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某電腦網站的硬碟板塊,我看見有一個用戶留言說:「現在的硬碟企業越來越沒有操守,以前的硬碟能頂十年,撐現在三年就死。」

目睹此言我只好無奈的搖搖頭。

該用戶說錯了嗎?

好像沒有。

該用戶說對了嗎?

好像也沒有!

說了等於沒有說。

為什麼?

他只從他主觀意識上去談論這個事情,他一個人的情況代表不了所有情況。

其次,產品的選擇也是重點,不同的產品在設計壽命上有差異。

再次,產品使用的環境及方式也是關鍵,再耐用的硬碟也經不住野蠻操作的折磨。

我不想從廠家市場策略方面去無端揣測一些所謂的「內情」。

我只想就事論事去談一談現在的硬碟故障到底是怎麼回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過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企業級硬碟採用的技術往往並不是當下最先進的技術。

比如:WD4000FYYZ這一款比較經典的企業級硬碟。

當時普通硬碟單碟容量都上1TB了,但是這款硬碟還堅持單碟800G的技術來生產。

用戶有很大意見:廠家不厚道,花這麼多錢買個老技術的硬碟,太虧了。

這不是西數獨家的操作,但凡硬碟廠家旗下的企業級硬碟對新技術採用都是非常謹慎。

之前7200.11的教訓還歷歷在目。

如果硬碟在穩定和性能之間做取捨的話,我相信誰都願意損失那麼一丟丟性能換取更大的穩定性。

就好比一棟裝修的無比豪華的危房,你願意進去住嗎?

如果你不願意,那你已經明白我上面說的道理。

企業級硬碟消費的羣體,大部分是各大系統商、特殊設備和高要求的個人用戶。

企業級硬碟往往擔負重要數據的存儲任務,一旦有任何閃失可能會造成災難性後果。

企業級硬碟是硬碟廠家的拳頭產品,獨立的硬體配備,獨立的固件編寫,獨立的生產品控,獨立的產品規格,獨立的驗收標準。

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穩定性做文章,穩中求快纔是產品的立身之本。

所以,大家選購企業級硬碟的時候,不要去糾結是否用的最前沿的技術。最前沿的技術意味著不成熟,一旦掉坑沒有任何人會對你數據負責。

也沒有任何人能預測將來可能會發生的故障。

技術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才會成熟。不管工廠如何內部模擬工況,都無法徹底反應實際情況。

因為,7200.11的教訓並不久遠,步子邁太大總要扯到蛋!


這裡我要談一談現在的硬碟發生故障到底是什麼在作祟。

首先我們排除使用環境和使用習慣的影響,從硬碟本質上去探索發生故障的根源。

為什麼以前的老硬碟質量很好,現在的硬碟越來越不經用了。

我個人的看法——高密度惹的禍。

硬碟從縱向磁記錄到垂直磁記錄技術,讓硬碟的容量突飛猛進的發展從GB發展到TB。

硬碟的原理大家都明白,靠的是磁化翻轉記錄數據。

硬碟要提高容量就必須要把磁顆粒進一步縮小。

磁性顆粒縮小雖然對密度提升有巨大作用,但是來帶的副作用就是磁性保持時間縮短。

本身磁顆粒體積已經是越來越小,顆粒之間的間隔也是越來越小。

我們所處的空間是一個遍佈磁場的空間。

外部磁場的侵擾,內部顆粒之間的相互幹擾。

磁頭頻繁的對顆粒進行翻轉。

納米級別的磁性顆粒很容易在短期內失去磁性。

雖然廠家一直在不斷尋求更好的磁性材料,但是問題仍然很嚴峻。

玩過錄音機的朋友都知道,一盤磁帶反覆的寫抹幾次,基本就是要報廢的節奏。

當然硬碟肯定要耐用的多,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局部失磁會造成硬碟出現壞道,壞道越多失磁面積越大(碟片磁頭碰撞產生的壞道另當別論)。

如果大面積失磁,尤其是伺服信息丟掉之後,則表現為硬碟出現敲擊聲音。

很多不明真相的羣眾第一反應就是磁頭壞了。

雖然故障現象一樣,但不一定就是磁頭的鍋。

根據我實際工作的總結,故障硬碟最少有7成是因為碟片失磁導致的故障。

如果你的硬碟某一天突然故障,很大概率是碟片失磁的鍋!


話鋒轉回來,為什麼企業級硬碟不會採用當下最高密度技術,就是盡量避免上述的原因。

不管硬碟性能多優秀,一旦丟掉了穩定性那是一款沒有任何意義的產品。

需要企業級硬碟的朋友加微信:Barracuda55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