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繆麗偉

全文共1466字,閱讀需要6分鐘

————/BEGIN/————

這次我們講消費者心理中的二個心理:稀缺心理、沉錨效應。

7.

稀缺心理

在消費心理學中,人們把「物以稀為貴」而引起的購買行為提高的變化現象,稱之為「稀缺效應」。

小米的飢餓營銷、限量(全國只有100套)、限時(二十四小時內付款)、限人數(一人只能買一件)都是利用了消費者的稀缺心理。

在銷售商品時,人們常使用「一次性大甩賣」、「清倉大特價」來引誘顧客,使顧客提高購買行為。

在營銷中運用最廣的稀缺心理是飢餓營銷,營銷界比較著名的案例是小米的飢餓營銷。商家可以有意的調低產量,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這樣既可維護產品形象,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品銷量、售價、利潤率。

小米手機飢餓營銷案例(初期):

小米手機供貨緊張,每次發布只有一萬兩千人才能拿到真機。對於小米手機供貨緊張的問題,雷軍曾對外表示,大量高端定製器件在生產環節很複雜,一時難以滿足用戶們的需求。而對於小米手機供貨緊張,我們都知道這是雷軍的飢餓營銷罷了。

要知道小米手機上市之初,按照小米科技之前發出的公告,首批預定小米手機的用戶將根據排位順序支付,完成支付-發貨-收貨流程。小米手機定價1999利潤不多,這個定價也只是為了吸引別人的關注。等大家都關注小米手機的時候,小米手機再來個供貨不足。當時,在小米論壇上很多網友在求預定號的相關貼子,這樣看來,飢餓營銷作用算是達到了,小米公司做好了前期的大肆宣傳,等大家有興趣想購買時,小米手機就宣布供貨不足。

8.

沉錨效應

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通常來講,人們在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在營銷上面,各大商家可以通過對比和參照物等沉錨效應來做營銷。

生活中的沉錨效應利用賣番茄:

去菜市場買番茄,會習慣的問一句:「番茄酸嗎?」菜農很肯定地告訴買主:「顏色青的酸,顏色紅的不算!」於是,挑完付錢,滿意地離去。

不一會,顏色紅的番茄都被買走了,剩下的都有點青。再有買主詢問:「番茄酸嗎?」菜農又是很肯定地說:「小的酸,大的不酸?」大個的番茄也被賣完,這時又有買主來問:「番茄酸嗎?」菜農任信心十足地講:「皮硬的酸,皮軟的不酸!」……在我們的認知里把番茄分成了酸和不酸兩種,菜農根據剩下番茄的特徵,不斷地變換「錨點」,用先發制人的話術引導買主的決策,達成購買。

「錨定效應」失效於「新錨點」出現後,但不管怎麼變化,總會有一個「錨點」影響著你的決策。

星巴克大杯&中杯的話術:

我們去咖啡廳或者奶茶店都會被問同一個問題:要大杯還是中杯?曾經有一次我脫口而出說要小杯,店員禮貌的回答我說:不好意思,我們沒有小杯。他們真的沒有小杯嗎?

就拿我們熟悉的星巴克來說吧,部分門店確實只配備了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種杯型,但並不是所有店都沒有小杯,作為隱藏項目,很明顯小杯不是」主流商品「,所以被店員們利用錨定效應很好地藏起來了。

這種先發制人的話術就是設定的」沉錨「,通過設問「大杯還是中杯」而不是直接詢問「需要哪種杯型」給出選擇的心理暗示,從而引導你的決策。

常見的沉錨效應利用為:

  • 大杯還是中杯?
  • 要這件還是那一件?
  • 打折划去高價,旁邊寫出一個低價
  • 限購5件的產品比其他產品賣的多
  • 跟其他同類產品進行價格對比
  • 跟其他同類產品進行數據對比
  • 產品想高端,就跟高端比
  • 在寶石旁邊放商品
  •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