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 Grand Slam

基本資料(Profile)

  全名:瑪麗亞‧莎拉波娃(Maria Sharapova)

  國籍:俄羅斯(註一)

  生日:1987年4月19日(牡羊座)

  出生地:蘇聯俄羅斯漢特-曼西自治州尼亞甘(Nyagan)

  現居地:美國佛羅裏達州佈雷登頓(Bradenton)

  身高:188cm(6呎2吋)

  體重:59kg(130磅)

賽場紀錄(Tour Record)

、世界排名(單打)

 (一)最高世界排名:1(2005.08.22 達成,WTA 第十六位女單球后)

 (二)現今世界排名:2(2015.01.14)

 (三)最高年終排名:2(06、1214)

 (四)球后累積週數:21(五度登基)

二、冠軍總數

 (一)ITF 單打:4(硬地:4

 (二)WTA 單打:34(硬地:20/草地:3/紅土:9/綠土:1/室內地毯:1)

 (三)WTA 雙打:3(硬地:2/草地:1

三、獎金

 (一)生涯累積獎金:32,730,228 USD(2015.01.14)

 (二)最高年度獎金:6,508,296 USD(12)

四、勝負(2014.08.04)

 (一)單打:562W-135L(勝率:80.63%)

 (二)雙打:23W-17L

五、主要賽事最佳成績

 (一)澳網:W(08)

 (二)法網:W(12、14)

 (三)溫網:W(04)

 (四)美網:W(06)

 (五)年終賽:W(04)

 (六)奧運會:銀牌(12)(註二)

早年生活(Early Life)

  西元1987年4月19日,莎拉波娃出生於蘇聯俄羅斯漢特-曼西自治州(Khanty-Mansi Autonomous Okrug)的尼亞甘。兩歲時,遷到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州(Krasnodar Krai)的索契(Sochi),那是一座黑海沿岸的俄羅斯邊境城市,非常接近喬治亞(Goergia),在那裡,她們一家結識了亞歷山大‧卡菲尼可夫(Aleksandr Kafelnikov),也就是後來1996法網與1999年澳網男子單打冠軍-耶夫戈尼‧卡菲尼可夫(Yevgeny Kafelnikov)的父親,亞歷山大於莎拉波娃四歲時,送給她人生當中第一支網球拍,促使她在當地公園和父親開始練習網球。她的啟蒙教練是俄羅斯的尤金(Yuri Yutkin),在他的認知中,幼年的莎拉波娃便擁有「卓越的手眼協調」(exceptional hand-eye coordination)能力

索契  索契(Sochi)市區一景,莎拉波娃幼年的居住地
被選為2014年冬季奧運的主辦城市

  六歲時,莎拉波娃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cow)參加前球后娜芙拉蒂洛娃(Martina Navratilova)開辦的網球課程,在當時她被娜芙拉蒂洛娃看中,並向其父建議讓她到美國接受專業訓練。儘管家境不好,但考量到女兒的發展,八歲時,莎拉波娃舉家從俄羅斯搬遷到美國的佛羅裏達州(Florida),不過莎拉波娃的母親卻因為簽證問題,遲了兩年才過去與他們父女會合。

  一開始,他們全家只有七百塊美元的積蓄,這迫使莎拉波娃的父親尤里(Yuri Sharapov)開始在當地從事各種低收入的工作以維持家計。隔年,莎拉波娃得到國際管理集團(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Group, IMG)的贊助,纔在當地的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Nick Bollettieri Tennis Academy(註三)正式就讀。

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

職業生涯(Career Life)

第一時期(2001-2002)-初試啼聲、新手上路

  莎拉波娃在她十四歲生日當天(2001年4月19日)轉為職業球員,但當年只在邁阿密的薩拉索塔(Sarasota)參加了一場比賽,而且是首輪出局。接下來的兩年(2002-2003),她一共拿到了四個 ITF 冠軍。2002年,莎拉波娃的世界排名來到第一百八十六名,並準備好進一步挑戰 WTA 等級的賽事。

第二時期(2003-2004)-最佳新人、溫網冠軍

  2003年,莎拉波娃終於有機會能完整地參與四大滿貫賽,一開始,因為排名不夠(四大滿貫賽只有世界排名在前108名的選手可以直接參加正賽,除非其中有人因各種理由退賽或未參賽,排名較後的球員才能遞補)的關係,使得她在澳網和法網開始之前,都得要先連勝三場資格賽,纔能夠獲得參與正賽的資格。

  儘管莎拉波娃在澳網和法網都順利地通過資格賽的考驗,但隨後也都於正賽的首輪出局,美網也以第二輪草草收尾,只有在溫網,她持賽會頒發的外卡(wild card)一路晉級,過程中更淘汰了十一號種子杜克琪(Jelena Dokic),直到第四輪才被同胞庫茲涅佐娃(Svetlana Kuznetsova)擋下。賽季尾聲,她在東京(Tokyo)和魁北克市(Quebec City)兩項WTA賽事中奪得冠軍,全年突出的表現使得她的年終排名來到三十二,並獲得WTA年度最佳新人獎。

  2004年,她的成績進一步提升,在法網打進八強,並在緊接下來的英國草地賽事伯明翰(Birmingham)中奪下了生涯第三座 WTA 冠軍。

  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堪稱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個驚奇,她以世界第十五的排名列賽會第十三號種子,前四輪均以直落二輕鬆過關,但在八強和四強戰中面臨苦戰,幸好最後均以三盤逆轉獲勝,決賽面對六度大滿貫賽冠軍,同時又是溫網衛冕冠軍的賽會頭號種子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莎拉波娃憑藉穩定的發球與抽球,驚奇地以6-1 6-4直落二打敗強敵,十七歲便拿下了首個大滿貫賽冠軍,同時也是溫布頓網球公開賽有史以來第二年輕的冠軍選手(註四)

  溫網結束以後,她繼續在首爾(Seoul)和東京兩站贏下冠軍,並於年終賽的決賽中以4-6 6-2 6-4再度擊敗小威廉絲,使年終排名上升到第四。

第三時期(2005-2006)-首登球后、美網冠軍

  隨著年齡增長,莎拉波娃的球技開始全面成長,2005年,儘管她沒有拿到第二個大滿貫賽冠軍,但四項大滿貫賽成績都能穩定維持在八強以上,而且都敗給最後的冠軍。8月22日,她的世界排名首度升到第一,成為WTA實施積分制度以來,第十六位登上WTA球后寶座的人,同時也是俄羅斯首位,雖然隔週就被戴芬波特(Lindsay Davenport)取代,但兩週後又回升,總計全年她一共擔任球后七週,年終則是以第四名收尾。

  2006年,女子網壇的局勢從老將新秀並起的戰國時代,迅速轉變為三強爭霸的態勢:茉莉絲摩(Amelie Mauresmo)是大滿貫賽最大贏家,拿下了澳網和溫網;海寧(Justine Henin)在四項大滿貫賽事都打進決賽,但最後只贏得法網;莎拉波娃在大滿貫賽中雖然也只拿到美網,但是在巡迴賽的表現最突出,一共拿到了印地安泉(Indian Wells)、聖地牙哥(San Diego)、蘇黎世(Zurich)、林茲(Linz)等四座硬地冠軍,使得年度球后寶座的爭奪,直到年終賽前都未能定案。在一個禮拜之後,莎拉波娃在年終賽僅為四強,積分無法超越奪冠的海寧,該年的年終排名屈居第二,但已是生涯最佳。

第四時期(2007-2008)-肩傷頻發、澳網冠軍

  2007年年初,海寧因病缺席澳網,直接扣除了上一年的亞軍積分,加上莎拉波娃從四強進步為亞軍,一加一減情況下,使莎拉波娃第三度登上球后寶座,但是隨後莎拉波娃開始斷斷續續地受到肩傷困擾,全年雖然沒有錯過任何一項大滿貫賽事,但巡迴賽的缺陣情況明顯,實質上只參加了十三項比賽,並只在聖地牙哥拿到一座冠軍。

  美網第三輪爆冷敗給當時排名只有三十二的年輕小將拉德萬斯卡(Aganieszka Radwanska)後,她在家靜養了約兩個月,結果在馬德里(Madrid)舉辦的年終賽中,帶著驚人的狀態復出,小組賽和準決賽四連勝,一路殺進決賽,並與時任球后的海寧打出經典的三盤大戰,最後不幸以7-5 5-7 3-6遭逆轉落敗,年終以第五名結尾。

  2008年,莎拉波娃延續了年終賽的好狀態,在澳網籤表看似運勢極差的情況下,第二輪碰上產後復出的前球后戴芬波特,第四輪面對德門蒂耶娃(Elena Dementieva),都是直落二輕鬆過關;八強賽對上當時已創下跨年三十二連勝紀錄的海寧,全場轟出三十記致勝球(winner),第二盤更以6-0完封海寧,此時莎拉波娃在澳網已經連續三輪出現6-0比數,展現了強大的競爭力;四強與決賽她分別打敗兩位塞爾維亞好手-楊柯維琪(Jelena Jankovic)與伊凡諾維琪(Ana Ivanovic),最後在整場賽事一盤未失的情況下,取得澳網冠軍,同時也是生涯第三座大滿貫賽冠軍。

  澳網後,莎拉波娃又接連拿下杜哈(Doha)與艾蜜莉亞島(Amelie Island)兩座冠軍,但隨後在印地安泉準決賽中敗給庫茲涅佐娃,結束了開季以來的十八連勝紀錄。五月中,球后海寧以疲憊為由,閃電宣佈引退,並要求WTA即刻撤下世界排名,這使得當時已躍升世界排名第二的莎拉波娃得以直接遞補,回到世界第一。

  但在光鮮亮麗的背後,莎拉波娃肩膀疼痛的狀況又開始加劇,但此時醫生卻持續將她的症狀誤判為普通的發炎,任由她繼續出賽,使得傷勢逐漸惡化。法網過後,她失去了球后寶座,到溫網第二輪爆冷出局後,莎拉波娃才被確認為是嚴重的肩部旋轉肌受傷,必須接受手術,這使得她的2008賽季被迫提早結束,當然也錯過了接下來的北京(Beijing)奧運會。

第五時期(2009-2010)-術後復出、狀態低落

  在缺席近半年賽程的情況下,莎拉波娃2008年以第九名作收,手術後身體復原的進度相當緩慢,直到2009年印地安泉,莎拉波娃才試著與同胞維絲妮娜(Elena Vesnina)搭檔雙打參賽,這是她繼2005年後首度參加雙打賽事,並被認為是為單打復出做準備。儘管維絲妮娜去年纔在此地與莎菲娜(Dinara Safina)搭檔拿下雙打冠軍,但在2009年的第一輪賽事中,她與莎拉波娃卻鎩羽而歸(一般解讀是被拖累),以1-6 6-4 0-1(7)慘遭淘汰,這次的失敗也使得莎拉波娃單打復出的時程進一步向後拖延。

  法網前一週,莎拉波娃選擇在波蘭的華沙(Warsaw)參加 WTA 級的紅土賽事,做為單打復出的首站,以及法網的熱身。儘管莎拉波娃取得兩勝打進八強,但過程中明顯可以看出她受到肩膀疼痛的影響,發球姿勢有所改變,連帶導致抽球不順、失誤暴增,同時在紅土上的移動,也一如以往般的力不從心,整體來說,實力大不如前。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莎拉波娃在法網卻得到觀眾廣泛的支持,在意外打進八強之前,莎拉波娃在法網的四場勝利都極其掙扎而富有戲劇性-四場都是三盤勝,而且總計丟掉了五十局,最終在八強賽中,莎拉波娃以0-6 2-6慘敗給二十號種子齊布科娃(Dominika Cibulkova)。

  接下來的賽季中,莎拉波娃繼續維持著高雙誤與高失誤的比賽模式,這讓她的發球局和以前相比,變得十分脆弱,也迫使她必須發揮高超的接發與破發能力來確保勝利,這一年,她在東京挺進到決賽,並在決賽進行到一半時,因對手楊柯維琪腕傷退賽,而拿下全年唯一的一座冠軍,年終排名收在第十四名。

  2010年,局勢變得更糟,莎拉波娃在澳網首輪敗給基裏連科(Maria Kirilenko),這是她繼2003年法網以來,首次在大滿貫賽的首輪出局,爾後全年成績都不理想,只在兩項最低層級的WTA賽事勝出,年終排名第十八,是繼2003年以來的最低排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年莎拉波娃在法國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拿到了生涯中第一座紅土冠軍(2008年的艾蜜莉亞島雖然也是土場,但卻是綠土),而在法網第三輪,面對復出的前球后暨四屆法網冠軍(03,05-07)海寧時,不擅紅土的莎拉波娃竟能拿到一盤,就後來的訪談指出,這為莎拉波娃往後在紅土上的比賽帶來了信心

第六時期(2011-2012)-重回巔峯、法網冠軍

  2011年,莎拉波娃在各項賽事中的成績開始爆發,首先,她在自認最不擅長的紅土場地再次取得突破,拿到了羅馬(Rome)賽事的冠軍;在法網則打進了平生涯最佳的四強,但不幸敗給最後的冠軍-來自中國的李娜;溫網更繼2004年奪冠後,首度打進了決賽,但最後不敵捷克新秀克維託娃(Petra Kvitova),僅抱回亞軍。

  總結全年莎拉波娃表現優異,排名一路攀升,在美網後更一度回升到第二,可惜她在東京第四輪賽事中發球時,不慎扭傷腳踝,使她連帶也缺席了重要的北京賽事,並於年終小組賽連吞兩敗後退賽,使年終排名退到第四。

  2012年,莎拉波娃更加穩健,雖然在澳網、印地安泉、邁阿密三項大賽最後她都遺憾地以亞軍收尾,但是到了紅土賽季,她先於斯圖加特(Stuttgart)連續淘汰了近三次大滿貫賽的冠軍得主,其中包含新任澳網冠軍暨球后阿薩蘭卡(Victoria Azarenka),拿下冠軍,並把價值十二萬美元的保時捷跑車開回家;到了羅馬決賽時,她又以三盤驚險擊敗去年的法網冠軍李娜,生涯首度衛冕紅土冠軍,藉此證明她在紅土場上的實力已今非昔比。

  儘管如此,法網開打之前,莎拉波娃的籤位並不樂觀,她與十三度大滿貫賽冠軍暨五號種子小威廉絲非常靠近,兩人預計會在八強碰面,更悲慘的是,莎拉波娃整個紅土賽季中的唯一一敗,正是在馬德里八強賽中被小威廉絲以兩盤橫掃(註五),同時兩人最近七次交手,莎拉波娃都是輸家,加上考量到過往慘烈的紅土表現,一開始她並不被看好奪冠,賠率更遠遠落後於小威廉絲與當時的球后艾薩蘭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小威廉絲在首輪爆冷出局,這連帶使得莎拉波娃賠率爆降,接下來的幾輪賽事中,隨著拉德萬斯卡、阿薩蘭卡、李娜、史托瑟(Samantha Stosur)等好手先後出局,莎拉波娃奪冠的希望越來越濃厚。在準決賽漂亮地擊敗四號種子克維託娃後,她的積分已足以超越艾薩蘭卡,登上世界第一。兩天後,莎拉波娃在決賽中以6-3 6-2直落二擊退了義大利黑馬暨賽會二十一號種子艾拉妮(Sara Errani),如願奪得冠軍,此一壯舉不但使她完成紅土十六連勝的佳績,擴大積分的領先優勢,配合過去所取得的溫網、美網和澳網冠軍,莎拉波娃更一舉成為了開放年代後第六位囊括四大滿貫賽冠軍、完成「生涯大滿貫」(Career Grand Slam)的女子球員(註六)

第七時期(2013-2014)-肩傷復發、紅土女王

  莎拉波娃在2013年延續上一年的強勢,澳網開打後連得二十八局,前五輪送出五顆蛋,可惜在準決賽意外慘敗於李娜,杜哈敗於小威廉絲,收穫四強成績,直到印第安泉終於拿下冠軍,這也是她睽違七年再次奪得此冠,邁阿密則得到亞軍。

  在紅土賽季中,莎拉波娃先是和保時捷簽約,成為該品牌第一位女性全球大使,接著又衛冕了保時捷大獎賽冠軍(值得一提的是,決賽對手李娜是賓士的代言人),馬德里決賽敗於小威廉絲,羅馬則因感染感冒退賽。同年法網,身為衛冕冠軍的莎拉波娃一路打進決賽,但再次敗給小威廉絲,第一次得到法網亞軍,總結整個紅土賽季,比去年的表現稍有下滑。

  溫網第二輪,莎拉波娃面對葡萄牙小將德布里託,總計在濕滑的草地球場連續滑倒三次,疑似造成臀傷,最終敗戰,之後也退出了舉辦於多倫多的羅傑斯盃,辛辛那堤一度嘗試復出,但三盤敗於斯蒂芬斯,之後又因肩傷復發而退出下半年所有賽事,年終以第四名作收。

  莎拉波娃在隔年初的布里斯班(Brisbane)網球賽復出,不過在紅土賽季開始之前,並沒有比較突出的表現。直到重回福地斯圖加特後才一路挺進,決賽三盤逆轉老對手伊娃諾維琪,首次在同一項賽事中達成三連冠。馬德里則一路打敗李娜、拉德萬斯卡與哈勒普,奪得第二項皇冠賽冠軍。

   法網前三輪較為輕鬆,但第四輪開始,連續打出三場「掉了首盤後逆轉取勝」的比賽,雖然一方面證實莎拉波娃具有強大而正向的勝負心,但另一方面,慢熱情況嚴重也使人擔心她在決賽中的表現,結果她在決賽耗費三小時兩分鐘,三盤險勝首次打進大滿貫賽決賽的哈勒普,奪得個人第二座法網冠軍,總計今年在紅土取得19勝1敗佳績,奪得三座冠軍、完成斯圖加特三連冠、連續三次打進法網決賽,可以說莎拉波娃的紅土實力已經透過成績得到了認可。

  然而莎拉波娃在快速場地的表現依舊起伏,美網前只在辛辛那堤打進準決賽,並再度敗於伊娃諾維琪,溫網、美網也都以第四輪作結,直到中國網球公開賽才稍見起色,一路打敗庫茲涅佐娃、伊娃諾維琪和科維託娃,奪得生涯第一座中網冠軍,更一度有機會挑戰年終第一,可惜莎拉波娃在年終賽表現不佳,小組賽一勝二敗未能出線,最終仍以第二結束了2014年。

競賽風格(Playing Style)

發球(Serve)

  據報導指出,莎拉波娃早年的發球是模仿自前球王山普拉斯(Pete Sampras),但經比對後,實際上兩人僅有在發球前的準備姿勢-重心後移、右腳彎曲、左腳掌翹起時的姿勢較像,其他論拋球,莎拉波娃是垂直高拋,山普拉斯則是後仰;論腳步,莎拉波娃會併腿,山普拉斯不會,更何況隨著生涯歷程不同,莎拉波娃在每個時期的發球姿勢都有所改變,至少現在已經變得不像任何一位球員了。

   如今莎拉波娃的發球可說非常有個人特色,特別是在發球前的小動作,經常引來男子選手如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和羅迪克(Andy Roddick)等人的模仿,主要包含:在分與分之間退到場後,若有所思或調整拍線,並偶爾以左右跳動的方式移動;發球前,她會先注視對手數秒,再以持球 的左手撥動雙鬢(這動作後來被改掉),最後對地板固定拍球兩下後,拋球發出。

  就發球速度而言,莎拉波娃較一般球員為快,近年來一發均速大約160-170KMH,二發均速則大約140-150KMH,一場球賽中的最快發球可達180KMH左右,而她在職業生涯至今最快的發球是在2010年伯明罕四強賽中對莉絲琪(Allson Riske)發出的,達194.7KMH。然而在穩定性方面較為欠缺,一發進球率低於55-60%時會開始影響她的抽球與比賽節奏,此外場均雙誤的數量經常在5個以上,使得發球局有時搖搖欲墜

  又以發球類型來說,莎拉波娃早年非常擅長平擊發球,可說是她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但這種發球對她的肩膀負荷過大。07年起,隨著她肩傷次數越來越頻繁,她開始使用速度較慢但變化和穩定性較高的側旋發球,時至今日,她也已經不太使用平擊發球了。

 接發球(Recieve)

  莎拉波娃的接發球是相當出名的,她並不擅長用切球的方式將對方強力的發球打回去,實際上,面對角度較偏,不太好打的第一發球時,她寧願用擋的或撈的,但是,一旦來球是角度較小的一發,或者軟弱的二發時,莎拉波娃不管是正手、反手,都喜歡大力地回擊,這種打法有好有壞,好處是隻要打進場內,即使沒變成回發致勝球 (return ace),對手勉強接回,往往也容易造成失誤或變得軟弱無力,有助於她發動下一波攻勢;壞處是一旦出手時間和力量抓不好的話,掛網和出界的情況會相當普遍

  多年以來,莎拉波娃一直維持這樣的打法,顯然是因為效果良好,從過往的比賽看來,莎拉波娃優異的回發經常會讓對手的信心產生動搖,只不過,如果這名對手的發球真的夠好,那麼莎拉波娃可能就沒什麼辦法了,小威廉絲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由於她的第一發球實在太快太準,導致兩人對戰時,莎拉波娃往往只能先猜其中一邊接球,萬一不幸猜錯,就只能苦吞Ace了。

抽球(Stroke)

  莎拉波娃在底線充滿力量的平擊抽球,無疑是她最大的武器,她的攻勢向來十分凌厲,除了力量外,更以速度取勝,那左右精準的交叉進攻,往往能令對手疲於奔命,防守漏洞百出。莎拉波娃除了正拍威力驚人外,反拍的穩定性更是她在網壇長期維持頂尖的基本要素,在與莎拉波娃抽球的過程中,專注於攻擊反拍通常得不到什麼益處,這是她難以擊敗的關鍵所在。最後,莎拉波娃在正拍 Inside-out還有反拍直線的技巧上也相當出色,往往能在斜線對攻的過程中突然發動變線,殺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由於身高的關係,莎拉波娃的移動較弱,在不會使用防禦性切球,又難以到位的情況下,她會用兩種方式來處理:在正拍部分,她經常使出一種類似於納達爾(Rafael Nadal)的繞頭拍(同側收拍),這種打法可以讓她打出漂亮的直線、inside-out,又或者是角度很大的斜線球路,進而逆轉情勢,但長期過度使用的情況下,後來也造成她嚴重的肩部傷害;在反拍部分,她會把球拍換到左手來把球擋回去(實際上莎拉波娃是個左撇子,但在練習網球時,卻故意用右手持正拍),但是這種做法不過是賭運氣,因為最後通常會出界,或變成讓對方很容易扣殺(smash)的高吊球(lob)。

網前(Net-play)

  莎拉波娃年輕時除了參加單打項目,她同時也是位雙打選手,2003-2005年內經常參與小型賽事的雙打,世界排名最高更曾經來到第四十一名,搭檔經常為同胞芝芙娜瑞娃(Vera Zvonareva)或來自泰國的塔娜蘇甘(Tamarin Tanasugarn)。

  儘管如此,現在看莎拉波娃的網前技術,仍然是極為糟糕,她不太擅長使用截擊(volley)和半截擊,這導致她在比賽之中通常喜歡在底線跑動,而不會主動上網。除此之外,莎拉波娃在面對高吊球時,也較少使用扣殺的方式回擊,反倒較常使用一種抽球式的截擊(swiging volley,或稱凌空抽擊),這種擊球方式固然威力強勁,但在擊球點較低或離網子較遠時,失誤的風險卻明顯比一般截擊或扣殺為大。

移動(Move)

  如前所述,莎拉波娃受身高影響,移位能力較差,這帶來了兩方面的影響:

  第一,莎拉波娃非常不擅於解救小球,要她從底線瞬間跑到網前,真的非常困難,而她的網前技術又很差,所以一旦對手無預警地放出小球,她有時會慌張地發出「唉呀呀呀呀」的聲音,同時手忙腳亂地向前移動,接不到的機率很大,就算接到了,通常也只是挑回去,對方只要輕輕補上一記截擊就能得分,好在莎拉波娃的抽球速度很快,這使得對手在放小球時,同樣也得承擔很大的風險,因為光是要控制好力道和角度,難度就很大。

  第二,在重視移動與步法的紅土場上,莎拉波娃顯得十分弱勢,網球在紅土場上高彈跳而緩慢的特性,讓她所倚靠的發球和抽球威力被削弱,而可滑動的特性也讓莎拉波娃的移位困難,年幼的她曾自嘲在紅土場上的自己有如「冰上乳牛」(cow on ice)。由於不擅滑步slide),她在左右回防時往往都必須再墊上好幾步來緩衝才能站穩,這不只浪費了時間與體力,對腳踝的壓力也很大。所以在2011年以前,莎拉波娃一年不會參加超過三項紅土賽事(通常會是羅馬、馬德里、法網三項),而且還有臨時退賽的可能。不過在2010年以後,由於四大滿貫賽獨缺法網,莎拉波娃在紅土的練習上更加努力,這使得她的滑步技巧有長足的進步,並開始能夠大量取得紅土賽事的冠軍。

吼叫(Yell)

  莎拉波娃除了有過人的姿色外,她打球時發出的吼叫聲更是令人難忘,然而,若要論及女子網壇打球時吼叫的始祖,不得不提到1990年代的莎莉絲(Monica Seles),一開始,這種怪誕的行徑當然惹來眾家好手的非議,但是隨著大家發現吼叫可以增加擊球力道或發洩情緒後,這種行為就變得非常普遍。

  時至今日,除了莎拉波娃外,威廉絲姐妹、艾薩蓮卡、伊凡諾維琪、齊布科娃等女子球員,乃至喬科維奇、納達爾等男子球員,在擊球時也會經常性地發出叫聲,只要不幹擾對手,基本上難以禁止,所以並不足以為奇。

  莎拉波娃曾被測量到的最大叫聲約為101分貝,數值雖然比起威廉絲姐妹和始祖莎莉絲都來得高,但是並非史上第一。小她六歲,來自葡萄牙的德‧布莉託(Michelle Laucher de Brito)便曾經叫到109分貝,兩者比較,莎拉波娃顯然是相形失色了。

---

註一:儘管居住在美國,但莎拉波娃一家並沒有放棄俄羅斯國籍,所以至今她仍被歸為俄羅斯人,並同時會講美語和俄語,莎拉波娃另有自修法語。

註二:2004年雅典(Athen)奧運會的籤表,是採用該年法網後的排名來排序,當時還未拿到伯明翰與溫網冠軍的莎拉波娃,排在第二十名,而奧運會又規定每個國家就單一項目只能派出四人參加,所以落在米斯基娜(Anastasia Myskina)、德門蒂耶娃、庫茲涅佐娃佩特洛娃(Nadia Petrova)芝芙娜瑞娃等名將之後的莎拉波娃,自然無緣參加。至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她則是因為受肩傷所困而缺席。

註三:尼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隸屬於國際管理集團(IMG)所創辦的體育學院,自1978年由知名網球教練尼克‧波利泰尼(Nick Bollettieri)創辦以來,迄今已培養出阿格西(Andre Agassi)、山普拉斯(Pete Sampras)、莎莉絲、皮爾絲(Mary Pierce)、莎拉波娃、楊科維琪等網壇知名選手。

註四: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史上最年輕的冠軍得主為辛吉絲(Martina Hingis),她在1997年奪冠時僅有十六歲又八個月大。

註五:馬德里是項不斷變換場地的賽事,原本是紅土,但在2009年改為硬地,自2012年起又改為藍土,莎拉波娃於2012年紅土賽季的唯一一敗,實際上是敗在藍土場上,該年在紅土場上則是十六戰全勝,並拿下三個紅土冠軍(斯圖加特、羅馬、法網)。

註六:在莎拉波娃之前擁有生涯大滿貫以上成就的開放年代女子球員,計有柯特(Margaret Court)、艾芙特(Chris Evert)、娜芙拉蒂洛娃、葛拉芙(Steffi Graf)與小威廉絲等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