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商韜略丨華商名人堂 張靜波

來源:華商韜略微信公眾號(hstl8888)

過去幾年,鋁業堪稱全球最難賺錢的行業,95%的企業都在虧損,力拓、美鋁等跨國巨頭哀聲一片。而劉永行的東方希望卻一路高歌,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鋁企之一。

做難事,做笨事

1980年春節,劉永行為了讓4歲的兒子過年時吃上一點肉,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大年初一到初七,他竟然賺了300塊錢,相當於10個月的工資,這次「下海」經歷徹底點燃了劉家四兄弟的創業熱情。

他們曾想過辦一家電子工廠,卻因為公社書記一句「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而胎死腹中。此後,幾兄弟從孵雞做起,不到十年幹成世界鵪鶉大王,並取代正大集團成為中國飼料行業的霸主。四兄弟分家後,劉氏誕生了兩任中國首富(劉永行、劉永好),其中劉永行獨自一人投身重化工業。

當時關注他的輿論很不解,手握飼料攢下的殷實家底,幹點啥不好,偏偏幹起了投資大、賺錢慢,而且看起來前景不妙的苦逼行業。對此,劉永行只是淡淡地回應:「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無論在哪個行業,只要你能做到第一,就一定能生存下來。」

這其實是劉永行一貫的生存邏輯。當年很多人做貿易,而劉氏兄弟卻幹起了別人眼中檔次低的養殖和飼料行業。他後來解釋說,我們從來都是選擇最艱難的路去走。

難走的路,走的人也少,反而容易成功。「如果不苦哪有我們的機會?誰都能做,那就沒有我們的機會了。」劉永行說。

在他投身重化工業前,飼料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已降至0.5%,急需轉型。1992年從美國匹茲堡考察回來後,劉永行就對重化工業產生了濃厚興趣,最終選擇電解鋁作為突破口。

這個行業符合他的要求:資金密集型,進入門檻高,中小企業沒這個實力;國企雖然體格龐大,但受體制束縛,效率低下。與之相比,自己有優勢。

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風險很大的行業:週期性強,政策幹預多。2004年,劉永行剛做了兩年,就遇到宏觀調控,包頭電解鋁項目貸款被終止,三門峽氧化鋁項目也被緊急叫停,直到三年後才解凍。

好不容易緩過口氣,又爆發了金融危機,由於產能過剩,全球鋁業陷入極度蕭條。有人曾調侃兩噸鋼鐵掙的錢還不夠買一根冰棍,而鋁業的形勢比鋼鐵還嚴峻,95%的企業都在賠錢,中國鋁業更是一年巨虧164億,力拓、美鋁等跨國巨頭也未能倖免。

最難的時候,劉永行不得不滾動操作,用已建項目的盈利來養活在建項目,「行情總是有好有壞的,低潮我渡過去了,機會來了之後,回報會很高。」他說。

事實上,劉永行有大把的機會做點「輕鬆」的事,他的弟弟劉永好就在金融和房地產上做得風生水起。東方希望也做過幾個房地產項目,賺了不少錢,但很快被劉永行叫停。

不是他不喜歡錢,而是在他看來,房地產沒什麼技術含量,再加上拿地、批文、規劃需要搞公關,而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比較而言,還是重化工業讓他心裡更踏實。

劉永行把金融、服務業比作上層建築,把實業比作基礎。在他看來,不管什麼時代,都要有人做實業,「別人不做,那我就踏踏實實地做,做好它。」

他也不喜歡炒股,雖然東方希望曾參與新股IPO,但二級市場是禁區。「如果我從二級市場上得到幾十個億,我會很害怕。」他說。

對於那些試圖賺快錢、賺容易錢的人,劉永行告誡道:企業不要想走輕鬆的路,最難的路就是離成功最近的路。

自建電廠搞循環

這句話不只是嘴上說說,劉永行還把它變成了現實。

這些年,他投資的行業,包括電解鋁、水泥、PVC等,全都是產能過剩、利潤微薄的行業。可劉永行不但活了下來,還活得很好。在全行業虧損的鋁業,東方希望連續好幾年保持10億以上的盈利,其風頭蓋過大多數世界500強裏的鋁業巨頭。

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答案是順勢而為,降本增效!

劉永行說,他是無神論者,如果有神,那麼大自然就是神,是最大的商業規律,你尊重它便獎勵你,你藐視它就懲罰你!因此,做企業要懂得敬畏大自然,順勢而為。這是東方希望的經營哲學,也是劉永行創造相對優勢的源泉。

2002年,劉永行在山東籌建電解鋁項目,正式進軍重化工業。後來他發現那裡缺能源,於是將目光投向中西部。

據華商韜略(微信號:hstl8888)瞭解,電解鋁的主要成本是電,大概佔生產成本的30%-40%,而發電要用到煤。劉永行就地取材,在內幕古和新疆建起兩個大型的電解鋁廠,並利用當地豐富、便宜的煤炭資源自建電廠,僅此一項就為公司省下2/3的成本。

「大自然既然把礦藏安排在新疆等偏僻的戈壁上,那我們就不能違背大自然的安排,就要到戈壁上去開辦工廠。」他說。

沿著這一思路,劉永行一路西進,在河南三門峽拿下百萬噸級氧化鋁項目,在山西、重慶等地搞起了煤化工、石油化工,最終繪製出一副完整的西進路線圖。

劉永行順勢而為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對產業鏈的整合上。他之所以做電解鋁,從根源上來講,是因為這個行業跟飼料有些聯繫。

其中的邏輯,劉永行曾這樣解釋:「生產飼料需要一種氨基酸,這種名為賴氨酸的東西,當時只有美國、日本和德國才能生產。生產賴氨酸需要玉米,所以工廠應該建在北方;需要大量蒸汽,所以我們要建鍋爐廠;還需要大量電,所以應該建發電廠。」

劉永行把這幾個點結合在一起,繪製了一幅藍圖:先建熱電廠,發出來的電一部分用來做電解鋁,剩下的電和發電產生的蒸汽用來製造賴氨酸,再用賴氨酸作原料生產飼料,從而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行業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鋁電一體化產業鏈。

這種循環經濟的思想,劉永行早在養鵪鶉時就已經領悟到。當時,劉氏兄弟做出了一個創舉,他們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魚糞養鵪鶉,把大自然的恩賜發揮到了極致,並為自己帶來滾滾財富。

「小題大做」砍成本

循環產業鏈的核心是成本和效率,而這兩點恰恰是劉永行戰勝對手並保持盈利的關鍵。

重化工業是一個典型的產能過剩行業,要想在這裡生存下來,辦法只有一個——丟掉幻想,從自己身上省錢,一分一釐地去死摳。

劉永行深諳此理,他推崇王永慶,學習豐田,在公司內部推行精細化管理,每一件事情都要追求點點滴滴的合理化,並管這叫「小題大做」。

他說:「我們整天就是小題目,整天就是一度電的節省,一克水的降低,一克粉塵排放的減少,整天就是研究這些小事情。」

別的董事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劉永行卻說:「我是董事長,我是管小事的。」這句話被貼在很多辦公樓的牆上。

在公司,劉永行規定每家工廠只能使用幾把掃帚,決不允許浪費。他還在一次視察結束時,叮囑工廠負責人:把大門口灑下來的煤灰掃起來,運回去燒掉。

他對自己很吝嗇,每天花不了一百塊錢,並自嘲自己是「二百五」:T恤80元,褲子100元,從頭到腳加起來也就是二百五。

數學系出生的劉永行,對數字很敏感。很多生產中的細節問題,他在籌建階段就已經反覆推算過。出差到工廠調研,他可以一口氣說出各種生產數據和行業標準值,並在毫秒之間推算出各種結果是否正確、合理,沒有人能夠糊弄他。

有一次,一總經理給他打電話,說這個月銷量很大,最高一天400噸,變壓器的容量不夠,要求新增一臺。劉永行問:現在變壓器多大?單噸電耗多少?在得到相關數據後,劉永行飛快地給對方算了一遍,結果發現:現有變壓器不但夠用,還可以超負荷30%運行。

這種事在東方希望經常發生。劉永行要求每個經理人都要明白數據的意義,很多人因為答不上來被痛批,以致公司內部流傳著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闆打電話。」在劉永行看來,只有算好這個賬,你才會用心。如果賬沒有算好,就會吃大虧。

劉永行在「小事」上斤斤計較,在「大事」上卻很少插手。東方希望旗下有150多家公司,其中有一半,劉永行從來沒去過。這些公司在管理上有很大許可權。

有人很好奇,問他什麼原因?劉永行反問對方:什麼叫大事?什麼叫小事?100萬的投資看起來大,卻是一次性的;一個生產指標的數字看起來小,但改進了就是永久的。

「我們的企業跟世界500強的差距在哪裡?就是人家所有細節都做得很好。怎麼去節約一噸水、一度電?怎麼去減少一個勞動力消耗?當你所有的細節都合適,就成就了一個戰略。不然不管什麼戰略都是空的、是虛的、是唬人的、騙自己的。」他說。

憋著勁兒拼效率

劉永行很注重效率,在他看來,效率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法則,過去民營企業拼膽量、拼技術、拼規模,現在是該拼效率的時候了。

秉持這樣的理念,多年來劉永行一直牢牢抓住生產效率不放手。在東方希望的總部,包括飼料、電解鋁、水泥等十大部門,沒有專門的辦公樓,全部擠在一層樓辦公。不是沒錢蓋高樓,而是為了節省成本、提高效率。

劉永行說,他曾經到西方去考察,發現很多投資100億美元的大公司,辦公室就一個平房,甚至在臨時建的集裝箱裏辦公。這件事深深震撼了他,「我們中國的企業追求奢華,西方就是追求效率、管用、環保就行了。」

2002年籌建包頭鋁電項目時,國際上標準的建設週期是3年,而東方希望只用了一年就建成投產,節省了大筆的折舊費、財務費和工資。

在所有的效率裏,人的效率是關鍵,也是劉永行關注的重點。他努力對標世界上最先進的同行,憋著勁兒要超過對手。

有一次,他到旗下一家賴氨酸廠視察,問廠裏的負責人:「糖酸轉化率是多少?行業標杆又是多少?」對方回答:「我們是68%,行業標杆是69%。」

劉永行說:「那你必須做到69%或者70%以上,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做了,做了你也活不下去,死路一條。」言語之間,毫無商量的餘地。

在建包頭鋁電項目前,國內電解鋁行業的人均產能是30噸,大家希望提高到60噸,劉永行卻獅子大開口:不行,要做就做到300噸!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包頭希鋁不但實現了劉永行當初的目標,還大大超越,2014年500噸,2015年550噸。這樣的水平,在國際上可以排進前5%,是國內同行的4倍!

就這樣,劉永行還不滿足,他的目標是用兩年時間,超過行業領跑者——加拿大力拓和阿洛特鋁廠,前者人均產能570噸,後者高達750噸。

一旦實現這個目標,包頭希鋁將成為全球最有效率的工廠。

有一分錢辦一分事情

除了成本和效率,風險控制在劉永行心中的位置也很重。

和某些出手闊綽的大佬相比,劉永行可謂保守到極點。這麼多年以來,他只幹過兩件冒險的事情,一件是當初轉型做飼料時,殺掉1000隻鵪鶉;另一件就是進軍重化工業。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一向保守的劉永行會冒險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其實,他們忽視了一點,在進入這個行業前,劉永行已經足足準備了十年,積累了20億資金,並模擬過不下二三十次的死亡情景。之後,才下定決心。

劉永行對貸款尤其謹慎,他信奉「有一分錢辦一分事情」的原則。在做飼料的前二十年裏,他基本上是零負債,完全靠自己的本金滾動式發展。

「我怕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讓寬裕的資金搞得頭腦膨脹。所以用錢最好緊一點,用自己的錢自然緊,用好自己的錢是真功夫。」他說。

重化工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動輒上百億的投資,光靠自有資金顯然不行。劉永行零負債的慣例也被打破。在得知消息後,不少銀行主動找上門要提供貸款,授信額度高達50億,被劉永行婉言謝絕,最終只象徵性地貸了四五億。

劉永行研究過進化論,他發現兔子和狼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為了求生存,狼必定要勇敢地捕食兔子,但它們吃飽後就不會再濫殺無辜,否則下一頓就沒有著落了。

這個現象告訴劉永行,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經商數十年,他目睹了太多民營企業因為過度貸款、過度擴張而突然死亡的慘劇,從德隆繫到江蘇鐵本,其失敗的根源都是忘了身後的這個自然邏輯。

因為保守,劉永行在做項目時,通常都採取滾動式經營,分期分批穩步推進:第一期完全用自有資金,有了現金流後滾動發展第二期,以此類推。

這種模式在電解鋁項目上被發揮到了極致:一個電解鋁廠總共要投100億,前期先投30億,通過精細化管理,可降至15億。這15億,劉永行會找合作夥伴分擔一半,剩下7.5億,再切掉一半,先投一半。到最後,啟動資金只需要三四億。

算盤打得如此之精,難怪史玉柱會說:劉永行最多隻犯過小錯誤,但沒有摔倒過,日積月累,造就了今天的成就。

劉永行自己也說,小錯誤難免,大錯誤絕對不能犯,否則會被置於死地。

在一些人眼中,劉永行的做法未免太謹小慎微,但正是這種謹小慎微,讓劉永行在過去三十多年裡,從1000元起步做到如今的700億。

1995年,劉永行第一次出現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此後一直是財富榜的常青樹,並於2001和2008年兩度登頂內地首富。第二次登頂不是因為他財富增長有多快,而是因為他的對手們都在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只有他保持著穩健增長的趨勢。

版權聲明:

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 獲得授權。

歡迎訂閱華商韜略公眾號(id:hstl8888),和更多讀友討論本期人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