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新型職業農民孔蒲中正在稻田裏捉鱉,看着這滿滿的收穫,他開心極了。 通訊員 夏禮明 攝

  滴答雨鳴聲,窗開寒風冷,年冬如一夢,反覆到春耕。腳下沉寂的土地再次甦醒了,忙碌的備耕圖景在三湘大地處處可見。

  長沙縣果園鎮花果村龍蝦種植大戶夏冬林穿着皮鞋,揹着雙手,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還沒有插秧的稻田,滿臉卻是春風得意:“誰能想到,種田成了好門路。”

  夏冬林說的好門路是指稻蝦共生,一畝地能養兩季龍蝦、種一季水稻,全程綠色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稻蝦共生讓半路出家的新型職業農民夏冬林和他的村子嚐到甜頭。

  記者 李成輝

  畫面

  同一田間土雞嬉戲魚兒暢遊甲魚深藏

  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巨型稻研發種植基地,去年10月,這裏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畫面:頭頂是連片的防鳥“天網”,爲水稻撐起“保護傘”;田裏,兩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綠色長城”,風一吹,稻穗輕輕擺動,往稻田深處走去,如同走進蘆葦蕩,陣陣涼意襲來,好不愜意;腳下,水清魚躍,狐尾藻客串起了水體“清道夫”,自然放養的鰱魚、泥鰍暢快遊弋,不時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金石村百餘畝被圍起來的稻田也“暗藏玄機”,甚至可說是妙趣橫生。數百隻土雞在田間自由嬉戲、覓食;水深處,草魚、鯉魚歡快遊動,不時掀起陣陣漣漪;還有成千上萬的甲魚和泥鰍藏在其中,不時會浮出水面呼吸新鮮空氣。

  案例一

  龍蝦才拇指大,客戶就搶着下單

  “個頭大,渾身乾淨,肉有彈性。”市民劉女士是花果村的老常客,每年都會到花果村喫上一頓新鮮的小龍蝦。

  “龍蝦喫得比人還好,營養豐富,口感自然不會差。”養殖戶夏滿正忙着爲龍蝦準備喫食。在她的身後,整袋的蘋果堆成山,被切成小丁後,成爲龍蝦的“佳餚”。除了蘋果餐,還有南瓜餐、麥麩餐、黃豆餐等等。

  “一畝地,兩份收成,龍蝦才拇指大,就有客戶搶着下單,稻蝦米三塊一斤,還不夠回頭客喫。”談起生態養殖,夏冬林津津樂道。他告訴記者,今年花果村全村稻田養蝦種植面積增加至1400畝,全村共有規模養殖戶20餘戶。僅去年一年,花果村龍蝦產量達到9萬公斤,產值逼近500萬元大關。

  “父輩種田,增產全靠增肥。如今種田更有講究,不靠投肥靠投智,效益上去了,人反倒更輕鬆。”夏冬林的父親是村裏最早一批種糧大戶,一年到頭起早貪黑忙,效益上不去,反倒把身體拖垮了。夏冬林風趣地說:“過去‘瞎忙’,四季手頭緊;現在‘忙蝦’,不拼體力拼腦力,輕鬆養蝦170畝。”

  日前,記者走進寧鄉市的田園牧歌稻蝦綜合種養基地時,工作人員正在將蝦籠拉出水面,一隻只晶瑩剔透的小龍蝦在裏面活蹦亂跳。每年此時,是小龍蝦蝦苗上市的高峯時期。今年小龍蝦行情看漲,創歷史新高。

  長沙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長夏禮明介紹,稻爲蝦遮陰,蝦爲稻供肥;田裏不打藥,蝦爲稻除蟲,畝產稻穀穩定在400公斤左右。由於“稻蝦米”品質好,價格比普通稻穀高出30%。這種養殖模式,不僅爲養殖戶帶來豐厚的回報,還釋放了生態的效益。

  案例二

  禾下乘涼,泥鰍魚兒搶先韻“味”

  禾下乘涼,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都在追逐的夢想。這個夢想已經被一羣幸福的青蛙、泥鰍魚兒搶先韻了“味”。

  長沙縣金井鎮湘豐村的巨型稻研發種植基地裏,一片片油菜花迎風招展,香氣四溢。再過一個多月,這裏的油菜花將會被巨型稻所覆蓋。夏新界是長沙巨型稻種植第一個喫螃蟹的人,2007年,遠在美國的夏新界毅然放棄了高薪職業,懷揣一顆科研報國的赤子心,投身祖國的懷抱,回到湖南當起了“農夫”。

  十年如一日深耕不輟,夏新界帶領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的科研團隊在實驗室裏培育出湘巨1號、湘巨2號等巨型水稻,並於2013年在常德西洞庭種下巨型稻“試驗田”,首次試種成功,畝產突破1000公斤。2016年,夏新界帶領課題組和湘豐集團合作,在長沙地區種下第一批巨型稻,挑戰更高產、更優質、更高效的“巨人稻”。

  案例三

  稻田養鱉,他受邀走進中南海

  瀏陽市達滸鎮金石村56歲的孔蒲中怎麼也沒想到,第一次去北京,竟是以基層農民代表的身份做客中南海,就鄉村振興的議題,面對面向總理提建議。

  去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界人士和基層羣衆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達滸鎮孔蒲中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孔蒲中就是其中之一,在會上就促進家庭農場發展作了發言。回到達滸以後,孔蒲中已然成爲當地“紅人”。

  孔蒲中祖祖輩輩務農,靠種植水稻維持生計。經過摸索,孔蒲中的稻田慢慢形成了一個水稻與甲魚、淡水魚、泥鰍、黃鱔、青蛙、雞等相互依存的生態循環系統。僅2017年,孔蒲中就獲得了55萬元的淨利潤。

  政策扶持

  今年要新增稻漁綜合種養50萬畝以上

  據瞭解,自2015年以來,湖南把發展新一輪稻漁綜合種養作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舉措來抓,稻漁綜合種養髮展來勢喜人。從稻蝦輪作一枝獨秀,到稻魚、稻鰍、稻鱉、稻蛙、稻鴨共養已在我省全面開花。目前,全省共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到450萬畝,其中稻蝦模式佔210萬畝。

  “通過綜合種養,可促進稻田每畝增收數千元不等。”省畜牧水產局漁業處處長楊開吉介紹。

  2018年,爲進一步推動我省稻漁業產業的發展,省畜牧水產局在全省創建10個稻漁綜合種養示範縣,每個縣給予400萬元的專項支持,連續支持2年,要求每縣每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萬畝以上。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新增稻漁綜合種養50萬畝以上。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袁延文說,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既可以保住國家的“米袋子”,又可以鼓起農民的“錢袋子”,發展前景巨大。 楊開吉介紹,我省有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的基礎與優勢,全省中稻與一季晚稻種植面積約1700多萬畝,其中適宜開展稻田綜合種養的在1000萬畝以上,湖南省“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要求“發展稻田綜合種養500萬畝”,發展空間和潛力還很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