10日,美國著名的醫學網站Medscape發佈了2019年美國醫師薪酬報告。

  從2015年開始薪酬報告來看,美國醫生的收入就已經相當不錯。2015年的薪酬報告顯示,初級保健醫生的平均年薪爲195,000美元,專科醫生的平均年薪爲284,000美元。而今年,美國醫生薪酬增長顯著,初級保健醫生的收入(237,000美元)與專科醫生的收入(341,000美元)分別增長了21.5 %和20 %。從整體上來看,2019 年美國醫生平均工資爲313,000美元。對比一下自己,中國醫生與美國醫生薪資水平的差距如何?

  熱聞二:醫生被列爲“中國十大黑心企業”之首?鬧劇之下令人心寒

  近日,有媒體曝出,江蘇省蘇州相城區渭塘鎮印發的新版掃黑除惡宣傳資料中將醫生列爲“中國十大黑心企業”之首。當宣傳資料截圖在朋友圈熱傳時,細心的網友發現,這些內容來源於某知名社區,題爲《中國十大黑心職業排行榜》,發表在2007年11月,距今已有12年,閱讀量接近6萬,回覆389條。雖全篇謬論,肆意誣陷,但在下面的留言中,不乏對攻擊醫生的贊同者。即使宣傳材料照抄於該論壇,但從選題、校對到印刷層層程序來說,也足夠說明初編者對類似觀點的認同。12年前的“黑歷史”被翻出來,既讓人憤怒,又令人心寒。

  編輯推薦

  熱聞三:回醫院的出租車上,司機諮詢了8個醫學問題,免了我3元……

  前些天,我從火車站回醫院,剛坐穩,司機回過頭就問我:“醫生?”“那正好,我諮詢你個醫學問題吧,我最近正好有些事。”他說得很輕快,最後一句話又顯得有些心事,但整體上感覺很自然,就像“他是我的病人,我是他的管牀醫生”一樣。我已經忘記當時自己是怎麼回答他這些問題的了,只依稀地記得,到達目的地時車表上提示我需要支付33塊,作爲之前的口頭協議,我支付了30元。但是,這剩下的3元無論是在當下,還是在過去,都無法爲醫生帶來自豪。

  熱聞四:新醫改十年的10個“不改”

  2019年4月6日,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10年前的這一天,新醫改方案公之於衆,一場被多方寄予厚望的改革拉開大幕。作爲醫療服務供給主力軍的公立醫院,管理日益精細化,急危重症的協同救治越來越暢通……其實,這些鉅變只是新醫改十年征程的局部鏡像。被比喻邁入“深水區”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未來向何處去?站在特殊的時間節點,回望過去十年的波瀾壯闊,梳理改革中的10個“不改”。或許,歲月沉澱的堅持,預示改革篤定的方向。

  業內新聞

  熱聞五:默默爲患者捐款14年的醫生,揭露了醫院最大的“潛規則”……

  近日,一則關於“醫生默默給病人捐款14年,被發現就說是慈善項目捐的”的新聞在筆者朋友圈和羣裏刷屏了。新聞稱,2005年,江蘇省腫瘤醫院醫生席瑋遇到一位來自農村的患者,該男子沒有親人、沒錢看病。後來,席瑋往男子的住院費匯了1000元錢。那時起,他每年都會私下給3、4個貧困患者捐款,而且每次都是默默將錢打入患者住院費中,被病患發現時,他就說是慈善項目捐的。因爲他覺得患者也是有自尊心的,有別的想法,換一種說話更容易讓患者接受。

  筆者見過因患者拒絕做血透,醫生苦口婆心2小時勸患者同意治療;也見過颱風肆虐中,患者沒有飯喫,醫生把飯給了患者,然後自己餓肚子;也見過醫生因爲患者家裏窮而想方設法爲患者省錢,甚至有些醫藥費還是醫生自己掏腰包墊付的。

  在醫院裏,最想你活下來的人就是醫生。

  熱聞六:若不是北京醫生主動曝光,你永遠不知道醫院還有這一幕!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

  清明小長假的最後一天,我是急診夜班,忙碌已經不能形容我當時的工作狀況了,被各種患者圍在診室裏近5個小時,我感覺自己都缺氧了。終於,我看完了已經掛號的最後一位患者,然後一路小跑奔向了廁所,瞬間舒坦了許多!

  樓道里傳來了一個男人的罵聲:“咋不摔死你,大半夜折騰我,看我回去不收拾你……”

  頓時我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這男人和孩子到底什麼關係?

  我曾經看到過許多親情在疾病的反覆折磨下變得不堪一擊;我曾不止一次看到因爲錯誤的急救方法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我曾看到過病人家屬不信任醫生而去求神燒香而延誤病情後的悔恨痛哭。

  我每天都能感受到患者的滿意和失望;我每天都會看到急診室裏的生生死死。

  本週必讀

  熱聞七:被29家醫學院拒收的她,是如何成爲美國第一位女醫生的?

  今天,美國有近一半醫學生、三分之一執業醫生是女性。儘管“性別歧視”在醫學領域仍未消失,但不得不說,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裏,醫院性別歧視的現象已有了顯著改善。

  這個進步,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一個人——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Elizabeth Blackwell)醫生。1849年,英國出生的布萊克威爾從紐約日內瓦醫學院畢業,成爲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女性。

  熱聞八:是醫德淪喪嗎?醫生當場承認收了紅包,最後全場都哭了!

  2016年,在《我是演說家》節目中,一位名叫尚書的醫生做了題爲《醫德》的演講,講述醫患關係,吶喊醫生的心聲。演講的最後,尚書說了這樣一段觸動人心的話:患者就是一面鏡子,醫生的德行決定了鏡子裏面的自己,患者的信賴纔是維繫醫生崇高使命感的最強動力。請大家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醫生不希望自己的患者康復。醫德成長的路上需要醫生的恪守,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和相伴。

  本週寄語

  醫生也是血肉之軀,在繁重的工作之餘,希望大家愛惜自己的身體,讓過勞少些,更少些。

  讓我們每週相約【醫聞天下】,這周先到這裏,我們下週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