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的父母與外國的父母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有很大不同,導致孩子的發展也大相徑庭,值得深思。

  孩子剛學會走路,很容易跌倒,跌倒時,中國的父母一般立刻把孩子扶起來,很關切地問:「寶寶摔疼了嗎?寶寶不哭,都怪地板太滑,地板該打。」然後狠狠地揍地板,寶寶終於破涕為笑。哪有孩子走路不摔跤的,寶寶跌倒,摔不壞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是了。可是父母把注意力放在疼不疼上,寶寶自然會喊痛,寶寶一喊痛,就哭;一哭,父母就要哄,就責怪地板,然後賣力地表演贏得寶寶的歡心。如此一來,對寶寶的成長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第一,容易使孩子養成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的習慣;第二,明明是自己走路不小心卻責怪別人,從而養成了遷怒他人的習慣,犯錯誤不反省自己,卻找借口。

  美國的媽媽不是這樣做的。孩子跌倒了,哭了;父母好像沒看見一樣,孩子哭了一會兒,自己爬起來繼續玩。日本的媽媽也不是這樣做的。孩子跌倒了,哭了。比如孩子叫太郎。「太郎自己站起來,不準哭,這樣長大怎麼保護媽媽。」孩子立刻很勇敢地站起來。為什麼跌倒,怎麼走才不跌倒,媽媽又教了一遍。自己摔倒了自己站起來,哪裡跌倒了哪裡爬起來。怎樣才能不跌倒,孩子吸取了教訓。更重要的是有了責任心,長大了要照顧好媽媽。

  孩子上幼兒園,媽媽會問:「寶寶,老師給你吃什麼?好不好吃?吃飽了嗎?」糊塗的媽媽常常會問孩子,你喜歡吃什麼,媽媽給你做。這樣的媽媽給孩子埋下了自私自利的種子,長大的孩子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只有自我,沒有他人。

  現在孩子挑食、厭食情況日趨嚴重,孩子不肯吃飯怎麼辦?聰明的媽媽不會這樣問,她會對孩子說,你喜歡吃媽媽做的飯還是自己做飯?孩子當然不會自己做,只能吃媽媽做的飯,媽媽做什麼,孩子就吃什麼。媽媽做飯很辛苦,等長大了自己做飯給媽媽吃。

  過去孩子沒飯吃、沒有好的吃,現在孩子肯吃,爺爺奶奶追著喂,家人輪番上陣,百般勸說軟硬兼施,孩子半天才吃一口。孩子不肯吃飯不僅困擾著我國的家長,外國的父母也為此大傷腦筋,如何讓孩子吃飽飯,成為一個國際性難題。孩子不肯吃飯怎麼辦?很簡單。一個字——餓。孩子不吃飯是因為還不餓。第一步清理家長所有的零食,扔掉。明確告訴孩子,從此要按時吃飯,以後沒有任何零食吃了。第二步,到吃飯的時候,不去勸,愛吃不吃。第一頓,孩子不吃,就讓他挨餓好了。孩子挨點餓,不會影響發育,沒什麼大不了的。有點飢餓的感覺不是壞事。倔強的孩子可能會挨到第三頓,就受不了,狼吞虎咽,再也不挑三揀四了。

  外國的教授到中國講學時往往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中國的學生特別愛坐在後排,後排人滿為患,前排卻空出好幾張位置。學生為什麼不敢坐前排,一怕老師提問,二可以做小動作。小學生課堂爭先恐後積極舉手發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課堂舉手越來越少。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舉手?根本原因就在父母的身上。孩子上學時,中國的家長會對孩子說什麼?他們會鄭重叮囑孩子,到學校一定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古希臘一位偉大的哲人說過,孩子的大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輸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點燃的火把。中國的家長讓孩子聽話,孩子就養成了順從、被動的習慣,不能主動思考問題、主動學習。

  美國的媽媽對孩子不是這樣說的。孩子回家,媽媽就問,湯姆有沒有問老師問題?問老師什麼問題?美國的媽媽鼓勵孩子問問題,孩子就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養成愛發問、勤思考的好習慣。孩子不拘泥於書本上的、老師的知識範圍,勇於探究,善於創新。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從提問可以看出誰是中國的記者誰是外國的記者。中國的記者遠不如外國記者積極,而且提的問題相對刻板。外國記者思維活躍,反應積極。

  日本的媽媽對孩子也不是這樣說的。次郎,你有沒有幫老師做事?有沒有幫助別人做事?媽媽的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導向作用,家長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日本的媽媽關注的是孩子要幫助他人,幫助他人的孩子不會吃虧,他將得到更多。樂於助人孩子,積極主動、關心別人、善良熱情,能團結他人,將來就有團隊精神,人緣也很好。

  法國的孩子在想什麼?一個中國留學生的調查令人震驚,有的想週遊世界,有的想改造地球,有的想遨遊太空。中國的孩子想什麼?想搞好成績,考上好的大學,想自己有個美好的將來,想擺脫沉重的課業負擔,想到野外呼吸自由的空氣。一個小學生的理想是,買彩票中大獎,然後週遊世界,再買個官做做。我們現在的孩子面臨全球的競爭,他們將來要跟日本的孩子、美國的孩子、德國的孩子競爭,要和全世界的孩子競爭。就不能自私自利、固步自封、不會合作,就不能沒有遠大的目光和非凡的氣魄。

  中國的父母為孩子的名字煞費苦心,一些起名測字的攤位生意紅火。看看中國孩子的名字一個個響亮不凡如雷貫耳,再看看外國孩子的名字,湯姆一大堆,傑克一大群,外國人給孩子起名字很隨意。中國孩子的乳名也很有特點,有叫寶寶的貝貝的毛毛的歡歡的樂樂的寄予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孩子回家寶寶長寶寶短寶寶怪寶寶棒的疼著哄著。美國的孩子沒有叫寶寶的。你跟美國的小朋友喊寶寶,不僅父母會生氣,小朋友也會生氣:「不要叫我寶寶,請叫我露絲小姐。」寶寶是倚賴父母,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美國女孩十三歲就叫小姐,男孩十六歲就要叫先生。美國中學的老師對孩子們說:先生們、女士們,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美國公民了,就要承擔起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而現在的中國張口就是男孩女孩,甚至二十多歲、三十多歲還叫男孩女孩。一位跨國公司人事部經理在招聘時說,凡是自稱是男孩女孩的一個都不要。美國的孩子別的都可以不會但十六歲時必須要會開車,不會開車,寸步難行。到十八歲必須搬出父母家,還賴在父母家裡被認為是可恥的事。父母也不讓,你看你多大?趕快搬出去。有的孩子暫時找不到地方住,向父母租了一個車庫,按時交房租。

  德國的一位先生陪同中國的客人散步,看到河邊有個孩子在釣魚,就上去和孩子交談,問他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釣魚,為什麼有兩根釣魚竿,然後又仔細檢查了孩子的釣具,才放心的走了。中國的朋友很奇怪的問,是你家的孩子嗎?怎麼這麼關心?這位德國先生說了一句震驚全世界的話:所有的德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要對我遇到的每一個孩子負責。

  一位澳大利亞籍的中國移民,有兩個孩子,大兒子發燒要送往醫院,就把小兒子放在家裡浴缸中。小兒子無意中碰到了熱水開關,等回來時,孩子已經被開水燙死了。法庭審理時,孩子的母親痛不欲生。當法官宣判孩子母親有罪時,孩子的母親一下子驚呆了,她說,我失去了我的孩子,我已經很痛苦很不幸。這位法官說了一句話:尊敬的女士,我要鄭重地告訴你,由於你的疏忽,死去的不僅是你的孩子,更是我們澳大利亞的孩子。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