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福鼎白茶?

無論使用的茶樹品種是什麼,無論是什麼地區,無論是否在製作工序細節上有不同之處,只要符合白茶工藝的萎凋、乾燥,都可以稱為白茶

茶青/原料的分類決定了工序與等級

芽葉分佈

原料(茶青)的選擇,決定了茶葉品質的起點。

原料受地理位置、季節、氣候、茶園管理、施肥、陽光、雨水、土質等影響。這些因素又決定茶青肥厚程度、葉面大小、內含物質等。

茶青/鮮葉嫩度不同決定了工序與等級

製茶工藝決定了茶類、發酵程度、外形(色澤)、滋味、香氣、湯色、葉底(澀)。

◆製茶工藝是轉化苦澀為醇和的關鍵

茶的苦澀味主要來自兒茶素與口腔蛋白質結合所產生的感覺。

影響茶葉苦澀程度的因素還有茶樹品種特性、產地自然環境、採摘標準。圖片來源《烏龍茶的世界》

白茶的製作工藝萎凋-乾燥

萎凋:萎凋工藝有日光萎凋、室內自然萎凋、加溫萎凋、複試萎凋。

日光萎凋

日光複試萎凋

室內加溫萎凋(遇陰雨連綿或低溫高濕天氣)

空氣能LED連續化自動化萎凋機(2015)

福州農林大學金心怡教授提供

福州農林大學金心怡教授提供

萎凋方式從重體力的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省力,同時品質也更加穩定。圖中政和白茶自動化萎凋機是目前白茶最先進的設備,設計也更加合理。

乾燥

焙籠烘乾

新工藝白茶製法(主要外銷)

茶青:採摘1芽2~3葉、幼嫩對夾葉及單片葉均可加工,原料來源較廣泛;春夏季皆可採制。

工藝:萎凋-揉捻-乾燥-精製-成品茶。

茶葉加工業發展傾向智能、節能、低碳、環保、綠色、可持續,多領域多梯度、深層次、高技術、高效益發展。

關於白茶發酵度

普遍有一個直接印象,認為茶湯色澤越綠,發酵程度越低,茶湯色澤越黃或越紅,發酵程度越高。但是以顏色來區分發酵程度準確嗎?

許多與茶葉相關的書籍中,都認為白茶發酵度為10%,然而湖南農業大學施兆鵬教授主編的《茶葉加工學》中,卻記錄了白茶的兒茶素類氧化程度(即發酵程度)高達70%以上,與以前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以為白茶屬於微發酵茶,但數據卻告訴我們白茶是一種高度發酵茶。用相同的茶青原料做比較,理論上發酵度越高,滋味就越醇和,刺激性越低。的確,製作優良的白茶,滋味清淡醇和,雖然湯色淺,但味覺表現上確實具有高度發酵的特徵。

是否可以猜想為任何茶類如果製作不恰當,都有可能是輕發酵的茶?是否在紅茶、烏龍茶裏喝到茶湯很刺激的感覺呢?

◆滋味醇和纔是高度發酵茶的特徵。

◆湯色與製作過程,茶青成熟度有關,與發酵度無關。

◆發酵度高,茶湯口感就會較細緻,滋味醇和;發酵度低或發酵不完整,茶湯口感就會比較粗糙,滋味會比較苦澀。

參考資料

《烏龍茶的世界》陳煥堂、林世偉

《評茶員培訓》楊亞軍


評茶員培訓

培訓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證書,我們更希望把品鑒技術實實在在的傳達給你。我希望有更多的專業的人士加入評茶員的整容中,真正意義發揮原來屬於「評茶員」該有的技術。

我們的思路是「理論」與「當下」的茶相結合,通過有針對性的準備當年的各種茶樣,來解釋書中提到的關於種植、加工在實際情況下是如何影響茶葉的滋味、香氣、葉底。達到真正的技術交流。

詳細可以知乎直接M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