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幾張紅紙。紙隨剪轉,心隨紙動。剪紙,對於合肥市民樑新華來說,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這個打小的興趣愛好,伴隨着她走了幾十年,而且她的剪紙還走出了國門,銷往美國、新西蘭、韓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成爲很多人喜愛的伴手禮或居家裝飾品。

  打小就愛剪紙

  樑新華回憶,小時候,過年時,家裏的老人總會拿着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剪出幾幅漂亮的窗花,貼在窗戶上、木門上,用喜慶的一抹紅,迎接新年的來到。而遇上誰家辦喜事,老人家又會動手剪“雙喜”,除了門窗,新被子、新盆、新鞋子等都會放上大大小小的紅喜字。

  樑新華在教孩子們剪紙。(受訪者供圖)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樑新華愛上了剪紙這門藝術。“大人剪,自己也跟着剪,剪着剪着就會了。”樑新華說,家裏的老人算是她剪紙的啓蒙老師。因爲會剪紙,在上學那會兒,一到聯歡會、晚會的時間,樑新華就異常忙碌,“佈置會場的窗花、拉花都交給我剪了。”樑新華笑說,她也總會樂意地接下這份活,想着法子,剪出各種漂亮的花、小動物來。

  參加工作後,樑新華工作地點離河南洛陽不遠,因爲洛陽剪紙很出名,會剪紙的人很多,她跟着大家一起交流,週末也會專程前往洛陽,拜訪一些剪紙藝術家或前輩,跟着討教學習。

  那時候,黃河旅遊節是比較出名的一個節慶活動,很多人都會將剪紙作品送去展覽並出售,樑新華就專門去尋訪那些老藝人,跟他們學習剪紙技巧。“上過幾個培訓班,沒有專門拜過老師,但我算是博採衆家之長吧。”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樑新華的剪紙技藝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剪紙有很多形式、技巧,最重要的還是得靜下心來。”樑新華說,剪紙裏有一句行話叫“千刀不斷,萬刀不亂”。

  剪紙走出國門

  樑新華的剪紙技藝,被很多朋友認可。她也經常把剪紙作爲禮物送給朋友,有些人還會專程找她購買,再轉贈他人。大概20 年前,樑新華的好友去美國陪伴即將結婚的女兒,在臨行前,樑新華剪了幾幅作品送給她,當新婚禮物。

  沒想到,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樑新華的剪紙從此開拓了海外的銷路。“來參加婚禮的外國朋友看到了,覺得很漂亮、很喜慶,也想要一些。”樑新華利用週末或晚上加班剪紙,再將它們裱好,郵寄到國外。

  後來,樑新華的女兒、乾女兒去新西蘭和新加坡留學,樑新華送給女兒的剪紙也被同學們看中,漸漸地,在女兒的朋友圈裏擴散開來,託女兒找她購買剪紙作品的人越來越多,像春節、結婚、聖誕節這樣的節點,樑新華總會更忙碌一些,雖然不做專業的剪紙生意,“但至少賣了幾千幅作品,像梅蘭竹菊、牡丹花、青花瓷瓶很受歡迎。”

  樑新華的剪紙定價並不高,一幅十來釐米寬、二十來釐米高的青花瓷瓶剪紙作品,需要花一週時間,裝裱後,她只收取200 多元。“就收個工本費和工時費吧。”樑新華說,她更看重的是國外友人喜歡中國的文化、藝術,自己剪紙作品能夠作爲禮物走出國門,她也感到很自豪。

  有時候,樑新華還會將國外文化元素和中國剪紙藝術相結合,比如,在聖誕節時,如果有國外買家要訂購剪紙,她便會額外贈送幾張聖誕老人、麋鹿等與聖誕節相關的小剪紙。

  樑新華的作品發往海外,時常受到國際買家的“好評”和表揚,“經常有反饋,說剪得不錯,這就夠了。”樑新華說自己就像一個“佛系”賣家,等待着欣賞作品的有緣人出現,不管國界,只要尊重、喜愛剪紙這門藝術就行,也希望剪紙作品像一個文化使者,走出國門,向更多的人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藝術。

  會一直剪下去

  如今,樑新華歲數漸長。退休後,她又返聘至合肥市三裏庵街道竹蔭里社區做養老助理員,平時工作比較忙碌,但她仍沒有放棄對剪紙的喜愛,經常會構思、創新一些作品。此外,她還經常被社區、學校邀請去爲孩子們上剪紙課。“有很多孩子蠻感興趣的,只要有空,我都願意教他們,也算是一種傳承吧。”

  剪紙需要靜心,眼力也是一個考驗。“剪紙是一個很細膩的活,人物、花朵要剪得生動、細緻,眼睛常常盯着半天不能動。”樑新華回想起當初學剪紙時,稍不留神,一幅作品可能就被剪毀了,撕了再重來,如今,已有幾十年剪紙經驗的樑新華,已經能做到剪隨心動,下剪如有神。

  “看身體狀況,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會一直剪下去。”樑新華說,她還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創新上,希望可以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李晨陽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慶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