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EbMotherPhoto    

其實在玖夏的部落格空間裡,我幾乎很少(還是根本沒有!?)轉貼過別人的文章。

並不是孤芳自賞覺得自己寫得東西最好,只是單純部落格定位的問題而已。

但是今天這一篇 周志健 諮商心理師『認回不完美的母親』算是寫進我的心坎裡了~

身為占卜師,面對許多問卜者帶來的感情問題或是工作問題,

其實都可以嗅到原生家庭帶給問卜者的傷口、包袱、期待、對親密關係的投射....等等

然而,畢竟在問卜的當下,對方是希望我給出個答案或建議而不是來找我做諮商的

所以即使我有那樣的專業背景,也不是那個時刻我該做的事

 

但問題的背後,一個環節圈著另一個環節,

玖夏不得不承認 塔羅占卜及占星甚或是任何一種命盤分析

都有提到深層的內在情緒及原生家庭的陰影,而在短短一兩個小時內,我們卻談不了那麼多

玖夏只能針對一兩個問題延伸出去做解讀及.....和你的心對話

 

這篇文章深深打動我,希望也帶給一直以來支持玖夏的各位一些幫助!

 

認回不完美的母親

 

在母親節前夕,你寫這樣一篇文章,你在討罵嗎?

且慢開罵,請耐心看完在說。

每年的母親節,在一片歌功頌德中,做子女的,總要配合演出,請母親上館子喫飯、買禮物、切蛋糕,在一片歡慶聲中,有多少人是真心開心的想慶祝?又有多少人只是在「盡義務」?

如同情人節一樣,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過母親節的,你知道嗎?對有些人而言,過這個節日是殘忍的事。

有好情人的人,才會想過情人節;同樣的,要有好母親的人,才會想過母親節的。這個道理,希望你明白。

 

這幾年,在課程中幫助許多人做內在小孩療癒的工作,感觸良多。

很多參加私塾或工作坊的都是中年婦女,她們大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在工作的都有,雖然已經為人父母,但是,一旦說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童年經驗時,她們依舊淚流滿面。這些事情,雖然早已經過去了,但是,心裡有個「東西」(傷)、就是過不去。不管你活到幾歲。

 

課程裡,讓這些中年婦女有機會去說「童年往事」,把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找回來,好好疼惜一番(惜惜勒)。說故事,是療傷止痛的良方。要讓故事結束,最好的方法就是:說故事。這是我這幾年的經驗。不然的話,那個傷,會變成一道永恆的陰影,跟你一輩子。然後,就算你以後事業再成功,日子過的再美滿,你都永遠無法去享受那幸福的「果實」。我的很多個案,都是如此。請相信。

 

有一年母親節,私塾裡一位中年婦女一談起童年就哭。她說她自從念大學離家以後,就不曾回家。直到出嫁、生了孩子以後,那個家,還是回不去(心裡有個結、就是不想回去)。每次母親打電話來,邀請她回家喫飯,她總是推說很忙。無法回到那個家,長期跟家產生「斷裂」,這件事本身已經夠叫她痛苦了,但是,內心還有個聲音、不斷地在譴責自己,對、「不孝」。那個批判的聲音,更叫人痛苦。

如果你可以明瞭這位婦女的故事,自然就會明白為什麼她不想回家了。

 

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在父母的眼裡,她可有可無,有如空氣般,經常被忽略。爸媽眼裡只有哥哥弟弟,不管她再怎麼努力、認真唸書、把所有的家事做的盡善盡美,一樣得不到父母青睞。然而,只要弟弟一犯錯,被打的一定是她、不是弟弟,理由是:「你沒帶好弟弟」。

從小,她就是一個被嚴重物化、被虐待長大的孩子,身心都是傷。

當她長大、唸到大學,終於可以自食其力時(當家教),她毅然決然地離開那個傷害她、叫她傷心的家。「夠了」,她說心裡經常大聲怒吼著。這聲「夠了」,好有力量。

 

離開家,就沒事了嗎?

不、所有的孩子,永遠都在期待父母的「認同」。這是一個「魔咒」,解不開的。

離家,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為了療傷。

因此,縱使離家,十幾年來她一個人過的也很辛苦,一邊唸書、一邊工作,大學畢業後,認識一個男人,結婚、生子,幾年後、 卻遭逢 先生外遇,最後痛苦的離婚。這些事,都是她一個人獨自承擔。她是個堅強的女子,也不得不堅強,她沒有靠山。一個人勇敢地帶著兩個孩子,她告訴自己:我要努力活下去。

 

在私塾裡,婦人說著自己的故事,邊說邊哭,眼淚是最好的治療,於是讓她有機會去療癒自己內心的舊痛與新傷(一個來自父母、一個來自丈夫),並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

聆聽這個故事,叫人心疼。那一天,很多人都跟著她一起流眼淚。

 

我跟她說,我很佩服當年她離家的勇氣,那是她在「保護自己」的方式。這個新詮釋,讓她對自己有了新的看見,安心不少。

離家,是需要勇氣的,也需要力量。如果她沒有力量,是不可能一個女人在外面打拼討生活的,不是嗎?

 

現在的她不想回家,是因為那個內在小孩還是很痛,她還沒有辦法原諒她的父母,這是可以理解的。我邀請她先「接受」自己:目前還不能原諒父母這個事實。

人不能太自責,自責、罪惡感會把自己「拉下去」,會把自己卡住,我們必須先「原諒自己不能原諒」。一切的寬恕,都得先由我們自己寬恕自己開始,我經常說。我們得先寬恕自己,才能寬恕他人。這是療癒的真理。

 

還好,她聽進去了。兩個月後,她的故事「重寫」了。

有一次私塾,她告訴大家,上週日她帶著孩子回家了,母親煮了一桌的好菜請她喫,第一次,她感受到母親對她的善意。(大家聽的目瞪口呆)

她說:很奇怪當她開始「允許」自己就是做不到寬恕、原諒父母時,心裡有個東西,反而鬆了。

經過反覆地說故事、流淚、療傷,讓她內在漸漸長出力量,心也變得柔軟許多。現在,她可以理解父母對她的「虐待」,這與他們成長歷程、原生家庭、主流價值文化有關,並不是她不好。

 

然後,在上週母親節的前夕,母親突然打電話來邀她回家喫飯,這一次她答應了,不再抗拒推諉,心甘情願的帶孩子一起「回家」。

對,她說她不只是帶自己的小孩回去,更是帶著她內在曾經受傷的小孩「一起回家」。

神奇的是:這次母親,也不一樣了。不只煮了一桌子好菜款待她,還特別噓寒問暖。第一次,母親終於扮演了「好母親」的角色,撫慰了她的內在小孩。大家被這故事,感動到紅眼眶。

 

離家,其實是為了「回家」。

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再」回家的。因為,你不能指望父母會改變,那怎麼辦呢?

 

這位婦女是幸運的,她終於回家了。但這條回家的路是漫長的、辛苦的,她走了二十年。我清楚知道:當一個人開始願意開始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時,她也踏上了回家的路。

 

我經常被問到:如果父母不改變,怎麼辦?

沒辦法,我們只能接受。如果指望別人改變,那永遠無解。一切療癒,由我開始。沒關係,我們就扮演自己「內在小孩」的好父母吧,好好聆聽他、照顧他、疼惜他,如此,你就已經帶他「回家」了。這是我的經驗,也是我幫助個案的方法。

 

父母有很多種,你知道嗎?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是「滋養型」的父母。他們不完美,也一樣會犯錯,但瑕不掩瑜,沒關係,重點是他們內在有著滿滿的愛,發自內心全然地給出來。

如果你的父母是這種型的,恭喜你、你上輩子有燒香,哈(我經常開玩笑這麼說)。對這樣的父母,孩子們一輩子感念,也是發自內心地。「你給出什麼,就得到什麼」,這個靈性法則,我始終相信。如此,過父親節、母親節,是有意義的。我的父親、就是屬於這種滋養型的,雖然他已經過世十二年,但我們兄弟姊妹依舊深深懷念他。

 

還有一種父母,是「剝削型」的父母。

他們把孩子當做工具、「佔有物」,只會剝削、掌控、物化。他們給不出愛來,因為她們身上沒有這件東西(我們不可能給別人我們身上沒有的東西,切記)。但這不能怪她們,因為,她們多數小時候也是被這樣對待的(尤其是被虐待、被家暴的小孩),暴力是學習來的,他們會用過去父母對待她的方式,複製在她小孩身上。這種人內在小孩早已經「傷痕累累」,滿心的怨恨讓她們不自覺地控制、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他們往往不自知。

 

很可惜,我的母親就是這種剝削型的母親。

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自己的母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是嗎?

少來,這句話最「傷」了。

也因為這句話,讓我們很多的傷,出不來。

無法言說、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不敢認回自己不完美的父母、不完美的家庭,其實叫人更傷。這也是讓很多人一輩子,活得很辛苦的原因。因為,「卡」在那個經驗,傷心,出不來。

 

當然,要去面對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很不容易。但唯有承認並接受:我的母親「就是這樣」時,我們才能療癒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如此,我們也才能開始去當內在小孩的「好父母」。接受,是一切療癒的開始。

記得,我不需要完美,但我要完整。

十多年來,透過反覆地故事敘說與書寫,我就是在做這件事。這是一條自我療癒之路,很辛苦、但值得。

 

透過書寫自己的故事,也寫了母親長長的故事,於是我開始「認回」了自己。

當我允許自己,不要那麼快原諒母親,我得先真實面對童年的傷、先去照顧自己內在那個小孩時,內在有個東西,也漸漸鬆了。

允許與接納,就是愛。愛給出力量,愛也讓我心裡長出淡淡地溫柔與慈悲。

透過說故事,我同理了自己,漸漸地,我也有能力去同理我的母親,並看見母親背後的「傷」。是的,她也是受傷的靈魂。於是、逐漸地、我開始願意跟她產生連結。

這幾年,我經常打電話回去跟她聊天,雖然每次說的都是同樣的話:「你甲飽了沒?今天喫什麼?身體好不好?」等等之類表淺的話。我們依舊無法深談,但我接受、接受、接受。我不想在為難她,也為難自己

 

去年,在臺中買了房子,這是我願意跟她產生連結的最佳證據。

現在每次回臺中,只要一有空,我就會回家陪她喫飯。有一次老友錦敦跟我說:「感覺你跟母親關係,越來越不一樣了?」他對我經常回家陪母親喫飯一事,感到十分訝異,以前的我不是這樣的。

 

我是怎麼辦到的呢?這件事,自然而然的、就是這樣,我不做勉強自己的事。我想,這跟說完自己的故事、母親的故事有關吧。一旦認回自己不完美的母親,反而讓我可以真實地擁抱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也讓我去面對:真實而不完美的母親。療癒,是從接受真實的自己開始的。

 

其實,母親這幾年也變的溫和許多。她不再會跟我說太多負面情緒的話,就連最近我塞錢給她,她開始會說「不用」。以前是有多少、拿多少,她永遠「嫌不夠」。就算偶而說一下「不用」、也是客套演戲。但現在是真的,我分辨的出來。

說完故事,認回她與我的不完美之後,漸漸地,她也越來越像一個「母親」了。

 

所有的孩子,永遠在等父母兩句話,一句是「我愛你」、一句是「對不起、請原諒我」,我經常跟私塾的夥伴說。相信我,世間沒有完美的父母,縱使你在愛你的孩子,你多少都傷害過你的孩子。如果有,二話不說、趕快去跟你的孩子懺悔、道歉吧。一句簡單的話,卻帶來巨大的療癒力量,你知道嗎?

懺悔,需要很大的勇氣,背後是極大的「愛」。沒有愛,人做不到懺悔的,相信我。愛,就是療癒。

 

大姊是家裡被母親傷的最重的孩子。前幾年,一次事件裡,大姊終於跟母親發飆,把內心從小對她的怨恨通通說出來。那一次,很神奇地,母親竟然跟大姊說出:「對不起,請原諒我小時候沒讀冊(書)」的話。大姊等這句話,足足等了三十年。

母親的道歉,雖然不能完全抹滅大姊的傷痛,但至少,讓大姊開始有力量去做她想做的事(就像開了一家優雅的咖啡廳)。然後、在每年的母親節,她總會陪母親去百貨公司買衣服送她。要做到這樣,真的不容易,我很佩服我的大姊。

 

母親節的前夕,很抱歉,我選擇,不是歌功頌德母親,反而是,說說不完美母親的故事。我們都愛母親,但是,我們也都必須接受自己的母親是不完美的,如此、我們才能真實地擁抱自己的母親。

 

是的,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請接受吧。唯有接受、懺悔,才能讓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更加親近。

敘事課程裡,我經常感動許多人有勇氣、願意去承認自己父母的不完美,因此,他們療癒了自己,也療癒了長久以來斷裂的親子關係。

 

如果,你曾傷害過你的孩子,不管是言語上或肢體上,不管是有心或是無意的,邀請你、誠實面對,療癒就在當下,你真的不需要完美。

母親節或許是一個好時機,不管你的孩子是否有跟你說:「我愛你、謝謝你」,但請你,一定要勇敢地跟孩子說:「對不起、請原諒我,如果我曾傷害過你的話。」如此,在你懺悔的當下,你就變成了一個「好媽媽」。如此,當你在接受孩子的母親節禮物時,也才能「當之無愧」。

 

反之,如果我的父母到現在還無法說出「我愛你」、「對不起」這兩句話,怎麼辦?

那麼就接受吧。不要強求。我們可以先愛自己,自己跟自己的「內在小孩」說:「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零極限這四句話,很好用的。)於是,當我們可以當自己的好父母時,療癒就發生了。

 

(作者:周志建。諮商博士、諮商心理師。敘事私塾主持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