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是非常艱難和殘酷的。在當時,我軍的武器裝備遠遠不及日軍,由於輕重武器嚴重落後,我軍往往被迫與日軍進行白刃戰。

抗戰中白刃戰的場景因抗日題材電視劇的熱播也為大眾所熟知:即我軍通常使用大刀與日軍對抗,或者是使用上了刺刀的步槍與日軍進行拼刺,時間長了拼刺刀也成了白刃戰中最通俗的場景。

實際上抗戰的艱苦程度遠遠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因為在抗戰中,尤其是全面抗戰初期,我軍甚至連與日軍拼刺刀的條件都沒有,原因也很簡單:我軍根本就沒有多少刺刀。

據120師改編之初的統計,當時全師的武器數為:迫擊炮4門;輕重機槍178挺、花機關和手提槍68支;馬步槍4091支;駁殼槍

/手槍779支;子彈276955發;馬刀2把,刺刀117把。

120師各類槍支總數為5216支,總數雖然不少,但是型號繁雜,老舊不堪。子彈平均每槍只有53發,拋開備彈較多的輕重機槍,步槍每支至多二三十發。

這樣的備彈數量不僅使得120師打不了攻堅戰、陣地戰,即便是在伏擊戰、偷襲戰中也要異常謹慎,否則就會陷入無彈可用的窘境。

而且我們注意到該師刺刀只有117把,其中拋開不好使用的和留守陝甘寧部隊所裝備的,帶到抗日前線的就更少了,1937年9月統計,該師715團僅有4把刺刀;716團有13把;717團為36把。

129師當時的情況也與120師相差無幾,該師開赴前線者9000餘人,但卻只有刺刀55把。129師的子彈更加窘迫,全師子彈總計只有10萬餘發。

有人說刺刀這麼簡單的物件,我們還不能打造嗎?其實還真不能。

刺刀製造需要比較高的機械工藝和原料,而且刺刀打造好之後還要與步槍進行很好地結合,而八路軍在抗戰初期沒有軍工廠,依託鐵匠鋪之類的手工作坊無法批量製造刺刀。

也就是說在抗戰初期與日軍的交戰中,我軍不光是彈藥不足被迫進行白刃戰,而且白刃戰必備的刺刀也嚴重不足,初期交戰真正發生拼刺刀的情況很少,因為我軍沒刺刀。

120師在1938年3月21日的鳳凰山戰鬥中有過如下記載:敵用刺刀戰刀亂砍,我以步槍與敵格鬥,結果我被敵刺傷多人,亡數人,最終開始開槍纔打死敵十餘人。

129師在神頭嶺伏擊戰時,因大批戰士沒有步槍而裝備了紅纓槍,由於紅纓槍對日軍上刺刀的步槍有長度優勢,因此纔在白刃戰中壓制住了日軍。

在抗戰中,八路軍所屬部隊並不能得到戰區槍械和彈藥的補充,而日軍作戰往往也不會攜帶大量的彈藥,因此八路軍對日作戰根本打不起消耗戰,必須以戰養戰,如果一場戰鬥繳獲數量少於消耗數量的話,往往還被視為教訓進行檢討總結。

但是繳獲日軍武器的話有一點好處就是,日軍三八式步槍往往都配置了刺刀,如果全殲日軍的話(如不能控制戰場,即使打死打傷了日軍,繳獲也極少或沒有),可以繳獲到刺刀。

在武器裝備嚴重落後,彈藥補給極端困難,而且白刃戰武器也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抗戰之艱難是現在人難以想像的,而且敵後作戰是在日佔區交戰,我軍沒有後方,時刻處於優勢敵軍的圍攻之中。

在這種條件下,我軍要生存下來,還要發動淪陷區羣眾進行抗日鬥爭、抵禦日軍侵略,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到1939年12月,全面抗戰不過2年時間,120師累計作戰傷亡達到了18516人,是其出兵抗日時人數的2倍還多,其中相當多一部分是紅軍老戰士。

當然,重大犧牲之下,我軍繳獲的日軍武器也越來越多。

到1939年10月,120師馬步手槍總數已有15857支、輕重機槍942挺,各類炮也有52門,武器狀況得到改善。到1940年6月,120師各部已經裝備了刺刀5492把。

隨著從敵軍中奪取的刺刀越來越多,八路軍也愈加重視拼刺戰術。

八路軍呂正操部在戰鬥間隙,剩下的時間大都是在練習拼刺;而386旅旅長陳賡更是要求部下以真槍在野外不齊地形或山地練習刺殺(陳賡就是《亮劍》中讓李雲龍大氣不敢喘的旅長,而在電視劇中也有獨立團真刀真槍練拼刺的場景)。

當時,我軍通常對日軍具有兵力優勢,於是八路軍發展了一種3人對1人的刺殺戰術,拼刺時一個戰士佯攻吸引日軍注意力,其他人突刺,這樣成功的幾率往往很高。

而當時,我軍一些拼刺高手也不懼與日軍進行單挑。

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八路軍決死一縱隊25團8連曾與日軍有過一次大規模拼刺,這個連遭遇日軍突擊部隊後,與其展開了近乎於一對一的刺殺格鬥,最終以犧牲30餘人的代價,刺死了日軍40餘人,將其擊退。

戰後8連榮獲「白刃格鬥英雄連」榮譽稱號,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連在幾十年後的對越作戰中也戰功不斷,斬獲了「老山英雄連」的榮譽稱號,還參加了2015年的「九三」勝利日大閱兵。

到了抗戰後期,我軍拼刺技術進一步成熟,而日軍兵員素質下降,善於拼刺的老兵越來越少,即便是在拼刺刀這一環節,也能被八路軍完全壓制下去。

當然了,能有這麼一個過程,離不開多年抗戰中犧牲的無數先烈,他們從日軍手中奪下刺刀,而後又用侵略者的刺刀捅進其胸膛——這就是我們的前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