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題。

相信與不相信

龍應臺

二十歲之前,相信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了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歷史永遠是後人寫的,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得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是往往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淳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的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特定的正義, 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利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裏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纔不能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成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纔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變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還是相信。

譬如歷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境。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業,但沒有他們,我們的歷史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一粒沙裏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相比也是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曾經不相信,而現在信的?

有的,不過是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相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證實的事情,現在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4.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相信與不相信》這篇散文結構靈活隨意,但它卻散而有序,散而有凝,龍應臺先生信筆所至的內容都貫穿於精深的情感的紅線上。

B. 作者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發現理想主義者要經受住諸如權力的考驗,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堅持自我。

C. 作者認為愛情與海誓山盟只是過眼雲煙,如螢火蟲的微光短暫,且無法海枯石爛,愛情轉化為親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塊一樣保鮮。

D. 文章第九段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既與上文內容呼應,比如對於歷史、文明、正義、愛情等的理解,又引發後文的議論。

5. 結合全文談談第一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自然段這三段的作用。

6. 有人認為龍應臺的筆總能觸及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哀而不怨,於惆悵中抱有一種獨孤面對,素顏修行的積極和堅定。請結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4. C

5.①第一段引出下文,照應標題。指出二十歲之前相信很多東西。

②第八段承上啟下,指出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③第十自然段啟示下文,與下文形成設問,辯證地反思不相信與相信的變化。

④這三段先總說,再分別論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這篇散文自然連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①本文的確哀而不怨,惆悵中看出積極與堅定。

②作者面對時間的無言,面對生命的思考,面對野蠻的侵蝕,面對理想的缺失,面對愛情短暫的無奈,表現出植入人心的傷感,曾經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質疑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閱歷的增加,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辯證的看待,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讓我們看到人生的堅定。

③君子之間的交往如水一般純凈,不帶雜質。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現象,好像看到了真實情況,實際上差得遠了。問我將到哪裡去安身呢,前路廣闊,我無言以對。只見春滿花開,皓月當空,一片寧靜安詳,那就是我的歸處啊。我們的閱歷和靜心的思維,讓我們發現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讓我們體味出世界的真實。作者引用這段話正是哀而不怨,辯證後的堅定的體現。

【解析】

4. 試題分析:此題考覈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綜合賞析能力。答題時要求明確具體的考覈的要點,然後結合文章內容判斷正誤,題中ABC項考覈文章的內容,D項考覈手法,其中C項,作者後來轉變了想法,「就像冰塊一樣保鮮」不對,根據原文第六自然段「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的質疑可以推知,這樣的愛情已經不是真正的愛情了。

5.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語段的作用的題目,注意從內容和結構的角度分析,首先答出段落的內容,然後分析和上下文的關係,第一段從內容上看「指出二十歲之前相信很多東西」,從結構上「引出下文,照應標題」;第八段從內容上「指出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從結構上「承上啟下」;第十自然段從內容看「辯證地反思不相信與相信的變化」,從結構上看「啟示下文,與下文形成設問」。然後總體分析這三段先總說,再分別論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這篇散文自然連接,使得行文散而有度。

6.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探究的題目,探究的內容是對「龍應臺的筆總能觸及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哀而不怨,於惆悵中抱有一種獨孤面對,素顏修行的積極和堅定」的理解,要求結合「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作答,首先明確觀點「的確哀而不怨,惆悵中看出積極與堅定」,然後結合「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具體分析「哀」「不傷」「惆悵中看出積極與堅定」的具體表現,如「作者面對時間的無言,面對生命的思考,面對野蠻的侵蝕,面對理想的缺失,面對愛情短暫的無奈,表現出植入人心的傷感」體現「哀」和「惆悵」;「曾經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質疑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閱歷的增加,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辯證的看待,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的,讓我們看到人生的堅定」。

http://www.chinahwadi.com標籤:閱讀 語文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