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皮狗昨晚从朋友那里回来已经很晚,发完文章后仍然熬著夜看完了老胖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

熬夜不是我刻苦,而是因为太喜欢,上次这么熬夜还是大学打游戏的时候。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演讲,据罗胖自己说,转播演讲的深圳卫视同时段的收视率竟然超过了其他卫视的跨年晚会,排名第一,如果数据可靠,说明《时间的朋友》完全有可能成长为与「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比肩的大IP。

不得不说罗胖「忽悠」的本事非同寻常,差不多是这一两年来最会忽悠的人,而上一个人应该是马云,当年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还不怎么出名的时候,就搞了一个「西湖论剑」的论坛,把金庸美国总统柯林顿都曾请来站台,马云和阿里巴巴随著也逐步被大众熟知。

巧合的是,罗胖在演讲中也总拿马云说事儿,而且罗胖还去马老师开的「湖畔大学」报名了。

我一开始接触到罗辑思维的时候,也是罗辑思维刚创立的时候,罗胖视频节目时长尚不稳定,从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都有,而我只听了一集就迷上了。

而如今,单看现场上万人的规模和到场的嘉宾就知道,罗辑思维的影响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罗胖丰腴的身材,优秀的口活,出彩的表演,也为他带来了诸多非议。

通过罗辑思维这个纽带,我结识了一些朋友,后来他们却都渐渐地开始抵制罗辑思维了,除了身边人,网上抵制甚至是贬低罗辑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理由都差不多,说罗胖是个「大忽悠」,一个靠耍嘴皮子混饭吃的胖子,也有资格指点江山,指导人生?

他们说的不是完全没道理,不过我觉得,罗胖的两年跨年演讲能把柳传志柳老爷子,王石这两位大佬请来站台。这两位年过七旬,中国企业界的顶级大佬,不缺钱不缺地位,能跑来给一个「做传销的」站台?

仅此一点,这些质疑足以不攻自破,除非认定商业的成功跟智力成反比。自古以来,树大总是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何况罗胖又出名又壮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带著偏见看待这个世界,也带著偏见接受这个世界,然后带著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程度不同,不管喜不喜欢,虚心一点总是没错

言归正传,说说花四个小时看罗胖演讲,我自己的收获。

从自己的身份出发,罗胖讲的主要是有关创业以及未来商业的思考,而我听完反思起来,觉得对个人成长也颇有裨益,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 学习真的必须永无止境

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位编辑大叔,跟我老爸年龄相仿,自己也做一个公众号,今天发了一篇他写的关于《时间的朋友》演讲的干货整理,我才知道他原来也是罗辑思维的粉丝。

这让我多少有些惊讶,因为相同年代的人,我老爸用了十几年的手机,到现在却仍然只会用来打电话,甚至连发简讯都不会,更别说玩微信了。

到现在我们家的微信群里都缺一个他,老妈都会给我的文章打赏了,老爸却只能埋怨我甚至都不给他打个电话

我固然有不对之处,但想想老爸也挺可悲。

他看的世界是现在的,他理解的世界却还是几十年的样子。

可惜老爸思想根深蒂固,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以不会为理由拒绝尝试新东西,不会用微信,错失红包倒没什么,关键是错失了更多和我们交流,享受人伦之乐的机会。

不得不说,这世界变化太快,不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事业,甚至会失去和亲人朋友同等对话的权利,有些人就是因为这样,走著走著就走散了,道理无非就在于此,想想真的很可悲。

2| 诱惑太多,时间宝贵,必须学会克制

罗胖说未来的一切商业本质都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或者说是注意力,对于我们做互联网的来说,这一点感触很深。

我不是商业达人,不在此评头论足,而从我个人角度受到的启发则是:生意人拼了命的来抢夺我们的一天24小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必须有所防备。

我很爱看电影,就拿电影来说事。

一部电影就算在网上看枪版,虽然不花钱,也至少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去影院就更不用说了,花钱又费时间,所以跑到电影院去花钱看烂片就真的太不划算了。

而去年2016年,中国共出了据说有900部电影,这其中起码90%都在烂片的行列,如果我们不会分辨,不懂得抵制,我们花钱被烂片羞辱就算了,还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耽误我们干正事,真的不值当。

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内容,包括我们的朋友圈,即便只是为了娱乐消遣,我们也要善待自己,不能自己受罪,还便宜了居心不良的人。

所以,这个时代,时间是宝贵的,他们要来抢,我们必须反抗。

3| 庸人琢磨他人,牛人死磕自己

罗胖举了创业圈的例子,某个公司不好过了,旁观者好像都挺开心,甚至王宝强离婚案,虽然网上表面上一片口诛笔伐,情绪十分愤怒的样子,但是归根到底竟然是「高兴」。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对别人评头论足一下,来满足自己的某些心里,比如说「道德优越感」。

看热闹的都不嫌事儿大,但适当消费一下即可,过多无益。

我遇见过一个朋友有个爱好,就是很爱评价别人。有一回几个人聚在一起说事,聊著聊著聊开了,他就开始对我们一一评头论足:xx,你是什么什么的人;xx,你这种人怎样怎样...

他还不是那种讨论星座属相的轻松八卦,而是针对人的价值判断,还专拣不好的说,说完还很嘚瑟,搞得自己真的是看相大师一样。

说到我时,我让他打住了,我说别评价我,用英语应该叫:dont judge me!

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倾向,后来明白了:自己的日子还没过明白,干嘛还费尽心思总去琢磨别人,还是多做点儿自己的事儿吧。

何况别人不行了,你不见得就能好,别人好了,你说不定还能沾光,何必呢?

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就在这里,庸人总是费尽心思去评判刁难别人,聪明人只死磕自己。

以上,与诸君共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