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劑型雖多,但主要由製藥企業和醫院製劑室製備,湯劑多由患者自己煎煮,若煎煮不得法則會影響療效與用藥安全。

而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人羣對煎藥都有特殊的要求,尤其是一些經方對煎藥的要求更是嚴格。在這裡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常規情況下的煎藥方法,特殊情況下請遵醫囑。

一、一般煎煮方法

1.煎藥器具煎藥宜用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且導熱均勻,保暖性能良好的砂鍋、砂罐等陶瓷器皿。煎藥忌用鐵、鋁、銅等金屬器皿。因為金屬容易與中藥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可能使療效降低,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2.煎藥水量 煎煮中藥時,頭煎加水量應包含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的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量。 二煎加水量應減去飲片吸水量。通常只能根據飲片質地的疏密,吸水性能的強弱,及煎煮所需時間的長短來估計加水量。一般可行性的做法是,頭煎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麪應高出飲片1.5-3cm,二、三煎水面沒過藥材即可。

3.煎前浸泡煎煮前將飲片用冷水水適當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有效成分散失或破壞過多。如飲片不經浸泡直接煎煮,還會因飲片表面的澱粉、蛋白質膨脹,阻塞毛細管道,使水分難於進入飲片內部,飲片的有效成分亦難於向外擴散。一般藥物宜冷水浸泡30分鐘左右。以種子、果實為主者可適當延長浸泡時間。夏季氣溫高,適當縮短浸泡時間以免藥液變質。

4.煎煮火候 煎藥一般宜用武火使藥液迅速沸騰,然後改用文火使藥液保持沸騰。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介殼類藥物及補虛葯,一般宜文火久煎1小時左右,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解表葯及其他揮發性有效成分的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維持沸騰10分鐘左右即可。

5.及時濾汁 將葯煎好後趁熱濾取藥液,防止藥液溫度降低後有效成分反滲入藥渣內。取汁時宜絞榨藥渣,充分利用藥物有效成分減少浪費。

6.煎煮次數 中藥煎煮時,有效成分會先溶解在進入飲片組織內的水溶液中,然後再通過分子運動擴散到飲片外部的水溶液中。當飲片內外溶液濃度相同時,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擴散了。這時,只有將藥液濾除,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會繼續溶出。一劑葯最好煎煮3次,花葉類為主,或飲片薄而粒小者,至少也應該煎煮2次。將煎好的藥液混合後分次服用,急性病則一煎一服。

註: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適量開水,並適當攪拌,防止溢鍋、糊鍋。糊鍋的葯禁止飲用。

二、特殊煎煮方法

一般藥物可全方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藥材理化特性及臨牀用途不同,需要特殊處理:

1.先煎----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葯,與不宜久煎的葯同入湯劑時,前者應先煎30分鐘左右,再納入後者同煎。如龍骨牡蠣(粉碎後無需先煎)、磁石、紫石英、等。久煎可使其毒性降低的葯也必須先煎。如川烏、附子等。

2.後下----含揮發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揮發失效的藥物;或有效成分不耐久煎,久煎易破壞的葯。與一般藥物同入煎劑時,宜後下微煎。一般在葯熬好前5-10分鐘入鍋共煮。如紫蘇葉、肉桂、荊芥、鉤藤等。

3.包煎----藥材有毛狀刺激物對咽喉有刺激性,或藥物易漂浮於水面不便於煎煮者(如辛夷、旋復花),或藥材呈粉末狀及煎煮後容易使煎液渾濁者(海金沙、蒲黃),以及煎煮後藥液粘稠不便於濾取葯汁者(車前子),入湯劑時都應當用紗布包裹入煎。

4.單煎----人蔘、西洋參等名貴藥材與其他葯同用,入煎劑時宜單煎取汁,再與其他藥物的煎液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物的藥渣吸附,造成名貴藥材的浪費。

5.烊化----阿膠、鹿角膠等膠類藥材與其他葯同煎,容易粘鍋、熬焦,或粘附於其他藥渣上,既造成膠類藥材的浪費,又影響其他藥物的有效成分溶出,因此,宜烊化(將膠類藥物放入開水中或已煎好的藥液中加熱溶化,用黃酒蒸化與葯同服效果更佳)而不同煎。

6.沖服----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葯,與蜂蜜等液體類葯,以及羚羊角粉、熊膽粉等葯,不需入煎劑,直接用開水水或葯汁沖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