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钟的声音如此动听,若这60多枚编钟齐奏,那定是磅礴的盛世乐章。 这是的主角便是曾侯乙编钟。

靠近曾侯乙编钟的王刚老师秒变「紧张迷弟」,脚步和呼吸都小心翼翼。

作为国宝曾侯乙编钟的守护人王刚,与其说他是对国宝的钟爱,不如说王刚老师是出于对国宝的尊敬。节目中不难看出,他从踏入博物馆的那一刻,便开始进入了与历史对话的氛围中,即使是荧幕外观看的我,也感受到了那种怕惊人圣物的紧张气息。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中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明古国」的历史辉煌。

节目中,王刚化身曾侯乙,演绎了这个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的诞生故事,寓教于乐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正音的魅力。

曾侯乙今生故事中,王刚请来了编钟专家谭军老师,谭老师为还原编钟当年的声音,先后进行了三四年的研究,几千次的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节目的现场,谭老师带领青年编钟乐团,演奏出了经典民乐《茉莉花》,余音绕耳,三日不绝。

谭军,他为古老的编钟设计出了新时代的钟槌,用一把竹刷唤醒了编钟的响器之魂。


《国家宝藏》编钟那一段,王刚说「看到你们,乙就放心了。」我的感受是,至少我们的礼乐文化传承有人,不会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消失。我们民族的文化不会消失。我们的根不会消失。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它是一套庞大的青铜乐器(铜、锡、铅合金),共65件,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史籍中记载此宝为曾侯寿诞之时楚国国君相赠,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看到这里,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内心还是激动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有史记载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见证,更是我们屹立世界的底气。尽管近代我们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但现如今,我们在一步一步复兴,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还是会回到世界之巅的。


细节说明一切。听到馆长说可以近距离观察,王刚先生眼神里的激动太明显了,他是打骨子里懂文物爱文物的,然后脱掉鞋子,害怕声音、振动会影响到编钟,捂住口鼻凑近观察。如同朝圣一般的围著编钟转圈。节目毕竟有剪接,不知道王刚先生一共看了多久。那种用心感受的过程太迷人了,感觉两千年前的乙和今天的先生仿佛重合了。那一声「放心了」,是替古人说的,也是为他自己说的,更是为了民族的传承说的。先生与传承者们互相顿首的那一幕,就好像千年历史一个美妙的轮回。


王刚老师对文物的爱护,对历史的敬畏让人折服,国宝就应该选懂得文物,爱惜文物,尊重历史的人来守护。选什么梁家辉,王凯,李晨之类的人纯粹是亵渎文物,节目中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这些人的鄙俗,特别石鼓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文字传承的精神寄托,让梁家辉这个香港人来守护,故事让他来演绎,瞥脚的中文更是让故事尴尬到要死。


曾侯乙也许不叫乙,商朝的君王名字都是天干命名,也未必就是他们的名字,也许是类似谥号一样死后对他们的称呼。纣王也叫帝辛,他的儿子叫禄,也许纣和禄才是他们的名字,纣是本名被后世引申为现在的贬义。先有纣之后纣才代表昏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