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佈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其中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赫然在列,研究領域是“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輿論譁然。

 

在中國,做培訓的自稱教育家,搞商業的被捧爲科學家。李彥宏屬於後者,他和百度對中國科研和商業的最大貢獻恐怕就是廣告競價了。

 

幾年前,我在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期間,曾受邀參加了百度的營銷大會。我最不明智的舉動便是在報名時留下了手機號,結果在此後兩年的時間裏,被百度業務員幾乎每天致電要求參加廣告競價,以便在國內推廣國外大學。

 

不勝其煩之後,也確實能些許知曉搜索引擎廣告背後的祕密,誰給的錢多,誰的排位就越靠前。

 

即使是這樣不堪的商業手段,似乎也未必是原創,也可能是進口的。

 

2019年3月,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演講時提出,“中國正在改變着世界科技的走向”,理由是中國專利申請量連續五年世界第一,人工智能論文數量佔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人工智能領域融資佔全球50%以上。

 

而這三個理由似乎都不太充分,以量取勝不一定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商業廣告領域獲取千億銷售額的百度,依靠的也是“量”,而內核則是在壟斷環境下的商業欺詐。這是什麼“創新”、什麼“管理”呢?

 

百度、李彥宏是否還記得莆田系風波中的魏則西,記得他去世前對病患人士的忠告?

 

而國家最高科研機構將李彥宏列爲入院士候選者又是爲什麼呢?我們的科技含量是以商業模式來衡量的嗎?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國際教育知名觀察員,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獲評網易號“2018態度風雲榜年度耕耘作者”、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