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明的媽媽是超市收銀員。

有一天,小明在從超市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被一輛快速開過的車撞倒在地。「嘎吱」一聲,司機一腳剎車,立馬跑下車來,把暈倒在地的小明送到了醫院。

醫院裡的一個護士一看,"咦,這不是我兒子嘛?怎麼回事?!」

問題來了,請問這個護士和小明是什麼關係?

我把這個問題發給了幾個好友,有個朋友回答「後媽」,還有個朋友以為是腦筋急轉彎,說了一個「醫護關係」,最後和她說這不是腦筋急轉彎以後,她說可能是領養的吧,一個親媽一個養母。

當然還有一個朋友說,小明的媽媽名字叫「超市收銀員」。

但是,答案明明很簡單哈,護士是小明的爸爸哈!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答案,這麼多人卻選擇視而不見呢?

因為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大腦里的「刻板印象」——護士=女性。

2、

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人們按照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標準進行一個社會分類,進而形成對某一群體的固定印象。

人們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刻板印象,就會選擇性的接觸符合這種刻板印象的信息,表達符合這種刻板印象的觀點。

那麼刻板印象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還是得回到我們的認知科學中來,我們人類的大腦認知是有局限的,它處理事情的量是有限的,但是這個世界的信息是無限的。

那麼怎麼辦呢?只能通過一個個標籤去歸類,從而把節省下來的認知資源用於更重要的事情。

用很簡單的標籤去認識一樣事物,用刻板印象去總結一個群體,都是進化帶給我們的饋贈。

但是這個饋贈有優點,自然會有缺點。

而最大的缺點,當然就是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當你從刻板印象轉換到近距離接觸的時候,更多更全的信息就湧入你的大腦,於是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的個體就出現了。

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往往是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去詳細了解一個個體的。

我們只會被刻板印象誘導著去關注那些更加歪曲事實的觀點,那些更加加深印象的案例。

於是善良的人總能為善良找到無數理由,而邪惡的人同樣也能找出邪惡的理由。

3、

很多時候,在微博的一些熱點事件中,總有兩方甚至多方圍繞著事件本身的爭論。

在他們刀光劍影、快意恩仇的時候,如果我們仔細去剖析,會發現其實本質上是兩種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進行決鬥。

比如富人么,總是為富不仁。

比如窮人么,總是不思進取。

這兩個群體刻板印象的擁護者,可以說在網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他們戰鬥的痕迹。

但是,如果大數據去樣本分析,或者你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去,你會發現不思進取的窮人和為富不仁的富人,都是少數。

再回到我們開頭的小明車禍事件來,當小明暈倒在地的時候,司機嘎吱一聲剎住車,趕緊的跑下來看。

「哎喲,兒子呀,怎麼是你呀?」

請問,司機和小明是什麼關係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