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几张红纸。纸随剪转,心随纸动。剪纸,对于合肥市民梁新华来说,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打小的兴趣爱好,伴随着她走了几十年,而且她的剪纸还走出了国门,销往美国、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成为很多人喜爱的伴手礼或居家装饰品。

  打小就爱剪纸

  梁新华回忆,小时候,过年时,家里的老人总会拿着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剪出几幅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木门上,用喜庆的一抹红,迎接新年的来到。而遇上谁家办喜事,老人家又会动手剪“双喜”,除了门窗,新被子、新盆、新鞋子等都会放上大大小小的红喜字。

  梁新华在教孩子们剪纸。(受访者供图)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梁新华爱上了剪纸这门艺术。“大人剪,自己也跟着剪,剪着剪着就会了。”梁新华说,家里的老人算是她剪纸的启蒙老师。因为会剪纸,在上学那会儿,一到联欢会、晚会的时间,梁新华就异常忙碌,“布置会场的窗花、拉花都交给我剪了。”梁新华笑说,她也总会乐意地接下这份活,想着法子,剪出各种漂亮的花、小动物来。

  参加工作后,梁新华工作地点离河南洛阳不远,因为洛阳剪纸很出名,会剪纸的人很多,她跟着大家一起交流,周末也会专程前往洛阳,拜访一些剪纸艺术家或前辈,跟着讨教学习。

  那时候,黄河旅游节是比较出名的一个节庆活动,很多人都会将剪纸作品送去展览并出售,梁新华就专门去寻访那些老艺人,跟他们学习剪纸技巧。“上过几个培训班,没有专门拜过老师,但我算是博采众家之长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梁新华的剪纸技艺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剪纸有很多形式、技巧,最重要的还是得静下心来。”梁新华说,剪纸里有一句行话叫“千刀不断,万刀不乱”。

  剪纸走出国门

  梁新华的剪纸技艺,被很多朋友认可。她也经常把剪纸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有些人还会专程找她购买,再转赠他人。大概20 年前,梁新华的好友去美国陪伴即将结婚的女儿,在临行前,梁新华剪了几幅作品送给她,当新婚礼物。

  没想到,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梁新华的剪纸从此开拓了海外的销路。“来参加婚礼的外国朋友看到了,觉得很漂亮、很喜庆,也想要一些。”梁新华利用周末或晚上加班剪纸,再将它们裱好,邮寄到国外。

  后来,梁新华的女儿、干女儿去新西兰和新加坡留学,梁新华送给女儿的剪纸也被同学们看中,渐渐地,在女儿的朋友圈里扩散开来,托女儿找她购买剪纸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像春节、结婚、圣诞节这样的节点,梁新华总会更忙碌一些,虽然不做专业的剪纸生意,“但至少卖了几千幅作品,像梅兰竹菊、牡丹花、青花瓷瓶很受欢迎。”

  梁新华的剪纸定价并不高,一幅十来厘米宽、二十来厘米高的青花瓷瓶剪纸作品,需要花一周时间,装裱后,她只收取200 多元。“就收个工本费和工时费吧。”梁新华说,她更看重的是国外友人喜欢中国的文化、艺术,自己剪纸作品能够作为礼物走出国门,她也感到很自豪。

  有时候,梁新华还会将国外文化元素和中国剪纸艺术相结合,比如,在圣诞节时,如果有国外买家要订购剪纸,她便会额外赠送几张圣诞老人、麋鹿等与圣诞节相关的小剪纸。

  梁新华的作品发往海外,时常受到国际买家的“好评”和表扬,“经常有反馈,说剪得不错,这就够了。”梁新华说自己就像一个“佛系”卖家,等待着欣赏作品的有缘人出现,不管国界,只要尊重、喜爱剪纸这门艺术就行,也希望剪纸作品像一个文化使者,走出国门,向更多的人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

  会一直剪下去

  如今,梁新华岁数渐长。退休后,她又返聘至合肥市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做养老助理员,平时工作比较忙碌,但她仍没有放弃对剪纸的喜爱,经常会构思、创新一些作品。此外,她还经常被社区、学校邀请去为孩子们上剪纸课。“有很多孩子蛮感兴趣的,只要有空,我都愿意教他们,也算是一种传承吧。”

  剪纸需要静心,眼力也是一个考验。“剪纸是一个很细腻的活,人物、花朵要剪得生动、细致,眼睛常常盯着半天不能动。”梁新华回想起当初学剪纸时,稍不留神,一幅作品可能就被剪毁了,撕了再重来,如今,已有几十年剪纸经验的梁新华,已经能做到剪随心动,下剪如有神。

  “看身体状况,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剪下去。”梁新华说,她还会花更多的时间在创新上,希望可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李晨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朱庆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