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就在入住的酒店邊上,周邊有新光三越。

書店有五層樓高,下雨的臺北。人很多,說的都是我熟悉的閩南語。

這次來臺北是商務談判,跟臺灣最大的美妝垂直電商和實體店品牌小三美日談判。整個臺灣的經濟給我的感覺都是中年以後,穩定,但沒有什麼創業機會,市場規模太小,所以沒有像大陸一樣到處各個產業欣欣向榮。但,軟實力上,我們的大城市還跟臺北有一些差距,比如人的禮儀、生活狀態和文化。書店就是最好例子。當然,現在像杭州也逐漸開始很多此類的書店,濱江就有一家新開的書店也很大,跟誠品有點類似。

各樓層有暢銷書、文化、旅遊、哲學、經管等書籍分類樓層,和各種書店一樣。書籍和大陸的重複率,我估計50%以上,但有些暢銷書比大陸要快。政治和歷史類書籍大概是大陸去的旅客最想看的,所以我把重點也放在這裡。各個樓層都有很多文化創意類的小玩意,其他樓層的答者都有回答。我買了個這個小書櫃,1800臺幣。本來想多買幾個,以後送給喜歡讀書的人。我搜索過淘寶沒有賣。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

剛好遇到一個文具類的展示,我很喜歡買各種精品文具,本來看好一兩件日本的文具刀,但考慮到機場安檢,所以就放回了櫃檯。拍了很多照片,希望回來可以在萬能的淘寶上買到。

文具的展示方式讓我想到了我們即將開的美妝工具美麗工匠的櫃檯的實體展示方式。

各種細節,喜歡閱讀的文化孩子,應該都很喜歡。

我在書店的歷史書前停留了很久,主要是這類書在大陸很少見到。也不允許販賣。

白髮蒼蒼的老者,撫摸著眼睛坐在地板上看書。背著書包,穿著比我們小時候要漂亮的衣服的小朋友坐排排的看書。我也置身其中。

我記憶起了我在廈門中山公園旁的圖書館讀書的時候,我記憶起我在廈門廈禾路的老書店淘二手書的時候,記憶起太多太多的讀書時候的樣子,如何被書中的知識所激勵,如果傾聽作者無聲的給予我的傾訴。我彷彿找到了我最應該有的療傷、激勵自己的方式:閱讀和書寫。

是的,每個人終歸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安慰方式。實體書店永遠會在,只要我們都在。


這家臺灣本土自創品牌,跟一般印象中的傳統書店迥然不同。一踏進誠品敦南店大門,就可以嗅到書店內附設雅座所飄逸的濃濃咖啡香,伴隨著書香,兩種香氣在空氣中奇妙結合,散發出迷人的氣息。明亮、開闊的空間,具有歐洲圖書館風味的書城,空間對稱而有層次,連貫中有區隔,一反傳統書店的沉悶與規格化,以沉穩、優雅、溫馨的色系,作為其裝潢特色,創造出充滿人文藝術氣質的氛圍感受,讓每個人一進入誠品書店,就不自覺地輕聲細語、放慢腳步。

誠品書店已經成為臺灣的文化景點,許多國際旅人去臺灣為的只是去一趟誠品。在誠品敦南店經常可以聽到廣東話在空氣中飄蕩;前新加坡都市發展局局長劉太格,每到臺北就到誠品買書;臺灣觀光局在香港的電視廣告,還加插了誠品書店的片斷。

臺灣正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國際有能見度的誠品書店,正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

誠品的發展策略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先由品牌奠定成功基礎,再帶動商場、書店與零售的"複合式經營",使書店不只賣書,而是包羅書店、畫廊、花店、商場、餐飲的複合組織。

誠品將書店定義為多元的、動態的文化事業,而非零售業,它在活動行銷上的創意,更是其他連鎖書店望塵莫及。除了以精緻優雅的閱讀空間規劃、精心陳設展現閱讀價值外,更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座談、表演與展覽等延伸閱讀活動,每年至少舉辦4500場演講與展覽,範疇遍及文學、戲劇、環保、舞蹈與美術,開創了書店與讀者各種對話的可能。

誠品力圖營造閱讀空間與閱讀心情,其書櫃面板保持15度傾斜,體貼讀者,書架上的書伸手可及,或站或坐,隨你高興。一位愛逛誠品的人士指出,誠品書店讓書店不再只是購書地點,而是可以悠然流連的書香世界。

書種的組合更是誠品的經營特色。"誠品暢榜"定期向讀者推薦一些有點冷門的好書,即使已在書架上睡上3個月的書也不把它送入倉庫,這就是誠品與傳統書店的差異,並為愛書者稱道之處。事實上,這種看似逆勢操作的手法,在誠品悉心規劃下,一些冷門書往往也大爆冷門,銷售奇佳。吳清友表示,暢銷書也許周轉率高,可以帶來很高的利潤,卻不是他的經營重點。"好書不寂寞"纔是他們努力的目標。

此外,誠品首先打破傳統的圖書分類,從早期便創新類別書區的規劃及平臺陳列方式,進而帶動出版新象。如別具特色的性別研究、臺灣研究與自然生態環保等,逐漸開發了許多臺灣先前尚未成熟的出版書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