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上海寧,最近不談股票,不談房價,甚至連朋友也不談……一門心思統統撲在垃圾上。」

下週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就將正式施行,城管部門同步開展執法。

生活垃圾將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幹垃圾四個標準進行分類;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處以200元罰款

「最近的搜索詞」

有上海人說,「現在看到什麼東西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你是什麼垃圾?」

還有人調侃說,以後在上海相親,介紹條件時要加一條「會垃圾分類」:

「只要你垃圾分類做得對,就會被一羣大爺大媽誇獎……但這時如果不走快一點的話,就會有大媽拉著你的手問芳齡幾何,有沒有對象。」

這也是垃圾分類在國家決策部署下的驟然提速。北京等城市也在推進立法,不久都會進入「強制時代」。

#怎麼搞懂分類?

上海出臺了官方的投放指南:

這個分類教程,最重要的是「乾濕分離」——不過,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幹/濕」,而是:

濕垃圾=易腐垃圾

幹垃圾=歸不進前三個類別的其他垃圾」。

比如海鮮殼、大塊骨頭、榴槤殼等,雖然是有機物,但因為難以被處理濕垃圾的機器打碎,就歸入了「幹垃圾」。

視頻封面

05:11為什麼要對垃圾進行乾濕分離?

為什麼要對垃圾進行乾濕分離,從這個介紹日本「剩食回收運動」的視頻可知一斑。日本強制規定廚餘回收比例,利用廚餘製成堆肥循環再利用,種植蔬菜瓜果。同時還重視「食育」,從源頭讓大家學會珍惜食物。

相比之下,還是下面這版「指南」更形象:

豬能喫的……叫濕垃圾

豬都不要喫的……叫幹垃圾 豬喫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 可以賣出去換豬的……叫可回收垃圾 多考慮下豬,垃圾就能分對了。(來自@-Liz-Ti- )

還有人開發了VR遊戲版的「垃圾分類」,貼心不過如此了。

??

圖源:@裝甲戰兔

#有什麼苦惱?

有了指南和培訓,為什麼還是有一些吐槽呢?

除了分類標準需要反覆操作才能形成習慣外,人們也發現了不少實操中的問題:

首先是「實施導則」中說垃圾投放時間一般設定在上午和傍晚兩個時間段。

這對於早出晚歸的「996」上班族來說,非常容易錯過投放。

其次,不少小區要求投遞垃圾時要「破袋」——就是把垃圾從袋子裏單獨倒出來,垃圾袋再作為幹垃圾丟棄。

有人說,這讓他想起老上海人每天倒夜壺的感覺;

有人則擔心垃圾袋的使用會因此增多。

而且,倒出濕垃圾時,也很容易弄髒——日本是用可降解材質的濕垃圾專用袋。

作為應對,上海居民紛紛採購能幹濕分類的大容量家用垃圾桶。

不好進行乾濕分離的廚餘垃圾,購進垃圾粉碎機打碎排入下水。

有居民擔心這會增加下水道的排污壓力。

也有人預測會出現繞過小區的分類垃圾箱,將垃圾丟到馬路上的現象。

考慮到這種情況,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撤桶」,安排監控和巡邏。

還有小區通過發二維碼,扔一次垃圾掃一個碼,來實現監測管理。

也有條件好的地方, 給居民發放綠色積分賬戶卡,將丟垃圾與一些福利掛鉤。

上海部分試點小區引入的食物垃圾處理器,小區自行處理濕垃圾75%。這種經驗可能會被擴大推廣。(圖源:上觀新聞)

多數人是支持垃圾分類的,都知道「垃圾圍城」的環保壓力。

但有人在觀望,因為之前有過這種「運動式開展」,一陣風過後只剩下形式主義。

有人支持但認為目前操之過急:上海是全國最早引入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多年前就有了「乾濕分離」,但很難一蹴而就。

比如以前也實行分類,但收運的時候又混放在一起,就是典型的系統不配套。

而目前的分類之所以被吐槽,像「菜葉屬於濕垃圾、糉子葉屬於幹垃圾」,也是受限於末端處置系統能力的滯後。

還有人提到日本垃圾分類的精細是由家庭主婦一手支撐起來的,在普遍雙職工的中國,很難完全照搬。

但也有人覺得,目前的「強制」雖然會帶來很多不便,但吐槽歸吐槽,如果能用幾年的時間形成習慣,好處多於陣痛。

就像日本,花了一代人的時間,從零到完善,從「髒亂差」到以乾淨聞名世界。

這裡面,有哪些經驗是可以參考的呢?

0 1

日本以前也是「髒亂差」

60年代,日本進入了經濟高速成長期,但也導致了嚴重的污染問題。

那時,東京的街頭到處飄散著工廠的廢氣和汽車尾氣,「大白天裏連富士山的樣子都看不清」

大街上吐痰、扔垃圾的人隨處可見,公共廁所更是最髒的地方。

日本教育評論家高橋敷還怒其不爭地出了一本叫做《醜陋的日本人(みにくい日本人)》的書,大批日本人的民族性。

《醜陋的日本人》,高橋敷著

日本是怎麼變成現在的樣子的?

據日本資深媒體人池上彰分析,這個變化是從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始的。

「為了給外國人留下良好印象,當時的日本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衛生推廣活動。

東京的各個家庭都被分發了宣傳手冊,各自治團體紛紛上街進行清掃。也是在這個時候,日本街頭第一次設置了垃圾箱。」

同時,日本人重新構思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尤其是針對下一代。

從1962年12月開始,每個月的10號變成了「首都美化日」。

再加上水俁病等因環境問題引發的疾病,進一步讓社會意識到,環境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改變刻不容緩。

而且,從機制上來說,垃圾處理是市町村等基層的責任。由於決策的公開,居民很清楚自己為垃圾處理支付的成本——而做好垃圾分類,就是為自己省錢。

當然,改變無法一蹴而就。

尤其在80年代後期,日本進入了泡沫經濟時期,垃圾排放量也不斷增加。

繪本《電車進站了》曾描繪80年代末日本站臺的景象說:

「到達終點的特急電車中到處是便當殘渣、空罐子和報紙雜誌,末班車離去的軌道上是堆積如山的煙頭,負責清掃的老奶奶彎著腰清掃著。」

為了應對這個新形勢,日本政府又推進了一系列立法和宣傳工作:

  • 1989年6月,促進市民對垃圾問題理解的「Tokyo Slim」活動開始定期舉辦。
  • 1991年,日本修正了廢棄物處理法。
  • 1993年開始,每個六月的第一週都被規定為「垃圾減量化推進周」。
  • 2000年,日本製定了《循環型社會推進基本法》。......

日本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從家到學校,都要被教授垃圾分類的規則。有的學校還會組織去垃圾焚燒廠參觀,再加上日本動漫都在不竭餘力地宣揚環保,事情逐漸深入人心。

就這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愛乾淨的日本人」這個嶄新的形象才確立完畢。

0 2

在日本

扔掉一件垃圾有多難

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一套特殊的垃圾處理規則也慢慢形成。

第一次去日本旅遊的人常常因此遭遇各種困惑......

比如最簡單的:

#垃圾箱都去哪兒了?

日本大街上的垃圾箱確實很少。

但這其實是這20多年纔有的現象。

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爆發。

為了預防恐怖襲擊,日本政府拆掉了大量街巷上的垃圾箱。

這原本只是一個暫時性的舉措。但在那之後,日本人漸漸習慣了沒有垃圾箱的狀態,再考慮到重新安裝的成本,這個現象就一直留存到了現在。

#沒有了垃圾箱,

日本人要怎麼扔垃圾呢?

答:把垃圾放進塑料袋中帶回家扔。

當然,對於去日本旅遊的外國人,很多時候就只能儘力找垃圾箱了。

在日本街頭,垃圾箱一般藏在以下幾個地方:

便利店門口

自動販賣機旁邊

車站月臺

但另一個困惑又來了:

#垃圾應該怎麼扔?

在日本,有一套十分細緻的垃圾分類法。

僅是在東京,各區的垃圾分類方法就不同。有的地方甚至分了20多類......

但在大體上,垃圾基本都分為以下四大類:

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垃圾和粗大垃圾。

每一大類下又有許多小類。

  • 可燃垃圾:廚餘垃圾、橡膠皮革.......
  • 不可燃垃圾:金屬、玻璃、陶瓷、乾電池.....
  • 資源垃圾:食品用罐、玻璃瓶、塑料瓶、廢舊紙張......
  • 粗大垃圾:大型家電、傢具......

宇都宮市的垃圾分類甚至細緻到動物的屍體、防火保險櫃以及沒有拉在廁所裏的屎尿......

而粗大垃圾一般要收不算便宜的處理費用。比如在買汽車時,就要先付2萬日元的垃圾票。

東京都世田谷區垃圾分類圖表

這些垃圾分類必須嚴格遵守,本地人有時候不小心分錯了,收垃圾的人可以拒收。

而且,垃圾分類處理不好,是真的會被鄰居鄙視。

所以,很多日本人搬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去領一份當地的垃圾分類指南。

OK,學好垃圾分類了。

能扔了吧?

先別急,為了方便回收,很多垃圾都有指定的處理方法。

比如塑料瓶要這樣處理:

去瓶蓋??摘標籤??用水洗凈??用腳踩扁

牛奶盒則是要這麼處理:

洗乾淨??剪開鋪平??曬乾凈??捆一起

除此之外還有......

  • 食用油等液體類垃圾,要用紙或布將液體吸乾。
  • 生理用品和尿不濕,需要先將上面的髒東西去掉再扔。
  • 各種瓶瓶罐罐要洗得鋥光瓦亮纔可以扔,所以在日本生活,買指甲油、老乾媽前都要三思......

都瞭解了。

現在可以放人去倒垃圾了嗎?

還不行。

在日本,不同的垃圾一定要裝在特定垃圾袋裡才會被收走。

而這些垃圾袋只能去當地政府指定的地方或超市、便利店購買。

垃圾袋分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資源等類型

好了,放進指定垃圾袋了。

能扔了嗎?

還是不行......

在日本,不同類型的垃圾都有各自的收垃圾日期。

所以每天只能去指定場所,倒當天規定的垃圾......

資源類垃圾:週三可燃垃圾:週二週五不可燃垃圾:週四大件垃圾:請撥打圖上電話

不小心錯過了倒某一類垃圾的時間?等下次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日本人在夏天完全不敢多買生鮮食材。

因為一旦錯過扔垃圾的時間,接下來的幾天,整個房間就會開始瀰漫腐爛的味道......

好了,倒垃圾去吧!:)

0 3

垃圾處理不只是分類,

還有減量和回收利用

繁瑣的垃圾處理規則,已經是日本人非常習慣的日常。

而且,近年來,日本還出現了「撿垃圾運動」: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600多場比賽,參與人數接近8萬人,併流行到了俄羅斯、韓國、美國等地。

比賽規則很簡單:

按每組撿回來的垃圾稱重評分。得分最高的一組獲勝。

不同種類的垃圾被設有不同的得分值。

比如,金屬類的垃圾比較好找,所以得分較低。煙頭往往隱蔽,所以是個高分項。

——很像是一個環保版的尋寶遊戲。

在日本人眼中,很多垃圾的確是寶——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獎章都將是通過電子垃圾來「提煉」。

在日本,明確地提出垃圾處理的三個方針——3R(Reduce、Reuse、Recycle),分別代表減少垃圾、廢物利用、資源再生。

有個叫「上勝町」的小鎮就是「減少垃圾」的典範:全鎮居民在2003年時達成共識,制定了一個「零垃圾」計劃。

他們克服了一開始的各種不便,逐漸摸索出各種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回收率目前已經達到81%。環境轉好後,這裡出產的蔬菜,非常受歡迎。

總之,垃圾處理是一個從政府、國民到企業,都要通力合作,缺一不可,纔可能取得一定成績的。

6月初,住建部發文稱,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大部分城市居民,都要經歷一場將垃圾分類從理念變成習慣的過程。

但就像上面介紹的日本的情況一樣,在一段漫長而不適的轉型期之後,垃圾處理或許會變得不再痛苦,甚至成為部分人的樂趣。

參考資料:

japantimes.co.jp/news/2

spogomi.or.jp/about/

headlines.yahoo.co.jp/a

japantimes.co.jp/cultur

j-wave.co.jp/blog/news/

mag2.com/p/news/343364

bunshun.jp/articles/-/6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