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照片帶你回到1985年的春天

  本期推送內文圖片由燕洋子女士拍攝,

  本號獲得授權刊登,在此特別鳴謝;

  圖片版權歸燕洋子女士所有,

  請勿隨意轉載,侵犯版權必究。

  燕洋子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她會說流利的普通話和一點點上海話,也會燒油麪筋塞肉、鹹菜毛豆燒肉絲這樣典型的上海小菜。

  洋子有兩本相冊,從日本到上海,這些年來一直帶在身邊。

  那是整整34年前,1985年的春天,她第一次來上海時拍的。

  那一年,她17歲,一個人來旅行。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繁榮期。對於洋子來說,上海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地方。

  但這裏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她用一臺理光傻瓜相機興奮地拍下許多照片,就連國際飯店裏的浴缸也沒有放過。

  “西郊公園”裏穿着喇叭牛仔褲的時髦男青年,

  還沒有變成步行街的南京東路,

  已經消失的上海電視塔,

  還有公交車上看到她在4月裏穿着裙子那一張張好奇的臉……

  這些畫面被一一定格在照片裏。

  整整34年過去了,翻看這些照片,似乎能聞到時間的味道。

  洋子把兩本相冊一直帶在身邊

  當年第一次住進國際飯店

  她興奮地拍下許多“沒有藝術感”的房間細節

  /韓小妮 攝

  上海動物園金魚廊

  時髦男青年穿着喇叭牛仔褲

  手提一隻黑色公文包

  1985年的南京東路

  還沒有變成步行街

  馬路上車水馬龍

  南京西路上的上海電視塔

  曾是中國第一高塔

  於1998年被拆除

  洋子穿了一條過膝牛仔裙

  這在80年代4月初的上海街頭有些乍眼

  公交車上的人都在看她

  1987-1989年期間

  洋子又多次來到中國

  這是她1989年在中國的留影

  一

  一切緣起於日本歌手佐田雅志投資拍攝的一部紀錄片。

  上世紀80年代初,一部名叫《話說長江》的大型電視紀錄片風靡全國,在央視創下40%的收視紀錄。

  而在日本,當時讀初二的燕洋子也看了這部片子。確切地說,是這部紀錄片的日本版《長江》。

  原來,這部紀錄片由中日兩國合作拍攝,在兩地放映的是雙方基於同一拍攝素材剪輯的不同版本。

  而拍攝資金大部分是由佐田雅志和父親共同經營的佐田企劃社出資提供的。

  日本版紀錄片《長江》DVD封面

  由佐田雅志

  擔任製作、主演、旁白和主題曲演唱

  作爲佐田雅志的小粉絲,中國從此在洋子的心裏埋下了種子。

  等到讀高中的時候,NHK電視臺播放了有關中國的節目,更是讓洋子萌發了去中國的願望。

  “我在電視裏看到中國的農民,他們的笑臉很好看,真的很喜歡!”洋子用中文回憶說。

  “我們日本是個島國,有時候人際關係當中有比較麻煩的地方。我看了電視,覺得大陸的人心好大,就像大陸一樣寬廣。所以我很想去中國看到他們的笑臉。”

  在上海

  洋子沒有看到農民的笑臉

  但是在玉佛寺看到了微笑的僧人

  那時,洋子只有17歲,從來沒有在日本國內獨自旅行過。第一次一個人旅行,就想去陌生的國外,母親對此很擔心。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繁榮期,人們更喜歡去歐美的發達國家旅行。

  “我在大阪的私立女子學校唸書,同學們家裏都比較富有。她們戴的手錶、用的錢包都是LV、Chanel之類的歐洲名牌。”洋子說。

  然而,父親卻很支持女兒大膽的想法。

  “他跟我說,美國啊英國啊,日本人都去看過了。但是現在,洋子你一定要去看看德國、蘇聯、韓國、中國,這些國家好的地方你一定要學習。”

  於是,洋子拿出每年積攢下來的壓歲錢,再加上爸爸的資助,把中國之行提上了日程。

  在南京西路看到“靜安浴室”的招牌

  洋子很好奇

  不知道跟日本的浴室有哪些不同

  洋子攤開地圖,發現從自己的家鄉大阪出發,飛去上海的話最方便。

  爲了趁學校放春假出行,回程時經濟艙滿倉,她只好買下日本航空的頭等艙機票。

  洋子的往返機票一共花了15萬日元。根據當時的匯率,相當於1500元人民幣,這差不多是上海人那一年的平均工資。

  二

  1985年3月30日,洋子一個人來到了上海。

  憑藉剛剛學會的三句中文——“你好”、“謝謝”、“再見”——以及有限的英文,開始了她的“上海奇遇記”。

  在爲期一週的時間裏,她參觀了玉佛寺和豫園,在上海動物園看了大熊貓,逛了虹口的魯迅公園,又從南京東路一路走到南京西路……

  靜安寺的百樂門

  在1985年的時候

  是紅都影劇院

  不過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幾乎把上海的涉外賓館轉了個遍。

  由於當時外國人來中國的個人旅遊還未開放,洋子從日本的旅遊雜誌上找到一則廣告,通過旅行社代辦了簽證。

  但個人無法從國外預訂賓館,需要洋子到上海後自己找。

  第一天,洋子想從虹橋打一輛出租車去人民公園,住進對面的國際飯店。因爲她在旅遊書上看到,那是上海最高的大樓。

  80年代中期的虹橋路有大片農田

  不過路人身後一輛日本皇冠車駛過

  讓洋子感到很親切

  可是那時上海的出租車除了電話預約,其他的必須進車站由調度員安排。

  洋子朝着空載的出租車招手,卻看着車子“咻”地一下從身邊開走了,完全摸不着頭腦。

  幸好在虹橋路、延安西路附近,她遇見了一位老人,主動用英語問她是否需要幫助。

  老人帶着她坐上公交車,一直陪她走到國際飯店。

  經過一番波折

  洋子終於住進國際飯店

  當時一晚的房費是55元人民幣

  洋子在國際飯店住了一個晚上,可是第二天滿房了。跑去和平飯店和上海大廈,也都客滿。

  好在洋子碰到了一位喜歡日本流行音樂的出租車司機,兩人聽着日本流行歌曲,把車開到靜安賓館、達華賓館一家家問過去。

  最後,司機想起有個朋友在新開的龍柏賓館工作,在那裏爲洋子解決了一晚住宿。

  龍柏賓館的牀上鋪着羊毛毯

  因爲是新開的賓館

  一晚的房費要80元人民幣

  第三天,洋子遇到了一位在貿易公司工作的日本人,終於爲她在瑞金賓館太原別墅訂到了餘下幾天的房間。

  瑞金賓館太原分部

  牀上的二胡是在南京路上的樂器商店買的

  牀邊的電視音響一體機很少見

  因爲處處滿房,洋子聽到最多的一句上海話就是“麼”(沒有)。這句話,後來她自己也用上了。

  “我很想吃包子。一邊排隊,一邊在操練說‘一個’。“她笑着回憶說。

  “沒想到輪到我後,店員指指糧票,問我有沒有。我只好說‘麼’,沒吃到包子。”

  三

  在上海旅行期間,洋子很少能夠在大街上遇到小朋友。

  這讓喜歡孩子的她感到很奇怪:日本小朋友白天都在外面玩。上海的小朋友都到哪裏去了呢?

  很多年以後,她的兩個孩子先後在上海唸書,她才明白過來:上海的小朋友都在家裏做作業呢。

  在玉佛寺遇到的小學生

  是洋子是上海期間

  少有的幾次碰到小朋友

  在來上海以前,洋子的夢想是大學畢業以後做一名幼兒園老師。沒想到1985年的那次旅行,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那時我接觸到的上海人很熱情。他們看得出來我不是中國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都熱心幫助我。我很感謝他們,心想我一定要再來。”

  南京西路上的上海雜技場

  前景的一對青年男女

  穿的衣服款式一中一西

  進入大學後,洋子一邊學習,一邊打工攢錢,從1987年到1989年,每年都來上海旅行一次。在最後的那次旅行中,她遇到了現在的丈夫。

  “他那時是上海外國語學院(現上海外國語大學)夜大的學生。因爲對畢業分配的工作不滿意,所以晚上學習日語,想要今後去日本發展。”

  兩人交往的時候,爲了幫洋子節省旅費,男朋友邀請她來上海時住他家。

  男朋友家住在武昌路、吳淞路上,房子確實夠住,但是出乎洋子意料的是,弄堂房子沒有獨立衛生間。

  吳淞路上的一家水果店

  當時的虹口

  有大片的老房子

  因爲不好意思讓男朋友的家人倒馬桶,每天早晨起牀後,洋子就跑去三角地菜場上廁所。

  菜場裏的公共廁所是一個個坑位,相鄰的坑位之間隔檔很低,站起身就可以看到別人。

  買菜的阿姨媽媽們對此早已司空見慣了,籃子掛在隔檔上,一邊上廁所一邊託着腮互相聊天。

  不知怎地,阿姨們看出洋子不是本地人。“我一進來,她們就用上海話說:‘日本人來了。日本人來了。’大家都看着我,我好害羞。”

  洋子笑着說,那句上海話學得很標準。

  有時,她也會特意翻過一座橋,長途跋涉去和平飯店上廁所。

  “因爲我知道和平飯店大堂的洗手間在哪裏。工作人員看到我每天同樣的時間過來:那個上廁所的女孩又來了!”洋子說。

  面向外賓的上海友誼商店

  相比其他百貨商店“朝南坐”的營業員

  這裏的營業員態度要好一些

  1989年的11月底,洋子結婚了,弄堂裏的鄰居都跑來看熱鬧。

  “好多我不認識的阿姨過來跟我說:我們也要日本女孩做兒媳婦,給我家兒子也介紹一個,要像慄原小卷、山口百惠一樣的。”

  說起這些的時候,洋子帶着大阪人的風趣幽默,自己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洋子看來,上海阿姨和大阪阿姨在性格方面還有幾分相像。

  “以前大阪阿姨包裏都帶着糖果,不認識的人也會給。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會馬上幫助他們,跟上海阿姨一樣熱心。”

  洋子發現,一些上海阿姨鍾愛劉海高聳張揚的髮型。她說:“在髮型、穿着方面,大阪阿姨也很特別。”

  四

  2002年,洋子和丈夫帶着兩個孩子回到上海定居。有時坐出租車,司機會跟她開玩笑說:你是新上海人。

  那麼多年過去了,和她第一次來旅行時相比,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民公園的宣傳標牌

  ”創建“的”建“字

  是當時常用的簡筆字

  不過只要一有空,洋子還是喜歡帶上相機出門,邊走邊拍。

  前些天,她從位於浦東大道、源深路的家出發,沿着濱江一路走,經過老船廠1862、八萬噸倉筒、德普濱江,“一下午拍了420張照片”。

  當然,對於洋子來說,在上海最有感情的還是虹口。

  “因爲住過一段時間。而且我先生畢業的學校附近,以前被稱作‘小東京’,對我們中日夫妻來說很有意義。”

  雖然洋子80年代末住過的弄堂已經在拓寬吳淞路時拆遷了,但是“每年我們都會開車帶公公回虹口轉一轉,一家人一起去”。

  來自日本大阪的洋子

  臉上常常有着爽朗的笑容

  /韓小妮 攝

  當年,年輕的洋子懷揣着想要看到“好看的笑臉”的願望來到中國。這樣的笑臉,她在上海看到了。

  如今,她也希望這樣的笑臉不會消失。

  “從我1985年第一次來上海到現在,上海的變化太大了。好多地方的房子拆掉了,建了商業性的廣場。”

  “老房子年代久了,住起來有危險,拆掉造新的,當然是好事。但是以後到底造什麼,一定要好好考慮。”

  “我覺得石庫門、老洋房是上海觀光旅遊的特點。如果都造成那些玻璃的四角形的高樓,很可惜。”

  “每家商場裏都是一樣的高檔牌子,對於那些頭髮吹得很高的阿姨們來說,買東西啊、玩啊的地方少了。”

  “以前看到阿姨們晚上跳廣場舞,好開心的樣子。這樣的好開心的文化不能丟。”

  - END -

  “攝於1985年4月2日的上海”

  洋子在1985年4月2日這一天,拍攝了大量照片,

  把當時的上海定格在了畫面裏。

  這些照片最近在Basement B0D工作室展出。

  (地址:上海華山路868弄B座B0D室)

  如果想要一睹80年代上海的風貌,

  可搜索公衆號“趣友集”,留言預約參觀。

  寫稿子:韓小妮/畫圖畫:二 黑/

  編稿子:韓小妮/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劉 真/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來源|上海市民生活指南(SHerLife)

  編輯|楊曉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