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鐘的聲音如此動聽,若這60多枚編鐘齊奏,那定是磅礴的盛世樂章。 這是的主角便是曾侯乙編鐘。

靠近曾侯乙編鐘的王剛老師秒變「緊張迷弟」,腳步和呼吸都小心翼翼。

作為國寶曾侯乙編鐘的守護人王剛,與其說他是對國寶的鐘愛,不如說王剛老師是出於對國寶的尊敬。節目中不難看出,他從踏入博物館的那一刻,便開始進入了與歷史對話的氛圍中,即使是熒幕外觀看的我,也感受到了那種怕驚人聖物的緊張氣息。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節目中,王剛化身曾侯乙,演繹了這個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的誕生故事,寓教於樂中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正音的魅力。

曾侯乙今生故事中,王剛請來了編鐘專家譚軍老師,譚老師為還原編鐘當年的聲音,先後進行了三四年的研究,幾千次的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節目的現場,譚老師帶領青年編鐘樂團,演奏出了經典民樂《茉莉花》,餘音繞耳,三日不絕。

譚軍,他為古老的編鐘設計出了新時代的鐘槌,用一把竹刷喚醒了編鐘的響器之魂。


《國家寶藏》編鐘那一段,王剛說「看到你們,乙就放心了。」我的感受是,至少我們的禮樂文化傳承有人,不會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消失。我們民族的文化不會消失。我們的根不會消失。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的一座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龐大的青銅樂器(銅、錫、鉛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史籍中記載此寶為曾侯壽誕之時楚國國君相贈,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看到這裡,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內心還是激動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是有史記載的,是我們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見證,更是我們屹立世界的底氣。儘管近代我們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辱,但現如今,我們在一步一步復興,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國家還是會回到世界之巔的。


細節說明一切。聽到館長說可以近距離觀察,王剛先生眼神里的激動太明顯了,他是打骨子裡懂文物愛文物的,然後脫掉鞋子,害怕聲音、振動會影響到編鐘,捂住口鼻湊近觀察。如同朝聖一般的圍著編鐘轉圈。節目畢竟有剪接,不知道王剛先生一共看了多久。那種用心感受的過程太迷人了,感覺兩千年前的乙和今天的先生彷彿重合了。那一聲「放心了」,是替古人說的,也是為他自己說的,更是為了民族的傳承說的。先生與傳承者們互相頓首的那一幕,就好像千年歷史一個美妙的輪迴。


王剛老師對文物的愛護,對歷史的敬畏讓人折服,國寶就應該選懂得文物,愛惜文物,尊重歷史的人來守護。選什麼梁家輝,王凱,李晨之類的人純粹是褻瀆文物,節目中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這些人的鄙俗,特別石鼓是中華文化特別是文字傳承的精神寄託,讓梁家輝這個香港人來守護,故事讓他來演繹,瞥腳的中文更是讓故事尷尬到要死。


曾侯乙也許不叫乙,商朝的君王名字都是天干命名,也未必就是他們的名字,也許是類似謚號一樣死後對他們的稱呼。紂王也叫帝辛,他的兒子叫祿,也許紂和祿才是他們的名字,紂是本名被後世引申為現在的貶義。先有紂之後紂才代表昏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