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以升發調達為順,肺以肅降通調為常,肝氣不舒,久郁化火,木火刑金;若心臟虛損,陽氣虧虛,血行異常,痰瘀阻肺,或心陰不足,心火灼肺;過食辛甘厚味,脾失健運,或脾虛肺臟失養,水濕不化,聚而生痰,或肝木乘土,上擾於肺;腎主水液不利,水濕泛濫,或腎氣蒸騰氣化不夠,導致肺的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功能減退……都可導致咳嗽的發生。正所謂:「各傳以與之」。多見於內傷咳嗽,虛實夾雜。 1.3內外合邪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外邪自口入胃,循肺脈上至於肺,內外之邪合併傷肺,則肺失宣肅而作咳。亦可因為肺臟本虛,宿疾伏肺,復感外邪而誘發發病者。此多出現虛實夾雜、表裡兼證。 1.4咳病漸傳 「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說明五臟咳嗽日久,可傳至與其相合的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六腑咳是五臟咳的漸進,待咳傳三焦,病已危重。 1.5聚胃關肺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指出五臟六腑雖皆令人咳,但以肺臟、胃腑的關係最為密切。主要體現在:肺脈循胃,精氣相貫;脾胃主運化水濕,肺為貯痰之器;肺胃之氣機升則同升,降則同降;肺胃之陰液盛則同盛,衰則同衰。肺胃密切相關。 1.6氣機失調是五臟咳病機關鍵[1] 咳嗽是由於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致。肺氣上逆主要是因邪阻、肝鬱、正虛引起。肺咳主要見於邪阻致逆及因虛致逆,心咳、脾咳、腎咳主要見於因虛致逆,肝咳則見於肝鬱致逆。 總之,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即肺系感受六淫之邪,或者臟腑功能失調,二者亦可兼而有之。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臟腑之間可相互影響,其基本病機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2 典型病例患者欒某,女,63歲。初診日期:2011年9月29日。主訴:反覆咳痰11年,發作二十餘天。患者11年前夏天搬遷至真新街道居住,當年秋天開始出現咳嗽,痰色白或黃,質粘,飯後痰量增加,多次服西藥及中成藥效果不明顯。每年秋季發作,一般持續到第二年春天可自行緩解。今年9月初開始又發作,曾服消炎藥及貝靈膠囊等無效。刻下症見:咳嗽時作,痰白,晨起色偏黃,質粘,三餐後痰量增加,食後腹脹,夜眠多夢,夜間腰酸,大便3日一行先干後軟,口乾,易汗,余可,舌淡紅偏暗,苔薄白膩,脈沉稍數。有冠心病、膽囊息肉、頸腰椎病史。中醫診斷:脾咳(脾虛痰食阻滯)。治法:健脾益氣,化痰消食。方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藥用:党參12g,黃芪15g,白朮12g,茯苓15g,澤瀉12g,米仁30g,木香5g,砂仁5g(後下),陳皮10g,半夏10g,全瓜蔞15g,草豆蔻5g,桔梗5g,懷牛膝10g,生山楂20g,六曲20g,甘草5g。7劑。二診(2011年10月8日):用藥後痰量明顯減少,色白質粘,仍口乾、多汗,兩天來咽有痛感,夜眠夢減,大便1-2日一行,質可,舌稍紅尖點刺,苔薄白膩脈細數。此上焦有風熱,前方去草豆蔻,加薄荷5g,蟬衣5g,葛根25g。7劑。三診(2011年10月17日):偶咳,痰少,晨起變稀,仍口乾,動則多汗,咽無痛感,眠時差,大便基本正常,腰不酸,舌暗稍紅尖點刺,苔少脈細數。脾虛肺臟津氣不足,繼以香砂六君子湯為主:党參12g,黃芪15g,白朮10g,茯苓12g,木香5g,砂仁5g,陳皮10g,半夏10g,桔梗10g,懷牛膝10g,六曲20g,生山楂20g,甘草5g,葛根25g,五味子5g,浙貝12g,桑葉10g。7劑。服藥後,患者咳痰愈,汗出、口乾亦緩。隨訪至今,咳嗽無複發。按語:《素問·咳論》:「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指出了脾咳的辯證要點。筆者認為,五臟六腑咳的辯證依據,除此還應以各臟腑病症特點為參考。該患者由於家事煩勞,損傷脾胃,脾失健運,導致飲食積滯,水濕停留,痰濁內生,痰食阻滯,上干於肺;同時土虛不能生金,肺氣不足,易感外邪。患者脾虛為本,兼有肺氣不足,痰飲內伏,秋季開始陽氣潛伏,加之外邪襲肺,引動內邪,宿疾故作。又因進食增加脾胃負擔,脾運更衰,食積益甚,故餐後痰多咳嗽加重。治療當健脾補肺,祛濕化痰,理氣消積,並根據兼症適當調整。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健脾益氣、理氣化痰,適當增加祛濕之劑以助醒脾,消食之劑化食積,疏風宣肺之劑除表邪。用藥扶正與祛邪並施,內外兼顧,寒熱並用,藥到病除。整個治療過程體現了中醫經典對現代臨床的指導意義。參考文獻[1]王宜健.「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理論的臨床意義[J].湖南中醫雜誌,2011,27(2):104-105.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