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劇《都挺好》裏,蘇父蘇大強在老聶的帶領下,學會了“理財”,獲得了短時間的高回報。不過,因爲把關不嚴,選擇了來路不明的理財公司,後來公司跑路了,蘇大強最終吃了大虧,還急得住了院。在現實中,也有很多老年朋友有理財的經歷,他們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理財方式呢?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調查發現,老人理財大多“求穩”,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居多;還有部分老人是老股民,有多年炒股經驗。

  人物一 巋然不動派

  九旬老人愛炒股

  心態良好是關鍵

  【小檔案】

  吳大爺

  年齡:90 歲

  理財方式:股票

  心得:“不該你賺的錢不要去賺,該你賺的錢少賺點就行了。”

  “玩玩,就是玩玩。”家住合肥市三裏庵街道竹蔭里社區的吳大爺今年已經90 歲高齡,不過,說起股票,老人家卻頭頭是道。老人稱,自己炒股帶有娛樂性,因爲愛好,每天花上幾個小時來研究它。

  吳大爺接觸股票已經有20 年時間了,那時候,吳大爺的老伴喜歡玩股票,吳大爺便跟着看看,後來,老伴去世了,吳大爺便親自操作。交易日的上午9 點半到11 點半,下午1 點到3 點,都是吳大爺的“工作時間”。打開電腦,盯着大盤,除了看自己手中股票的漲跌,還要額外看一些股票分析信息。

  “股票不是好做的,要懂很多知識,要關心國家政策,關注經濟發展,瞭解產業信息啊等等。”吳大爺說,每晚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他都定時收看,此外,還購買了一款炒股軟件,聽聽股票講解課程。“今年上半年行情不錯,牛市應該要開始了……”說着,吳大爺還跟記者分析起了自己對最近股市行情的看法。

  吳大爺最“牛”的一次是多年前,炒股掙了20 多萬元。不過,他說,這都是過去的事了,不願意再多談。如今,他只投入數萬元錢,短線持有,有一點賺頭便出手。4月11 日,就在記者採訪那天,吳大爺還賺了100 多元。“還是賣遲了一點,少賺了300 多塊啊。”

  不過,這點得失,吳大爺並不十分在意。老人玩股票多年,心態頗佳。“不該你賺的錢不要去賺,該你賺的錢少賺點就行了,這樣才能玩得長久啊。”

  人物二深思熟慮派

  既炒股也買理財

  分散風險心不慌

  【小檔案】

  趙大媽

  年齡:66 歲

  理財方式:股票、銀行理財

  心得:“(炒股)純粹是爲了玩。”“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

  合肥市望湖社區的趙大媽今年66 歲。在家中掌握“經濟大權”的她,也想着一些法子讓錢“生錢”,學會了一些投資理財的方法。

  提起理財,趙大媽說還得從上世紀說起。

  1997 年,趙大媽在單位辦理了內退,那時候,身邊炒股的人很多,因爲好奇,趙大媽也跟風開了戶,投入5000元錢,一起去股市裏看看。“那時候聊天都是說股票的事,不懂的人都插不上話。”

  進入股市後,趙大媽跟着大夥學習、揣摩,兜兜轉轉,又投入了一些錢,最多時有十萬元左右。“有時候300 也賺,1000 也賺,如果被‘套’住了,就放在裏面,不管了。”趙大媽說,一般週一至週五,她都會去股市裏看看,有時候忙忘了,便也不去理會了。

  這些年炒股下來,幾乎持平,沒有經歷過大漲大跌,不過,也是給生活多了一種樂趣。“純粹是爲了玩了。”

  現在,趙大媽還關注一二十隻股票的信息,一般會從中挑選出三四隻短期持有。“短線的有點賺頭就拋了,長期的難掌控一些,有一隻長期的被‘套’兩三年了還在裏面。”

  除了股票,趙大媽還在銀行購買了理財產品。“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啊。”趙大媽笑着說,相比較於股票來說,銀行的理財產品,則保險了很多。“80 天、90 天、180天、365 天……這些都有,一般我買180 天的比較多。”趙大媽說,現在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3%點多的偏多,如果有4%以上的,都比較熱銷,“2017 年下半年,我買過一款理財,有5.12%,那是算高的了。”

  因爲經常購買理財產品,趙大媽和銀行經理頗熟,有一些熱門的理財產品出來時,人家都會第一時間通知她,只要不着急用錢,到期之後,便接着續期。

  趙大媽說,老年人購買理財產品大多是屬於保險型,“畢竟都是工薪階層,錢不多,也經不起大風大浪,還是保險點好。”

  多年理財下來,趙大媽沒有虧損過,也沒有上當受騙過。“這方面,我還是很謹慎的。”她說,自己經常也會接到一些推薦貸款、理財的銷售電話,但是她不相信。“高回報後面肯定有高風險,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我還是相信正規的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人物三穩紮穩打派

  曾在股市割過肉

  投資理財穩當頭

  【小檔案】

  劉大媽

  年齡:50 多歲

  理財方式:銀行理財

  心得:“高利息風險也大。”“老年人承受能力弱,平穩些就行了。”

  “‘割肉’了,虧了三四千塊錢啊。”今年50 多歲的劉大媽住在合肥市丁香家園社區,說到理財,她對十多年前在股市中虧損的三四千元錢,還是頗爲心疼。“不搞了不搞了,也沒有那個發財命。”

  劉大媽對記者說,當年,她在朋友的帶領下,也到股市裏走了一遭,不過,因爲對股市不瞭解,再加上那段時間行情不好,劉大媽是買哪隻跌哪隻。“最後沒辦法,‘割肉’了,不搞了,虧了三四千塊錢。”後來,股市行情又走高了,身邊一些堅持的朋友賺了不少,劉大媽也不羨慕了。

  “炒股不適合自己,還是算了,不碰了。”

  劉大媽說,理財方式很多,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還是得求穩。退出股市後,除了存款,她還購買了5 萬元銀行穩健型的理財產品。“有時候,錢沒有急用,就買個定期1 年的,多數情況下買3 個月的,這樣遇事支取方便。”

  除了炒股虧損了一些錢財,謹慎的劉大媽還未在理財方面上當受騙過。“被騙的事,聽多了,所以還是謹慎些好。”劉大媽就有同事,在一家理財公司投資了十多萬元后,遇到了對方“跑路”的情況。

  “高利息,後面風險也大啊,我們對這塊不懂,也沒什麼投資頭腦,錢不敢隨便亂放。”劉大媽說,隨着歲數增大,也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就靠着退休金生活,所以,爲了家庭和睦和身心健康,就合理購買點銀行理財也就行了。“像過山車似的大跌大漲,對身體健康都不好,老年人承受能力弱,平穩些就行了。”

  業界聲音

  老人理財以“穩”爲主

  中信銀行合肥分行零售銀行部張經理: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老人將目光轉向理財,老年人成爲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者的主力軍。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偏好中長期限,一般以半年以上期限爲主,有時銀行發售的兩年期或者三年期理財產品,老年人也會搶購。

  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的高低,取決於銀行資管中心運作能力以及理財產品資金的投向,所以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也需謹慎選擇。建議老年人理財應以“穩”爲主,在此前提下,可以有靈活多樣的選擇,切勿過度看重高收益而盲目跟風。

  老年人理財,從投資期限來看,短期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相較P2P、股票等投資方式來說,收益相對穩定,風險較小,如風險等級較低、投資方向爲債券市場的理財產品,或是加入結構化設計的產品等,在最低收益的基礎上,將有機會博取更高的收益;而中長期的投資,則可以選擇銀行存款類產品。

  本版稿件由 孫珣 劉亞萍 餘亞明 白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朱慶玲 採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