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創世紀”探測器給人類太空探索事業也展現了一種新的運營模式。這可能是人類走向太空一個新的開始。

  動畫還原以色列登月飛船墜毀前的最後時刻 視頻來源:新京報動新聞

  文|錢克錦

  據新華社報道,以色列非營利性太空組織SpaceIL和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11日晚宣佈,探測器“創世紀”因主引擎突然失靈導致無法“剎車”而撞向月球表面。這宣告着,以色列首次登月計劃以失敗而終。

  對於這次失敗,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布里登斯廷則說,NASA對“創世紀”未能成功着落表示遺憾,但仍祝賀它取得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這個表態也是對“創世紀”登月失敗評價的主調,即在遺憾之餘,仍然認爲以色列這次取得巨大成功,雖敗猶榮。

  爲什麼會有覺得“創世紀”是雖敗猶榮呢?畢竟,這也是人類新一輪登月熱潮中的一次努力。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冷戰而激起的太空競爭後,人類在登月探索上一度進入一個相對平靜期。但隨着科技發展,有人遙想太空可能會爲人類提供新能源,甚至爲人類提供新的棲息地。有人則出於軍事考慮,認爲掌握太空技術可以控制新的制高點。有人從民族自豪感出發,認爲掌握太空科技,將探測器送上月球是件令人自豪的成就,更不用說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太空探索既是民族的,也是整個人類的。以色列從國土面積上看雖說是個“小國”,但它在太空探索上也有萬丈雄心,想成爲繼前蘇聯、美國和中國之後,第四個把探測器送上月球的國家。

  如果以色列獲得成功,固然會令整個被阿拉伯國家包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的猶太人國家獲得極大榮譽感,進入“探測器登月國傢俱樂部”。而從長遠看,這又何嘗不是整個人類的成就?

  因此在太空競爭方面,就算有民族情緒,人們對任何成功也不會吝於點贊,不會對任何失敗冷嘲熱諷。

  而“創世紀”登月探測器運營模式,也給全球航空器一個很大的啓示。衆所周知,航天是個昂貴的產業,投入高而且週期長,目前世界仍以“舉全國之力”爲發展航天的主要模式。也正是鑑於其高昂的投資,一些國家正在探索民間投資發展模式。

  “創世紀”則是一次完全由私人贊助的登月努力。2007年,谷歌公司發起“登月獎”的“X大獎計劃”,鼓勵民間企業進行登月努力嘗試,“創世紀”就是參加這個計劃而產生的項目。

  不過,由於沒有一個參加者在活動截止日期(2018年前)將登月探測器發射進入太空,該計劃宣佈沒有人認領獎金。但由以色列億萬富翁莫里斯 卡恩投資的SpaceIL公司成爲“創世紀”的主要投資人,爲該項目耗資約1億美元。負責將“創世紀”發射升空的,也是美國私人太空探索公司。在“創世紀”登陸失敗後,谷歌的“X大獎計劃”還宣佈,將會獎勵該項目100萬美元,以承認其獲得的成就。

  從整個過程看,“創世紀”探測器給人類太空探索事業也展現了一種新的運營模式。這可能是人類走向太空一個新的開始。

  所以說,就算“創世紀”功虧一簣,但也是雖敗猶榮。

  錢克錦(媒體人)

  編輯:肖隆平校對:劉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