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临近三十岁都会出现「职业瓶颈」?为甚么出现「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为甚么那么多人想要跳出舒适圈?初入职期望熟能生巧,现在是熟能生「厌」,只要你在某领域有点能耐,好像都要经历「职业倦怠」。其实也不难理解,工作做到得心应手时,同时也意味你在此领域未来能取得的进步将越来越小。这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效益递减」,好比你肚子饿了,吃了三个包子吃饱了,虽然这三个包子都是一样的,但对你的意义肯定是第一个最香,第二第三个就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以下4步,有助职人冲破bottle-neck瓶颈期。

1. 客观评鉴业绩

与「边际」相对的概念,就是「存量」或者「总量」。这也导致了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中的客观业绩,和主观上的自我评价,有较大的差异。

如果去年做的是500万业绩,今年指标是700万,那么,你不做到800万,就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那么明年呢?增量对你可能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了,想要「边际效益递增」,必须要用新鲜的东西,比如负责销售区域的变大了、管的人变多了。

一旦工作能力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往往就是「职业倦怠感」产生的起点,转化成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工作没有激情、业绩没有惊喜。

我们身边往往越聪明的人,「职业倦怠感」出现的越早,在该领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现平平,但厚积薄发的人。

2. 建议公司安排「轮岗」制度

事实上还有一条曲线,叫「个人产能」,这条线才代表你的真实能力,而根据这两条线的关系,可以把我们的职场生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刚才说的「边际效益递增期」。从拐点之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边际效益递减,个人产能递增」的阶段。虽然「增量」在减少,但只要它仍然为正,你就仍然是在进步,只是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小,而你的个人产能仍然是增加的。但如果「边际效益」递减到零甚至负数,这就是真正停止进步了,这就意味著你的个人产能也出现了拐点,这就是第三个阶段,「边际效益和产值同步递减」期。

这就是职场上常见的兢兢业业但能力有限的老员工,无法承受任何职业变化的打击,这才是真正意味上的职业危机。

很多公司都有「轮岗」的制度安排,主要针对容易出现「职业瓶颈」的中层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3. 财务自由是个好办法

这就是另一种应对「职业倦怠」的方式——尽早实现「财富自由」,然后想干甚么就干甚么,而让自己永远处于「边际效益递增」状态。

方法虽好,只是难度太大,所以更多的人选择在「职业瓶颈期」出来创业。

但问题是,财富自由的人可以不追求个人产能,而创业者仍然需要尽快推升个人产能,早日超过打工时的水准,压力可想而知。

而创业又是一件失败率很高的事,想要一举两得,多半一无所获。

4. 学懂取舍

职场上,有人习惯「边际思维」,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不放走任何的机会,终于在进入无法避免的「边际效益递减」期后,陷入焦虑和绝望。

有人习惯「总量思维」,提倡知足常乐,但不去维护「边际效益」,结果就是早早进入「负边际效益」,连总量也保不住,再也没法「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

「职业瓶颈拐点」更像是一个提醒,幸福感来自取舍之间!

Photo: pexels.com

Related Articles

  • 新官上任忌急于求成 5个做法顺利过度
  • 人生不是宫斗剧 3步打造员工都爱的企业
  • 公司好不如上司好 9点成好老细留才办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