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金融科技企業和傳統金融,不是他們互相誰把誰滅了的問題,也滅不了,而是他們之間的相互交融,優勢互補,我覺得這個是銀行未來非常廣闊的前景。

  就全球來看,金融科技浪潮已經撲面而來,無論是質疑者,還是鼓吹者,都不能否認主流金融體系、監管者、學者,都必須重新審視這場技術從後台到中前台的變革。

  在中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帶來了巨大影響。同時,當前金融領域也面臨新技術的衝擊,金融科技受到各方關注。我們認為,新技術已經成為影響下一步我國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未來金融科技發展變革當中,可能有如下主要趨勢變化。一是技術分化、標準化、擠出劣幣。技術對金融業的影響將一定程度上會出現適度的分化,同時技術本身也需要予以甄別、規範和落地,尤其在金融領域應用時,需進一步推動技術的標準化,同時摒除各類「偽技術」。

一、金融科技行業邏輯

1.1 金融科技(FinTech)多元概念

2016年以來,金融科技開始替代互聯網金融風靡國內金融圈,並衍生出眾多概念,在不同場合、不同報告或不同文章中看到的金融科技,指的並非同一樣東西。

因此,對於金融科技在實踐中多元化的概念和界定首先要有心理上的認知,然後根據具體的應用情景去對應相應的概念,否則便很容易出現混淆甚至困惑。

1.2 金融科技發展三階段

根據 IOSCO(國際證監會組織)在2017年2月發布的《金融科技研究報告》,根據美國的情況,從新興科技和創新商業模式演進兩個方面,將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1.3 金融科技:對於商品經濟(或信用經濟)類似於一種基礎設施的存在。

一般性:科技進步、商品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產物

· 圍繞金融業務所延伸出的服務;

· 如支付工具的演變:金屬貨幣→紙幣→刷卡→移動支付(NFC技術等)

特殊性:歷次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的解放不再是線性增長,而是接近指數型增長

· 在我們還未了解時,它已經迅速滲透入生活中;

· 過去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打造的商業巨頭,現在只需要幾年時間。

1.4 金融科技產業鏈:以金融業務流程為主線構建

二、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情況

2.1 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熱情不減,以美洲地區為主

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金融科技涉及827筆投資,金額達200億美元。其中以美洲地區為主,佔比達到65%。

2.2 亞太地區金融科技備受風險投資青睞:2016年佔比超六成

下圖按順時針方向標註著2016Q4-2017Q3按融資規模排序的全球十大金融科技投資項目地區分布情況,可以看到超過半數投資項目落在美國。亞太地區僅有中國上榜。

將範圍縮小至亞洲,2016Q4-2017Q3亞地區十大金融科技投資項目則大多數落在中國。

2.3 中國科技金融不容小覷

H2 Ventures、KPMG聯合發布的《2017 Fintech 100》中,除了融資情況,還將業務地域分布、業務多樣性、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創新情況等指標考慮在內,對全球金融科技公司進行排名。

Fintech 100 數量上:美國一國佔比將近20%,英國、澳大利亞、中國為第二梯隊。

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排名情況:

· 3/3:Top3都是中國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金服、眾安在線、趣店;

· 5/10:Top10里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佔了一半,除了前三還包括陸金所和京東金融;

· 9/50、9/100:上榜的9家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一半位列Top10,其餘都在Top50。

花旗銀行研究報告《What FinTech VC Investments Tell us About a Changing Industry》統計了2016年9月底全球27家金融科技獨角獸公司分布情況:

· 數量上,14家位於美國,8家在中國,中美兩國金融科技獨角獸公司占絕大多數;

· 單個公司規模上,中國金融科技獨角獸公司平均規模大於美國。

2.4 中國金融科技何以發展如此迅速

主要原因:

· 供給端:數字化滲透率高,但金融普惠程度低;

· 需求端:「中產」比例上升,需求推動金融科技;

· 監管滯後:先發展後規範(至少在最開始是這樣的)。

2.4.1 供給端:數字化滲透率高,但金融普惠程度低

中國的銀行體系服務對象以國企、大型民企,以及政府相關活動為主;對中小企/個人的金融服務供給不足。

一方面,存在巨大的供給缺口;另一方面,智能機等背後的新興技術為擴大金融包容性創造條件。

2.4.2 需求端:「中產」崛起,推動金融科技

和平、發展、改革帶來的紅利,在收入結構上表現為從金字塔型向紡錘型變化,意味著收入處於「中產」狀態的人口大量增長。

伴隨收入增長,人的物質、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長,最為突出的則是在消費、社交領域的需要,而已有的供給是遠遠不夠。因此,阿里和騰訊分別抓住這兩個矛盾,在各種新技術加持下,將服務延伸至長尾市場。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企業推出的金融科技帶有鮮明的特點,阿里在電商中生成了螞蟻金服,而騰訊則通過微信滲透其社交金融。

三、金融科技領域趨勢

3.1 業務趨勢一:北美地區保險科技(InsurTech)受資本追捧

全球範圍內,對保險科技的投資熱情高漲,美國保險科技Lemonade是近年來新興代表,其在保險投保和理賠業務透明化、信任化、高效化上所做的嘗試值得借鑒。

2016年前三季度,全球範圍內,VC在金融科技各個子領域的投資以借貸為主,佔比達到60%,而保險佔比13%;若不考慮亞洲地區,借貸佔比下降至22%,保險佔比上升至31%;若不考慮北美地區,借貸佔比上升至81%,而保險僅有1%。

這意味著亞洲地區金融科技VC投資依舊以借貸領域為主,而北美地區則開始轉向保險科技。

從2015年到2016年9月,美國VC投資風向發生明顯改變,借貸領域獲得投資從58%下降至20%,而保險領域則上升到34%。

中國金融科技投資依舊以借貸領域為主。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個人貸款缺口大,佔GDP比重遠低於發達經濟體。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借貸公司可以不斷創造新的信貸需求;而歐美這些金融服務普及率高的國家增長空間十分有限。

3.2 業務趨勢二:從 B2C 到 B2B

根據金融科技是否直接服務於如消費、支付、保險等各個應用場景,將其區分為:

· B2C模式:借貸、支付、保險、財富管理等

· B2B模式:監管科技(RegTech)、網路安全、數據存儲分析等

2016年亞洲地區金融科技風投依舊集中在B2C模式,佔比89%。北美地區在B2B模式的投資比例超高B2C模式,達到56%。

從前文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北美地區美國金融科技占絕對優勢,在亞洲地區則以中國金融科技為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2016年美國金融科技的風險投資已轉向B2B,中國則繼續專註於B2C。

B2B模式中又以監管科技(RegTech)最為突出。

· 國際金融協會(IIF)將其定義為:能夠高效和有效地解決監管和合規性要求的新機會。

· 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FCA)將其描述為:運用新技術,促進達成監管要求。

監管科技源自銀行對減少合規成本的需要。次貸危機以後,政府針對銀行的業務制定了很多新規並且大大提高了對銀行不合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這導致銀行的合規成本每年上升。

全球監管科技公司(RegTech)中,以英、美居多,佔比分別達到27%、25%。

業務類型上,以監管報告自動化、客戶盡職調查為主,佔比分別為21%和19%;此外,還包括風險管理、系統自動化、市場監控、壓力測試、網路安全、通信監測和反欺詐等。

· 短期內監管科技的應用主要是幫助企業自動化那些單調的合規任務以及降低合規和報告方面的運營風險。

· 隨著金融機構和監管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加緊密,監管科技公司的業務也會更加深入,在反欺詐和風險管理等領域上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

3.3 監管趨勢:監管沙盒(Regulation Sandbox)興起

沙盒本是計算機用語,2015年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借用這個概念,針對金融科技的創新,提出監管沙盒機制。

按照FCA的定義,「監管沙盒」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個安全空間內,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測試其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而不用在相關活動碰到問題時立即受到監管規則的約束。

通過沙盒測試:

· 一方面,可以在監管機構的控制下實現小範圍內的真實環境測試

· 另一方面,沙盒測試可以為監管機構提供清晰的視角來看待監管規定與金融創新的辯證關係,及時發現因限制創新而有損消費者長遠利益的監管規定,並第一時間調整,最終達到達到保護消費者,支持真正金融創新的目的。

3.3.1 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的監管沙盒機制對比

3.3.2 監管沙盒在中國適用性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在接受央行旗下媒體專訪時明確表示:監管沙盒,作為一個國際經驗,也不排除考慮在個別領域進行試點,但總體並不適合在中國大範圍普遍開展。

中國金融科技現在主要的問題還是監管不足。從國際經驗看,監管沙盒實施對象都是一些初創型企業,金融科技自我發展動力不足,需要鼓勵發展。相反,我國市場比較大,金融科技機構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盈利,自身發展動力強,在此背景下如果再實施監管沙盒,很多大中小型金融科技機構都會來申請,可能容納不下如此多的機構。

對於國內金融科技監管要將微觀功能監管與宏觀審慎管理相結合。美國一些金融科技監管經驗很值得中國借鑒,特別是其穿透式監管、功能監管方面

· 金融科技現狀總結

· 2016年以來,金融科技(FinTech)開始替代互聯網金融風靡國內金融圈。

· 全球金融科技投資熱情不減:2017前三季度涉及827筆投資,金額200億美元。其中美洲地區、歐洲地區、亞太地區佔比分別為65%、23%、12%。

· 亞太地區金融科技備受風險投資青睞:2016年風投金額佔比超六成。其中,中國科技金融發展尤為突出,在《2017 Fintech 100》中佔據Top3。

· 中國科技金融發展迅速原因在於:

1. 供給端:數字化滲透率高,但金融普惠程度低;

2. 需求端:「中產」比例上升,需求推動金融科技;

3. 監管滯後:先發展後規範。

· 金融科技領域趨勢:

1. 北美地區保險科技(InsurTech)受資本追捧,中國目前還是以借貸為主;

2. 2016年美國金融科技的風險投資已轉向B2B(特別是RegTech),中國持續專註於B2C;

3. 監管沙盒興起,但在中國目前不具備大範圍普遍開展的條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