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完美落幕的朝美首腦會談,可以說開啟了一個新紀元。朝鮮半島實現了「雙暫停」,讓朝美兩國近70年的敵對關係,出現了巨大的轉機。我們每個人都有幸見證了歷史的轉折。

然而,就在半島局勢緩解之後,犀牛環顧中國周邊,似乎嗅到了,下一個讓國際聚焦的引爆點很有可能就是臺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從可以三個角度看出臺海形勢的發展變化

新「臺海危機」正在醞釀

長期以來,臺海局勢時好時壞,呈現出一種週期性、循環反覆的特點。

自從國民黨退守臺灣以來,臺海大大小小的危機一共發生過六次。其中,1996年的臺海危機,最讓國人記憶深刻。而不幸的是,在犀牛看來,當年臺海危機的形成條件,如今正在醞釀之中......

1·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現在海峽兩岸的狀況,與90年代危機發生的條件極為相似,無論是臺灣,還是美國,都與20多年前的所處環境驚人的吻合!

臺灣方面:

第一、都面臨「斷交潮」:

1988年蔣經國去世,小蔣的繼任者李登輝剛一上臺,就面臨新一輪的「斷交潮」。

當時的臺灣,還剩幾個比較能撐一撐門面「邦交國」,比如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南非,結果這些國家,兩、三年內相繼和臺灣「劃清界限」,給當局造成了極大的刺激,尤其是韓國:

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臺灣把韓國看作是「同命相連」的國家,但1992年韓國無預警的驅逐臺灣的「使館人員」,並將該「使館」原封不動的交給大陸,這一舉動立刻惹惱了李登輝,他隨即以「斷航」報復韓國,但依然沒能阻止中韓建交。

這件事某種程度上講,動搖了臺灣當局執政的法理性,也為李登輝後來的「兩國論」出臺,埋下了伏筆。

而到了2016年蔡英文當選後,僅在她任期的頭兩年裏,就有四個國家與臺灣「斷交」,平均每半年一個,讓臺灣為數不多的22個「友邦」銳減為18個。速度之快,更勝陳水扁時期(陳水扁8年執政,9個「斷交」)。

其中,號稱「美國後院」的巴拿馬,在蔡英文剛訪問完沒多久,就與臺「斷交」,給了蔡英文最為沉重的一擊。今年5月份,又有兩個國家在一個月之內,與當局「斷交」,讓民進黨尚未癒合的傷口又被撒了一把鹽。

第二、當局的領導人都受邀訪美演講:

1995年,李登輝受邀訪美,並在他的母校康奈爾大學發表演講,這件事成為臺海危機的導火索。

因為這是自中美建交以來,首次有臺灣當局領導人正式訪美,而不是單純的「過境」。可以說,這是結結實實的踩了「一中政策」的紅線,性質極為嚴重。

而蔡英文計劃今年8月,出訪巴拉圭,並過境美國。此時,已有美國議員提出,邀請蔡英文到美國國會進行演講,而臺當局反應曖昧,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

但無論如何,這可比李登輝去一個大學演講的性質惡劣多了,一旦成形,臺海勢必要掀起一輪新的「風暴」。

美國方面:

第一、都失去了共同合作的基礎

七、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那就是共同對抗蘇聯。而1991年蘇聯解體後,美國就不再需要中國的幫助了,於是肆無忌憚的轉向臺灣。

就在蘇聯解體後的第二年,美國立刻變臉,向臺灣出售了150架F-16戰鬥機,而當時解放軍的主力戰機,還是老式的殲7、殲8,致使臺海空中優勢的天平,完全向臺軍一側傾斜。

同樣的,自從朝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一直在該問題上尋求中國的幫助,因此不敢在臺海輕舉妄動。如今,朝核危機全面緩解,朝美之間有了直接溝通的管道,未來朝鮮極有可能向改革開放的方向發展。半島局勢穩定後,美國對華尋求幫助的意願會有所下降。

朝美會談剛結束,美國立刻就啟動了第二輪對華貿易戰,可以說是印證了這一點。

第二、都通過了「親臺」法案

1991年,美國參、眾兩院先後通過《臺灣前途修正案》。兩年後,國會通過了《外交關係授權法》,這項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允許「內閣級官員出訪臺灣」,更惡劣的是,它還規定了《與臺灣關係法》「優先於美國政府的政策聲明,包括公報、條例及指令」。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美國將該法案凌駕於中美《八一七公報》之上,將對臺軍售「合法化」。

而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可以看到,光是今年上半年,美國就出臺了5項涉臺法案,包括:

《臺灣旅行法》、《2019國防授權法》、《2018亞洲再保證倡議法》、《2018臺灣防務評估委員會法》以及《2018臺灣國際參與法》。

這些法案要求美國政府從政治、軍事、外交等多個方面,加強與臺灣當局的互動,並協助臺灣,提高其國際能見度和軍事防禦能力。可以說是在一步一步的蠶食著美國的「一中政策」。

第三、都面臨著與中國的貿易糾紛

1993年,柯林頓靠著「拼經濟」的口號,成功當選總統。在他任內,「經濟安全」被列為對外政策之首,柯林頓政府一度把外貿視為「美國安全的首要因素」,並在貿易政策上趨向強硬。

為此,他將人權與最惠國待遇掛鉤,並以知識產權為由,首次對華啟動301條款調查。

而特朗普雖然嘴上一直在罵柯林頓,但他的身體很誠實。

現在他走的路線,與當年柯林頓的政策如出一轍。他揮動貿易制裁大棒,對中國商品設置關稅壁壘,並限制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目的就是為了削弱中國的後發優勢,脅迫中國對美讓步,鞏固自己的霸權地位。

通過以上的對比不難發現,96年臺灣危機爆發的條件和今天比,幾乎一模一樣,所以,臺海爆發新一次危機的概率還是很大的。

然而,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下,中國周邊還有許多熱點地區啊,那麼,為什麼別的地區不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原因就在於,今年以來,中國周邊的地區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2·你方唱罷我登場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朝美之間「一笑泯恩仇」。

半島形勢的巨大反轉,讓該地區從亞洲的火藥桶,迅速轉變為一個象徵著「和解、和平」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成為亞洲的下一個經濟增長點。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內,該地區將不再是美國的印太戰略施力的重點。那麼,美國勢必從東北亞地區抽出更多精力,在其他方向上和中國掰腕子。

可是,作為美國印太戰略劇本中的男一號,印度似乎沒有「入戲」啊。

此前,莫迪在香格里拉峯會上,闡述了與中國加強合作的積極意願,並順利加入了上合組織,讓美國人大失所望。美國心裡想,我這部大戲可是為你印度量身打造的呀,你要是不演,我這印太戰略不又縮回到亞太戰略了嗎?

可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大印度聯邦」夢啊!

我白象畢竟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是未來的超級大國......所以印太地區事務的劇本應該由我來寫!給你白頭鷹當馬仔?別搞笑了。

與此同時,日本也在對華釋放相對積極信號。

原因在於,安倍上臺後,日本不僅沒能實現自己的「大國夢」,反而在朝核問題上被邊緣化了。此時特朗普又在貿易問題上向日本發難,讓安倍內閣的政績雪上加霜,所以現在的日本,一時半會兒還沒精力和中國鬧矛盾。

而印太戰略中的另一重要環節——南海,近期相對升溫,正如前兩日越南突然出現的「反華」問題,背後原因並不單純,我也已經在之前文章中提過了,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但南海問題,仍在可控範圍內,因為南海周邊國家和中國有密切的經貿聯繫,這些國家主觀上不願跟中國激化矛盾,所以南海只是美國在唱獨角戲,頂多算是臺海問題的輔助牌。

這樣一來,印太地區的其他幾個點就可以被排除掉了,所以臺海勢必成為下一個熱點。

但是,美國人和蔡英文都不傻,他們清楚臺灣問題對中國大陸來說是最敏感的,如果一不小心越過雷池,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尤其是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1996年的中國了,《反分裂國家法》不是擺設,「地動山搖」也不是說說而已。

那既然如此,為什麼美臺仍然不惜「以身試法」、鋌而走險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3·末日狂奔的美臺關係

面對中國的強勢崛起,美國和臺灣的壓力驟然增加。實力的此消彼長,讓他們開始不自信了。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他們越來越慌了,心裡一慌就容易幹出狗急跳牆的傻事來。

一方面是臺灣這邊,說實話,臺獨已經等不及了。

今年臺灣組建了一個叫「喜樂島聯盟」的臺獨組織,這個組織設定了一個「臺獨時間表」,就是要在2019年4月6號舉行所謂的「臺獨公投」!

那麼,它的發起者都有誰呢?

包括了: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彭明敏、郭培紅等一眾臺獨大佬們。

其中有不少人,如今年事已高,死神正在向他們招手。而他們一生為之追求的「臺獨夢」,卻如夢幻泡影般,愈來愈虛無縹緲了。因此,他們對蔡英文的「緩獨」政策十分不以為然,這些人希望在死之前看到兩岸關係有個「了斷」。

尤其是當臺灣的國際空間被逐漸壓縮後,這些人產生了一種窒息感。而大陸的軍事威懾又在一天天增強力道,民間武統的聲音在不斷高漲,這讓他們更加感到時不我待。

再加上,島內民眾對民進黨執政成績極為不滿,蔡英文上臺以來不是缺水缺電,就是香蕉鳳梨賣不出去,反而馬英九和國民黨的人氣開始回升,對民進黨的選舉構成了威脅。

所以為了轉移內部矛盾,也為了鞏固臺獨的基本盤,讓民進黨在2018年地方選舉和2020年臺灣「大選」中獲勝,蔡英文一定會頑抗到底,死抱美國大腿不放。

另一方面,美國對華有一種戰略上的失落感

實際上,美國從1971年基辛格訪華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制定扶持臺獨計劃了。

在《何新政治經濟論集》中曾引述過香港《明報月刊》上的一篇文章,上面說:

中情局1971年的政策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要推行一個「得到美國充分支持的、循序漸進的臺灣化計劃,即逐步通過臺灣政權臺灣化的途徑,建立一個由臺灣人控制的代議制政府。美國認為,最終應造成一種政治局勢,迫使中國大陸同意臺灣的和平獨立」

在犀牛看來,這個資料的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因為1971年中美上海公報中,關於臺灣問題,美國人曾留下一個重要的伏筆,那就是:

鑒於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美國承認臺灣主權屬於中國。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

如果海峽兩岸有一方已不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美國可以不承認臺灣屬於中國。

看吧,美國的戰略家們真是深謀遠慮啊,把文字遊戲玩到了極致!

可惜,美國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美國幾乎所有細節都算到位了,但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第一、美國沒想到自己扶持起來的民進黨執政能力會這麼差,根本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個黨派只會搞鬥爭,不會搞建設。

經濟上,蔣經國死的時候臺灣GDP佔大陸45%,如今只佔不到5%,而且還在繼續下滑,而臺灣對美國的經濟吸引力已經下滑的非常嚴重了,只剩下意識形態上的紐帶。

軍事上,過去,臺灣是美國不沉的航空母艦,今天,臺灣是美國開不走的航空母艦。20多年來臺軍無論從武器裝備,還是人員訓練,不但沒有任何精進,反而戰鬥力下滑嚴重。

還拿臺灣的F-16戰鬥機來說:從1992年美國賣給臺灣,至今已經26年了,現在仍是臺軍主力。反觀大陸殲10、殲11、殲16、蘇-30、蘇35、殲20不斷亮相,目前已經啟動了六代機研製計劃,早就把臺軍甩出十幾條街之外了。

政治上就更不用說了,臺灣已經被國際社會徹底邊緣化了,在國際上根本看不到它的身影。

第二、美國沒想到中國發展速度這麼快,遠超美國想像。

美國戰略界的頂級大師布熱津斯基,在其著作《大棋局》一書中,判斷中國未來只是一個類似印度的地區性大國,而非全球性大國。以他的眼光都會對中國看走了眼,可想而知,中國的發展有多麼驚人!

過去美國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大規模的中產階級就會出現,從而迫使中國走上蘇聯的老路。誰想到中國不但沒有崩潰,反而還走出了一套全世界發展中國家都競相模仿的「中國模式」,動搖了美國的霸主地位。

因此,美國看到了自己一手扶持的臺灣這麼不爭氣,而自己多年來敵視的中國大陸卻如此奮發有為。這讓美國意識到,自己幾十年來執行的對臺戰略有可能完全失敗,於是美國有了一種失落感,這種失落進而轉化成一種對中國的怨懟情緒。

今天,這種情緒在美國各階層發酵,並形成一種共識:就是美國急需一種有效的手段來遏制中國。

因此,美國企圖利用中國最敏感的臺灣問題,來分散中國發展的精力,甚至打斷中國現代化進程。

綜上所述,「新臺海危機」的條件正在慢慢形成,而美國和臺灣為了各自的利益,不但沒有管控危機,反而通過「踩線而不過線」的戰略,來逐步地、實質性地削弱「一中政策」,以打亂中國的發展節奏。

因此可以分析出,臺海局勢將從冷對抗向熱對抗方向發展,兩岸緊張關係有可能成螺旋式上升,使臺海地區成為中國周邊的下一個熱點。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將如何應對新一次的臺海危機呢?

面對挑戰,中國該怎麼應對?

犀牛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如果處理得當,危機也能轉化成機遇。今天的中國,與1996年的中國相比,有了更多的工具來處理臺灣問題。

首先,政治上:

臺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因此在處理臺灣問題時,應該多從處理內政的角度來考慮。

對臺灣省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應當享受到和大陸人民一樣的國民待遇,比如給他們發大陸的身份證,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如今國民黨在臺灣政壇日漸式微,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未來靠國民黨來遏制臺獨,會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大陸除了要培養島內新的統一力量之外,許多惠臺政策不如直接實施在臺灣老百姓身上,讓老百姓有感更為重要。

對民進黨,中國大陸應維持極限施壓,迫使其做出改變。不承認「九二共識,」臺當局將繼續遭受「外交凌遲」,最終其所謂邦交「只會是個位數」。對一些支持臺獨的死硬派分子,應當祭出一些懲罰性手段,比如列一張臺獨分子黑名單什麼的,

另一方面,臺灣問題的本質是中美博弈,在這個問題上絕不是美國全贏、中國全輸,臺灣代表了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因此有必要讓美國人意識到,民進黨是地區的麻煩製造者,他們的行為只會引來大陸的報復,破壞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

另外,大陸應當加強與美國國會的關係,可以從它們的議員中挑選一些可以重視的人,要鼓勵美國「棄臺論」的聲音,從而影響美國的決策。

其次,經濟上:

和90年代正相反,現在經濟是大陸的強項,是臺灣的弱項,今天台灣的年輕人普遍比較低薪,缺少更多創業就業的機會,因此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加大對這些臺灣人才、資金、技術的吸引力度,尤其是針對臺灣中南部地區、中低收入人羣、中小企業發展以及臺灣年輕一代,一方面有利於大陸的發展,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今天在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已經有幾十萬臺灣人定居了,他們非常享受這裡的生活,這些人和他們的後代遊走於兩岸之間,成為了兩岸的粘合劑。未來只要我們努力發展經濟,臺灣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心向大陸,那麼統一也就不成問題了。

同時,對臺獨我們應加以區別對待,支持臺獨的明星藝人和企業,不能享受到大陸市場的巨大商機。對民進黨一些高層的資金鏈管道,還應該進行「精確打擊」,削弱臺灣與美國國會的聯繫。

另一方面,擴大中美經濟的合作面。因為美國商界是對中國相對友好的羣體,只要他們能在中國做生意獲利,他們就有意願為中國進行辯護和遊說,因此做好他們的工作,有利於保持中美關係的穩定。

最後,軍事上:

軍事手段可以說是遏制臺獨的主要手段,美軍是不會直接出手和解放軍開戰的,因此一定是讓臺軍做炮灰。臺獨羣體並沒有他們嘴上說的那樣堅定,真想為臺獨殉葬的人不多。美國2015年曾經做過臺灣民調,一旦武統開始,支持臺獨的人將下降到15%以下。

未來一段時間內,美軍和臺軍的聯繫會更加密切,要警惕的是,美國正在向臺灣輸出一些武器技術,比如導彈、無人機等,美國希望發展臺灣對大陸的「不對稱」作戰,來最大限度的擴大武統的成本,所以未來要加強情報方面的收集。

除了例行的繞島巡航之外,還應做好預案準備,如果臺獨鬧一下,解放軍可趁機實際控制所謂的「海峽中線」,並在該地區進行軍事演習,以此震懾臺獨。

96年我們喫虧就喫在和美國軍力的巨大差距上,美國航母一過臺灣海峽,再把GPS信號一改,我們就一點勝算也沒有了。但今天,我們有了自己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如果美國再敢派航母過來叫囂,我想東風21D一定會讓他們喫不了兜著走。

在軍事上和大陸硬碰硬,將是他們最不智的選則。

總的來說,臺海地區在下一階段雖然充滿挑戰,

但並非完全不能應對。

我相信以中國的智慧和能力,

一定可以化危機為機遇。

舉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