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能擊敗瓦崗李密,並不是王世充的實力很強,很大程度上是李密的瓦崗軍出現了問題。王世充贏在找準了時機,並最大程度的動員了自己的部隊為自己賣命,所有才有了瓦崗軍的土崩瓦解。王世充瞬間得到了瓦崗的不少地盤和瓦崗的很多雄兵猛將。

之前四姑娘分析過李密失敗的原因,這裡簡單說一下 ,主要有三點:

其一、瓦崗軍內部的分裂。李密殺死瓦崗創立者翟讓所表現出來的狠辣給瓦崗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所以有很多人尤其是先於李密來到瓦崗的人對李密很失望,漸漸的離了心。而另一方面,隨著瓦崗軍的聲勢越來越大,前來投靠的義軍越來越多,李密對於這些人很是看重,逐漸就冷落了老部下,這也導致了瓦崗軍的軍心不穩。

其二、童山之戰的影響,在王世充攻打李密之前,李密剛剛打敗了宇文化及帶領的驍果軍(楊廣的禁衛軍),雙方損失都很嚴重,李密只是險勝。這時候的瓦崗軍需要的是休息。正是王世充進攻的絕佳機會。

其三、李密決策失誤,實際上在之前,李密和王世充已經對決了上百次,大部分都是李密贏,但李密始終攻不進洛陽去城。這一次,李密對王世充的來襲不夠重視,甚至覺得王世充弄不出多大的動靜,所以對於裴仁基提出的正確的計策置之不理,而是選擇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而另一方面,王世充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的,尤其為了鼓舞士氣,王世充用上了慣用的鬼神之說,用瘟疫來嚇唬手底下的江淮俠士。大家的出戰請求前所未有的強烈,而李密潰敗的也前所未有的迅速。當然後來王世充遇到李世民,失敗也是輕而易舉的。

李密一敗,王世充無論是地盤還是士兵都擴大了不止一倍,而且還得到了瓦崗的許多雄兵猛將。但就是這樣的王世充遇到剛剛收拾完劉武周和宋金剛的李世民,卻毫無懸唸的失敗了,這裡就不分析了戰神李世民成功的因素了,只說說王世充失敗的原因。

其一、王世充不能善始善終,王世充剛登基那會,特別親民的跑到大街上傾聽百姓的聲音,承諾自己要做一位好皇帝,結果三四天之後就再也不出宮了。瓦崗猛將們剛被俘虜過來的時候,王世充表現出了最大的誠意,對眾人很是禮遇,該封賞的封賞,該拉攏的拉攏。但沒過多久,王世充就不再付出了。心胸狹窄,見不得能力在自己之上的人,而且還極為護短,這讓眾人很是失望。

其二、王世充最大的依靠是江淮俠士,他們是綁在一起的,王世充為了江淮俠士的利益並不能給予瓦崗羣雄什麼實際的利益,而江淮俠士也很排擠瓦崗羣雄,所以後來大部分想有所作為的瓦崗人又都投了唐。

其三、王世充猜忌殘忍,很多人不斷投降或者離開,王世充於是制定了嚴酷的刑罰來保證人們不背叛他,連坐法、人質法弄得洛陽成了人間地獄,而不斷的徵戰,又使得糧食越來越少,人們被困在洛陽城不斷的餓死,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洛陽城。

所以在李世民帶兵來攻打王世充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反抗的,很多地方直接就不戰而降,然後洛陽就成了一座孤城。王世充不得不喊話李世民要求講和,王世充表示自己在洛陽,大唐在長安,井水不犯河水,何必要打仗呢,他只想著在洛陽自保而已。這樣的話只有鬼才相信吧。李世民不喫這一套,表示你要投降就投降,不願意投降就捱打吧。那就打吧。

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地方投降,王世充坐不住了,一面抗擊唐軍,一面派人請求竇建德的支援,但王世充的這步棋不過是讓李世民少走了路,直接一塊滅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竇建德的失敗讓王世充再也沒有了指望,只好投降了大唐。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李密和宇文化及大戰,便宜了王世充和竇建德,王世充和李密大戰又便宜了李世民,最終,這些羣雄之間的相互攻伐促成了大唐的統一。


先說結論,王世充雖然僥倖擊敗了李密,但王世充的勢力遠遠不能和李唐相比。

隋末各路農民軍中,李密的瓦崗軍最為強大,也是同隋軍作戰的主力。王世充之前在和李密作戰中,有勝有敗,但總體來說敗多勝少。只是其它隋將與李密作戰表現更差,資歷威望比王世充更深厚的薛世雄本來被任命為從幽州領兵救援東都洛陽後,統一指揮洛陽附近各路隋軍,但薛世雄在河北被竇建德擊敗,兵敗身死,未能到達洛陽,王世充成為東都洛陽方面與李密作戰的最高指揮官。

(王世充)

大業十四年(618年),跟隨隋煬帝在江都的驍果軍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隨後驍果軍在宇文化及帶領下,準備回歸大部分人的故鄉關中。而李密政權賴以生存的根基,是洛陽周圍的幾大隋朝官方糧倉,不能讓開通道給宇文化及,只能和宇文化及死磕。李密最終擊敗了宇文化及手中的隋朝精銳驍果軍,但自己也損失慘重。

擊敗宇文化及後,李密和手下諸將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不顧自己同樣損失慘重的現實,輕率同王世充決戰而不採取相對保守策略,最終被拚死一搏的王世充擊敗。而瓦崗軍李密殺翟讓造成的內部裂痕,在戰敗後爆發,瓦崗軍雖然依舊有相當實力,但李密不得不放棄入關中投唐。

王世充、李密、宇文化及的三方決戰,達成了對李淵的李唐政權最有利的結果。如果是李密勝利,李密本就是關隴大族子弟,和李淵身份差不多,能夠順利接管東都洛陽政權,人才、兵力、地盤等方面都大大擴充,成為李唐政權的強敵。李密之前也已經被各路農民軍公推為反隋盟主,無論對農民軍還是對隋官,都有很強的政治號召力,會和李淵一樣,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很快建立比較穩固的統治,成為李唐政權的大敵。已經成功穩固統治關中、巴蜀、山西地區的李唐政權雖然依舊有戰略優勢,但可以說誰能一統天下概率差不多。

(李密)

而王世充取勝,則完全缺乏政治號召力,其後王世充廢除皇泰主楊侗自立為帝後,更進一步喪失了政治號召力。原來打著隋朝旗號還有點人認賬,王世充自己稱帝,則完全沒人認賬。

王世充擊敗李密後,雖然受降了一部分瓦崗軍,勢力得到擴充。但李唐政權因王世充勝利得到的受益比王世充更大得多,隨李密入關降於李唐的有三萬多人,瓦崗軍失敗後勢力最大的一隻獨立軍團徐世勣也降於李唐,依附瓦崗軍的諸多半獨立小勢力同樣紛紛降於李唐政權,甚至包括洛陽東邊開封附近都有瓦崗系小軍閥降於李唐。唐軍兵峯,直抵洛陽城外幾十里。王世充勝利後面臨的戰略形勢其實空前惡劣,只能穩定控制洛陽附近地區。

之後李唐準備大舉進攻王世充時,劉武周在山西地區鬧大,耽誤了李唐一年多時間,王世充乘機擴充了不少地盤,但其勢力依舊是遠遠不如李唐的。

李世民一戰同時消滅王世充、竇建德,戰役之精彩是歷史少有,打的非常漂亮。但唐朝實力遠比王世充強大的基本面也要看到。


謝邀!王世充為什麼能擊敗瓦崗軍?主要是王實充趁瓦崗軍損失慚重(王實充借李密對隋朝的忠心,讓隋三世楊桐賜李密官職,令李密率部剿滅宇文父子,得勝回朝的路上),人困馬乏和在沒有提防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取勝的。

王世充敗給李世民的原因:一是王世充過分輕敵。王世充大敗瓦崗軍後,趁李世民無暇顧及之際,攻佔了唐軍在陝豫的大片領地,在思想上產生了瞧不起唐軍和李世民的想法,沒有對唐軍可能的行動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導致在唐軍大舉反攻時,兵敗如山倒,被圍困在洛陽孤城。

二是王世充在識人用人上不如李世民。瓦崗舊將秦瓊、羅成、程咬金等在其手下不但得不到重用,還時時派心腹盯梢監視,唯恐他們生亂,結果這幫人被李世民挖走後,個個卻成了王實充滅亡的掘墓人。

三是王世充沒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李世民之所以能取信於天下,主要在於李世民是有道明主。而王世充奸詐狡猾,實足的小人一個,在消滅瓦崗軍的問題上就暴露無遺。王世充沒有胸懷,心中只有自己和利益,在對待瓦崗軍降兵降將問題上採取屠殺和冷對待的手段,直接讓人看清了他胸無大志,就不是一個成就大業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