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前期,由於國力強盛、威服海內,周邊政權敬畏大唐威勢、傾慕華夏文化,紛紛進獻禮物,請求與唐朝聯姻。這一時期和親的公主受到禮遇和尊重,她們因此多能運用自己的地位與才幹,促進雙方的友好與交流,並逐漸以先進的中華文化熏陶、改變其他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等。這其中,和親吐蕃的文成公主最為聲名卓著。

唐太宗貞觀時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使臣向唐朝請求和親。貞觀十四年(640),唐朝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嫁松贊干布。次年,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成婚。公主受到了極高禮遇與尊重,松贊干布親自出迎數百里,並專為公主築造一城及宮室讓她居住。

上圖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文成公主從唐朝帶去了大量的珍寶、器皿、紡織品、藥物、谷種、蠶種、樂器、書籍等,還有一批手工業工匠和樂工。入藏後,公主不喜赭面習俗,松贊干布便命令國人暫且停罷,同時脫氈裘、換紈綺,漸慕華風。吐蕃又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進入國學學習詩書,並向唐朝求取蠶種,敦請派遣釀酒、碾碹、紙墨工匠。

上圖文成公主廟,位於青海省玉樹

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吐蕃人漸漸學習了不少漢族的科技文化,學會了使用新農具和種植方法,學會了養蠶、紡織、冶金、制陶、碾米、釀酒、制墨、造紙等手工業技術,改進了曆法,還逐漸改變了住帳篷、穿氈裘等生活習俗。唐人陳陶《隴西行》詩讚道:「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上圖綠度母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由於她對漢、藏兩族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歷史貢獻,她贏得了人們的景仰、尊敬,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傑出婦女人物之一。至今,拉薩大昭寺內還保留著公主和松贊干布的塑像,她從長安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也仍供奉在大昭寺內。在藏傳佛教中,她被認作綠度母的化身。她在後世的被神化,反映了藏族民眾對於她的崇敬與愛戴。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把文成公主下嫁給吐蕃普贊松贊干布,松贊干布親迎於青海,入藏後,文成公主沒有沉溺於思鄉訴苦,而是積極的融入當地的生活,逐步的改變吐蕃原始的生活方式。命隨行的技師把大唐的農耕技術、蠶桑布藝、醫藥典籍、佛經曆法、藝術形式都悉數教給當地民眾,給當地的政治、文化、經濟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文成公主又幫助設計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並把從大唐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立於寺廟內,供當地民眾參拜,極大的宣揚了漢文化,積極的加強了漢藏人民的友好關係。

為了紀念文成公主,當地民眾為其修建寺廟,建造雕像,香火不斷。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供後人敬仰、紀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