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轉載請聯繫物道

  當年,釋迦牟尼在靈鷲山說法,拈起一枝花,一言不發。衆僧不解,皆皺眉苦思,面面相覷,唯有迦葉破顏一笑,於是釋迦牟尼將禪心傳與他。

  面對高深的佛法,面帶微笑的迦葉,的確比眉頭緊皺的衆僧高出一個境界,因爲他有一顆歡喜心。

  歡喜心,是內心深處自然而生的喜悅,這喜悅裏,是對生命,對生活,對世界深深的熱愛。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但心境皆由自己決定。心有歡喜,遇萬事都面帶微笑,那麼縱有萬般艱辛,也會在這一笑中煙消雲散。

  其實,人這一生,所要的不是足夠多的慾望,而是足夠多的歡喜。心有歡喜過生活,不辜負生命的一朝一夕一日一月。

  內心澄澈,則處處歡喜

  人們總說:“小時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長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爲什麼越長大反而越不快樂?因爲越長大欲望越多,心被慾望塵埃沾染,變得黯淡矇昧,只見煩惱,不見歡喜。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拭去名利慾望的塵埃,還內心空明澄澈,自然處處歡喜,照破山河萬朵。

  在名利場裏打滾,爾虞我詐,空剩一身疲勞。中年以後,王維抽身遠離塵囂,去尋找內心真正的歡喜。他辭官隱居終南山,經常一個人在山水之間遊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浮雲流水拭去了心中的塵埃,偶然間在山林中遇見鄉村父老,與他談論山間水邊之事,歡喜得忘記了回家。

  心鎖於名利慾望,煩惱困於心間。看淡名利,放下慾望,心無一事累,內心空明澄澈,則處處見歡喜。

  萬物皆有歡喜處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天地萬物皆有歡喜之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去發掘其美好的一面,享受其中的樂趣,就會心生萬千歡喜。

  梁實秋曾寓居一個令人煩惱無比的陋室:地點荒涼,行走不便;有窗而無玻璃,不能蔽風雨;老鼠肆虐,蚊蝨猖獗,使人不得安枕......

  如此簡陋,梁實秋卻稱之爲“雅舍”,發掘出“雅舍”的個性,他說,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雖然地點荒涼,卻遠離塵囂,月夜尤爲幽絕,細雨濛濛之際若雲若霧,令人心曠神怡。

  就連鼠子瞰燈,聚蚊成雷,也別有一番趣味。梁實秋在“雅舍”一住就是七年。

  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醜陋的一面,也有美好的一面。若斤斤計較於醜陋的一面,不免愁苦終日。

  不如去發掘其中的美好,就會發現,雨有雨的趣,雪有雪的妙,一樹的花開,酣睡的貓狗,哪一樣不令人看了心生歡喜呢?

  常懷歡喜心,那麼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

  知足者,歡喜常隨

  白居易曾寫道:“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此生短短數十年,剎那生滅,爲了蠅頭小利而你爭我奪,整天愁眉苦臉,豈不是虛度了光陰?

  “隨富隨貧且歡樂”,無論是富是窮,歡歡喜喜過好每一個當下,纔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如何得歡喜心?古人云:知足,方能常樂。

  從弘一法師身上你能看出歡喜心的樣子,他總是笑眯眯,對人,對天地,對衆生,他都是發自內心的歡喜。

  一次,弘一法師住在小旅館裏,粉破的席子,破舊的毛巾,好友夏丐尊看不過去,“旅館不十分清爽吧?”

  弘一法師卻笑着說:“很好!臭蟲也不多,不過兩三隻。主人待我非常客氣呢!”

  喫飯時,有一道菜非常鹹,夏丐尊不禁皺眉,“這太鹹了!”

  弘一法師說:“鹹的也有鹹的滋味,也好的!”喜悅地把飯菜細細咀嚼。

  在弘一法師看來,世間沒有不好的東西,小旅館好,粉破的席子好,破舊的毛巾好,鹹苦的菜餚好,什麼都知足,什麼都歡喜。

  人生不快樂,往往不是因爲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知足是一種境界,看山山靜看水水清,珍惜擁有的一切,把日常細細咀嚼玩味,纔是真解脫,真享樂。

  費爾南多 · 佩索阿有一首詩:

  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

  你只是虛度了它

  無論你怎麼活

  只要不快樂

  你就沒有生活過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歡歡喜喜也是一天,煩煩惱惱也是一天,爲什麼不歡歡喜喜地過呢?

  面對苦厄,放大歡喜;面對紛繁,保持歡喜;心中有歡喜,則日日是好日。

  文字爲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介紹

  物道:使物有悅人之美,人有惜物之心。每天早上8:00,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爲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裏,找回你想要的精緻生活。微博@物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