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醜聞不斷、支持率持續下降的境況下,安倍即將於8月3日改組內閣,以期換來政治局面的「刷新」。就在內閣改組前夕,安倍的自民黨內頭號「政敵」、號稱瞄準下任日本首相的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接受了富士電視臺的專訪,對安倍政權的方方面面發表了長篇評論。本智庫現全文編譯專訪內容,供讀者參考。

內閣改組前的超長專訪!從安倍經濟學、憲法修訂到正在發生的大事,石破茂為您講述關於安倍政府的故事~

不可錯過的3大主線

就業增長而工資不漲是因為「要與中國競爭」

「我們都是對戰爭一無所知的人 不想太過草率修改憲法」

容不下反對意見的體制弊病使得自民黨驕傲自滿

明天即將迎來安倍內閣的新一次改組,

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的去留備受關注。

關於安倍經濟學、憲法修正的未來走向、加計學園問題、防衛大臣稻田朋美的辭職

瞄準「後安倍時代」的石破茂會說些什麼呢?

富士電視臺解說員鈴木款對石破茂進行了超長專訪。

首先想請問,您對目前的經濟現狀以及政府接下來應當採取的經濟政策是怎麼想的?

靈活的財政政策、大膽的金融緩和政策有所奏效。目前是處在恢復階段而沒有面臨危機。接下來要採取何種措施的話,原本一直在提從通縮中脫出身來是重中之重。不過,人口減少,老齡化程度加深,自然而然就會導致通貨緊縮。因為GDP的60%都是依靠個人消費,所以老齡化加深,消費者數量減少的話,消費的趨勢就會不斷下降,所以商品價格下降也是理所應當的。這時候如果政府運用財政去調節的話,GDP當然會有所上漲。

那麼日銀出臺的大規模的金融緩和政策是否有效果呢?

幣流通情況正在轉好,但是貨幣儲備情況沒什麼變化。只是日銀和金融機構在忙個不停。如果這樣的話,就必須要考慮如何才能提高消費了。如果是勞動數量減少的話,就是因為育齡人口在減少,所以就要開始考慮到女性和高齡人羣了。

提高哪些領域的生產率,通過提高生產增加就業和工資的話,勞動力不足的現狀就能得以改善。在勞動力不足額時候,即使提高生產率,也不會發生失業的情況。所以要先從提高某個領域的某處的生產率開始。

安倍經濟學雖然使得就業有所增長,但是工資卻始終上不去。

工資上不去,說實話是因為正在靠近中國的工資。在經濟全球化這個背景下,如果和中國同做一種商品的話,如果不把人工費也壓到和中國差不多水平的話,是很難有競爭力的。如果要做出中國沒有的東西,那就是服務,就是要做一些好東西。如果是中國也能做的,接下來最重要的任務也就是要不斷思考如何才能提高生產效率。

說到金融緩和政策的錢都在哪裡流轉這個話題,許多都被存到了日銀的活期存款裏,企業留存利潤的也不少。這樣的話,無法運用在提高工資和生產效率這些對勞動因素的投資上。針對這個現狀您怎麼看呢?

什麼能夠提高生產率,這個問題大概許多企業是無法搞懂的。地方的農林水產業、服務業的飲食住宿等方面的人均生產率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其中,有的說日本農具太貴,有的說豐田一插手農業,成本就發生了驟降等等。在提高生產率、提高附加價值、降低成本等等問題上,有些企業相對封閉。在這之中,究竟要做多少投資?進行留存利潤的不只是大企業,其實中小企業的這一比例更高。銀行會覺得下了雨再打傘,所以一說到「強制回收貸款」,中小企業真的是恨之入骨,所以能拿在手裡多少就留多少。那麼,具體是哪個行業怎樣規模的企業在留存利潤呢?單單說留存利潤在不斷累積不斷膨脹是不行的。

有沒有對所謂的管控產業、農業等領域進行幹預,增強投資的想法呢?

我想是有的。以大米為典型,制定高額的關稅,在國內形成卡特爾(編者註:壟斷形式的一種,同產業內多個企業形成壟斷集團),這樣的話農業就糟糕了。日本的果樹和蔬菜還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據說在新加坡市場上的草莓,有50%是美國的,30%是韓國的,日本只佔了1%。因為日本的農業從業者也好,農協也好,都沒有必須去海外掙錢的危機感,去新加坡一決勝負什麼的,根本無所謂。所以,創造出(讓農業走出海外)這種環境,纔是國家的使命。

據說日本的人口將減少的現在的一半,那麼怎麼維護耕地?怎麼保持農業和農產業?只有到海外去。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100億,那時候,糧食爭奪戰一定會開始。到那個時候,日本的農林水產業還是今天的狀態的話是不行的。在漁業的領域,就要想如何增加銷量、如何把一條一條魚的附加值提升,不這樣轉變是不行的。那是因為商品流通的模式在變化。

在激發地方活力的時候,是應該由國家主導還是地方主導呢?

主導權在地方。現在全國有1718個町村,比如說鹿兒島縣霧島市和岡山縣瀨戶內市地區的經濟如何,在這些地區要面向哪些領域進行什麼樣的支援是最合適的,你在霞關的話就不可能解答出這個問題。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的話,大家做一樣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人口減少的話,經濟就很難發展。所以1718個市町村就有1718個答案。但是市町村對自身進行全面地剖析,然後實行一些具體的措施,像這種例子我還沒聽說過。不過地方創生可以做這種工作。

「應當提高消費稅」

少子高齡化使得社會保障費不斷增加,而且我們還必須考慮到臨終醫療和難民護理等問題。那麼國家該如何削減社會保障費呢?

我想說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言論,那就是醫療和護理是為了讓人們幸福,而不只是為了讓人活的時間更長。醫療和護理就是讓人們能夠實現自己的幸福。如果說讓人多活一天或者一個小時就是醫學上的勝利,那麼這種想法就錯了。痛苦地存活下去真的就幸福了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醫學教育上,如果生命能延長一小時或者一分鐘的話,那也屬於醫學領域。雖然我們必須要保護憲法規定的每個人的權利,但是如果醫療護理沒有成為一個成長產業的話,那麼我們就必須在維持國家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尋找出類似於混合診療、混合護理之類的更高級別的東西。

雖然醫療和護理都屬於保險,但是如果公共資金介入的話就會給人一種無償贈送的印象,也就是說就不再是純粹的保險了。因為這種無償的機制讓保險不再發揮原有的作用。雖然說有車險也不會有人希望車子撞得面目全非,但是如果有醫療保險的話,會有人覺得不去看醫生就會喫虧。雖說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如果保險發揮不了作用的話,消費稅提高几個百分點也都無濟於事。但是提高消費稅、重點發展社會保障等並不是選舉人想看到的。而且如果只做這些政權就倒閉了的話,那麼說明這並不是可持續發展的。

沒有消費稅的話如何確保財政來源呢?

據確切統計顯示,每個去世的人約有3000萬的金融資產。如果是90歲留下這3000萬的話,繼承人也60歲了,也就是說資產是老老相傳的。但是我們應該想一下,如果這3000萬中的1000萬通過公共支出使用的話,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將會受益。雖說提高消費稅或者進行社會保障也可以,但是這太難了,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所以剛剛提到的循環型社會保障也是一種思考方式。

小泉進次郎議員也說過,為了育兒時期有資金可用,可以使用兒童保險。那麼教育國債怎麼樣呢?

教育國債是對下個時代的拖累,我不是很贊同。因為覺得兒童保險不能夠很好地發揮保險的作用,因為它的名字是保險,所以有人誤認為它沒用,當然這也是一種觀點。但是把它冠以保險的名字話,它又和剛剛提到的醫療和護理一樣,還不能稱之為保險。所以這一方面最好不要用保險的方式來進行。

作為循環再利用資金的一種方式,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消費稅呢?

我認為應該提高消費稅。如果還不提高的話事態真的會變得很棘手。我們也沒有證明過提高消費稅經濟就會變得不景氣,所以今後的政策也很難制定。而且根據當時政權的判斷來決定消費稅是升還是不升,從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來說是非常糟糕的。那如果消費稅不能提高的話該怎麼辦,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憲法修正?加計學園問題?

關於憲法修正,安倍首相計劃於明年國會提出,並進行了日程安排,對此您怎麼看?

關於憲法第九條,我認為那是在戰火中逃亡過的人所希望的。安倍和我幾乎對戰爭一無所知,而且現在也幾乎都是我們這類人。而正因為大家對戰爭都不瞭解,所以不想修正憲法。雖說憲法修正越早越好,但並不是說對此進行粗略地探討,我認為應該儘快大範圍地進行討論。這對憲法第九條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關於憲法第九條,自民黨進行一般討論時來了100個人。而且因為是憲法,所以我認為即使有禁足令全部議員也都要到場,從而陳述自己的意見。我們也不是說要執著於在野黨時期的草案,但是這個憲法修正到底是什麼,我想現在的自民黨議員有一半都不知道。而現在我們還正在進行四次國政選舉。我們決不允許憲法修正只是改改而已。

請問您如何看待將自衛隊寫入憲法第九條?

我覺得在保留憲法第九條第2項的基礎上,再增加第3項這種做法十分讓人不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刪除第2項的內容,把自衛隊寫在裡面呢?這顯然不誠實。

關於加計學園問題,政府已經做過閉會審查,但民眾仍無法完全接受。您認為政府應該怎麼做呢?

這是內閣的決定,我無法輕易地下定論。但這件事情的發生肯定意味著日本獸醫界出現了新的需求。這種新需求是關於傳染病治療呢?還是關於生物化學武器呢?以及在現有的獸醫系或其他的大學能否被實現,都是政府首先要證明的問題。其次政府還必須傳召有關利益關係者進行審問。如果政府單方面地告訴民眾加計學園能實現這種新需求,還要詳細地公佈哪個教授能做到,或是哪臺儀器設備能做到。今後日本人口將不斷減少,寵物數量也會減少。現在寵物醫生的數量已經飽和,而針對產業用途動物的醫生數量缺口則比較嚴重。新設立的獸醫系培養出來的醫生只能從事有關產業用途動物方面,這是否違背了職業選擇的自由原則?所以說,新設立的獸醫系反而可能對獸醫數量不足狀況產生不利的影響。政府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必須為納稅人的利益考慮。

請問您如何看待在這次加計學園事件中,文科省前事務次官前川與前知事加戶的證詞不一呢?

我曾經提出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應該具備4個條件。但我不知道這樣的政治家能否成為安倍的心腹。憑藉這個標準,我們就可以知道到底誰說的是事實了。

近段時間,自民黨頻頻爆發出醜聞和失言事件,您認為該如何解決呢?

自民黨作為國民政黨,代表了日本國內大多數人的意見。它與那些代表勞動組織和信奉共產主義的政黨不同,不能代表一些特殊的意識形態和階層。按照這樣說,自民黨內部本就應該產生各種不同意見。但在以前自民黨就很少召開總務會議,而且在會上發表意見的也只有我和誠一郎這幾個人。其他人幾乎都一直在保持沉默,從未在會上發言過的人竟佔了7成,這是不是很讓人驚訝。那個時候,自民黨正處於強制封閉的狀態,與民眾隔閡很深,因此在競選中才會慘敗。歷史上的宮澤內閣和麻生內閣都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被迫下臺的。我擔任地方創生大臣的時候,在一次國務會議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想讓自己都覺得自民黨讓人很不舒服。」正是這種不允許不同意見發生的體制才造成了如今的結果。

安倍改組內閣,您是否有被詢問過加入其新內閣?

抱歉,這個問題恕我無法回答。安倍內閣支持率下降已成事實,因此我們首先要搞清楚

的是支持率下降的原因。而不是像一些經驗豐富的政客所說的那樣去封住不同的言論。

請問您如何看待稻田朋美辭去防衛大臣一職,以及不出席閉會審查這一問題?

要是日本民眾能認可自民黨的這種做法,我才覺得稀奇。我認為日本國內沒有可以取代自民黨的政黨是這個國家最大的損失。「自民黨能夠代表我們普通民眾的想法」,這並不是一句廢話。公司職員有自己的事務要忙,個體經營戶有自己的生意要經營,就連主婦也有自己的家務活要做。沒有人有多餘的時間去關心細節,而這正是政治家存在的需要。而那些連細節都不明白,就輕易地說「覺得奇怪」的人越來越多了。

我尤其不能理解為什麼稻田朋美可以不參加閉會審查,改由新任的防衛大臣代替答辯,而特別監察部也沒有記錄任何東西。難道那些記憶力優秀的人才成為了政治家之後都集體記憶力下降了嗎?連最基本的收集證據也不知道怎麼做了嗎?這可真是奇怪呀!自民黨一直在逃避這些問題,才會導致今天的結果!內閣中那些互相背叛和暗算的操縱信息的行為,也造成了自民黨離民眾越來越遠的局面。在這個自民黨失去公信力且沒有政黨可以替代的時代,我們大家必須要承擔起這個責任。

我並沒有期盼能成為什麼內閣大臣。單就稻田朋美來說,她並沒有參加過部門會議,也沒有在安保委員會工作的經驗,更沒有做過防衛政務官,像這樣的人根本不可能統領擁有23萬人的自衛隊。

雖然不知道安倍當時是出於什麼想法讓她當上了防衛大臣,難道是覺得這是產生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必經之路?所以就把自衛隊當成了工具?我認為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我沒有用「這件事做錯了」的說法,而是說,「因為是你,所以肯定能把活幹好」這種想法,無論誰聽了都會覺得很荒唐。安倍的這種想法不只是在任命防衛大臣的時候,包括任命農林水產大臣、厚生勞動大臣的時候都體現了出來。

如果我被授予和我的履歷毫無關係的大臣職務,我一定會堅決拒絕,因為肯定有人比我更適合這個位置。每個職位都是為國家、國民而設置的,既不是為了政權而設置,也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而存在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